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策论 专刊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创新路径

济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戚成志

2025-09-2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肩负着经济责任、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三重使命,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落地、队伍稳定与核心竞争力培育。在市场化改革深化与数字化转型加速的新形势下,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融入企业肌理、服务发展大局,已成为国有企业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一、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做好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导航仪”,也是凝聚全体职工攻坚克难的“黏合剂”,更是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转换器”。
  实践证明,优秀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思政工作的核心价值。在重大工程攻坚中,思政工作激发担当精神;在改革转型阵痛期,思政工作化解矛盾分歧;在技术创新突破时,思政工作点燃奋斗激情。当前,面对复杂市场环境与多元价值冲击,更需要以高质量思政工作筑牢思想根基,为企业行稳致远提供精神动能。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挑战
  思想政治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学习“未深入”。部分企业将学习等同于完成考勤指标,满足于文件宣读、笔记抄录的“表面文章”,对新发展理念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点缺乏深入研究。基层调研显示,80%的职工认为“理论学习与岗位工作关联度低”,折射出学用脱节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导致学习成果转化不足,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效能未有效释放。
  二是文化建设“未渗透”。一些企业把文化建设简化为悬挂标语、组织活动,对红色基因的时代内涵挖掘不足,推动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的举措和成效不明显,文化渗透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基层一线对企业精神的认知度不足,文化引领发展、滋养信念的效能未有效释放。
  三是产思融合“未到位”。企业市场运行逻辑与思政工作政治逻辑的差异性,易致使在效益优先的考核导向下,思政工作常被视为“额外负担”。某项目存在“生产会从不讲思政,思政会很少谈生产”的现象,导致党建对生产经营的保障促进效能未有效释放。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加强国有企业思政工作,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关键在于构建“靶向施策、融入赋能”的工作体系,推动从“务虚”向“务实”、从“分离”向“融合”的根本转变。
  (一)构建“三维联动”学习机制,让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理论武装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谋划、协同推进,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确保思政工作始终立足于时代前沿、引领思潮方向、增强理论支撑。
  一是领导班子领学。推行“第一议题”制度与“学研查改”闭环机制,推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调研式学习模式,班子成员牵头破解发展难题,形成调研成果,切实提升学习的实效性与转化率。二是中层干部研学。建立“业务探讨+思政研讨”双轨模式,在市场拓展、安全生产等专题学习培训中嵌入政治要求,将政策学习与业务发展有机结合。三是一线职工易学。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企业内部办公平台开发“岗位微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安全口诀”“工作箴言”,同时用真实案例解读发展理念,推动理论武装从“关键少数”延伸至全体党员和职工群众。
  (二)打造“四力聚合”文化生态,让文化基因“浸润生长”。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深入发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活用红色资源,持续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人心、筑牢信念的重要功能。在企业的发展前进中,更要进一步突显“红色文化”标识,以“价值共鸣”为目标,推动文化建设走深走实,并引领企业发展方向。
  首先,要强化红色文化穿透力,通过构建企业党史教育阵地网络,结合生产经营场景开设特色党课等全方位宣传矩阵,以奋斗历程诠释初心使命,实现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入。其次,要提升文化执行力,实施文化扎根基层工程,将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岗位标准和行为规范,促进价值理念与业务实践的有机结合。再次,要增强品牌传播力,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文化传播矩阵,生动展现职工践行企业精神的实践成果,推动企业文化从形式感知向内心认同转变。在此基础上,要建优思政工作队伍,重点培养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思想引领效能。通过系统性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价值引领、战略协同和组织赋能的多维统一。
  (三)创新“思政+”融合模式,让政治优势“转化增值”。思想政治工作应始终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归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思政+”融合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协同增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切实转化为推动战略落地、破解经营难题、激发内生动力的强大引擎,实现从“围绕中心”到“融入中心”的深刻转变,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战略发展的贡献度。
  通过“思政+项目攻坚”模式,构建“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一线上”的组织体系,将思政工作嵌入生产关键环节,以项目攻坚成果检验思政实效;采取“思政+人才培育”双融路径,建立业务与思政双导师制,通过技能竞赛、挂职交流等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行“思政+精益管理”结合机制,将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质量管控全过程,提升精益化运营水平;创新“思政+数字赋能”手段,开发可视化数据看板,实现柔性指标刚性化考核;同步深化“思政+廉政建设”联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廉洁文化培育,强化政治引领作用。通过多维耦合机制建设,形成思想引领与价值创造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双向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需建立健全以下三项核心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形成责任明确、协同高效、持续改进的工作体系,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一是构建“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落实机制。按照“明责、履责、问责”的工作思路,建立分级分层的责任体系。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牵头制定年度思政工作方案,定期主持召开专题会;班子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将思政要求融入分管领域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制定具体实施清单,研究推进具体工作落实。
  二是完善“大政工”协同联动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常态化联席办公制度,党建部负责总体协调和制度建设,工会重点抓好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团委主抓青年思想引领,行政部门提供资源保障。
  三是优化动态评估改进机制。构建“双维度”评估体系,一方面通过匿名问卷调查、职工代表座谈会、“心连心”信箱等方式,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另一方面建立关键业务指标数据库,将经营数据与思政工作成效进行关联分析。实行预警管理,对评估结果分级标识,有针对性进行整改提升。
  国有企业思政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唯有扎根生产经营一线、回应职工真实需求,才能让“生命线”焕发新活力,为国有企业培育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