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重要性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支撑,肩负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凝心聚力的重大责任。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不够、责任落实不平衡、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业务互促融合,是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基层党组织服务生产经营、凝聚党员职工的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三个融合
(一)制度部署融合
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首先要制度融合,必须明确企业党组织地位、作用、职能,也需要明确党组织议事清单、权力边界,既不能什么都不管,也不能什么都管,明确“把方向”具体作用。其次要部署融合,公司经营层重要战略部署、重大投资事项、重要人事任命等“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前必须征求党组织意见,具体业务操作上就是党组织会议前置,避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或者结合不紧、融合不深,形成“1+1>2”的放大效应,党的领导优势才能充分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二)落实执行融合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人,也就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落实执行融合首先应探索“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单位、部室、班组的负责人应尽量配备有管党治党意识、熟悉生产经营的优秀干部,从组织上和经营上两个方面压担子、赋权责。其次在基层部室、班组可以探索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将党员中的业务骨干充实进去,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党的知识学习、生产经营业务开展中以身作则、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全体成员促党建、抓生产。只有把党建和业务工作统筹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制度基础,实现精准对接,才能更好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站位高度、组织建设力度、真抓实干效度。
(三)监督总结融合
一方面,国有企业考核必须有党建考核,且明确比例、分值、标准。让基层单位知道党建怎么抓、何时抓。另一方面,纪检监察人员应配合具体业务部室开展日常工作检查、督查,在有效提升检查效果的同时也可把检查、督查当作培养干部的重要方式。最后在工作总结中,应注重宣传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只宣传生产经营不提党建不可取,只提党建不结合生产经营亦不可取。应将项目建设中党组织、党员骨干发挥的作用提炼总结,真正让党建“有血有肉”,让生产经营“有根有魂”。坚决克服党建脱离生产经营的倾向,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找准站位、把准方向,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三、工作启示
(一)强化政治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是持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星级党支部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级工作要求上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组织党员重温党章、入党誓词,利用特殊节点开展党员承诺、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大学习 大培训”活动,举办干部大讲堂、专题轮训、理论宣讲,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用好红色资源、思政资源,积极探索“案例式”“情景式”等学习模式,推动理论学习常学常新。三是细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实行清单制度,完善台账管理、定期调度和督查问责,切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级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二)强化能力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是锤炼党员干部真本领。实施年轻干部历练提升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实践历练,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中经风雨、见世面。定期举办青年成长论坛,推进人才培养从“自然成长”到“引领成长”的转变,实现人才队伍的焕新。二是淬炼党员干部好作风。纵深推进清廉企业建设,深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广泛开展生产经营护航行动,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机制,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制定为基层减负工作清单,让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抓落实、促发展。三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廉荣贪耻 拒腐防变”廉洁主题演讲比赛、廉洁主题书画展,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
(三)强化改革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强化改革引领,精准实施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机制。一是健全激励机制。把想为、愿为、敢为、善为的人才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注重选用各岗位优秀年轻干部接受党务岗位锻炼,推动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双向交流。二是优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为抓手,明确重点任务、细化项目指标、优化考核流程,让考核导向和体系更加务实管用。三是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强化典型选树活动,把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作为推优重要标准,通过擂台赛、现场讲等多种形式,挖掘一批典型案例,推广一批鲜活经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创先争优活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压舱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支撑,肩负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凝心聚力的重大责任。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不够、责任落实不平衡、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业务互促融合,是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基层党组织服务生产经营、凝聚党员职工的着力点,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三个融合
(一)制度部署融合
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首先要制度融合,必须明确企业党组织地位、作用、职能,也需要明确党组织议事清单、权力边界,既不能什么都不管,也不能什么都管,明确“把方向”具体作用。其次要部署融合,公司经营层重要战略部署、重大投资事项、重要人事任命等“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前必须征求党组织意见,具体业务操作上就是党组织会议前置,避免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脱节或者结合不紧、融合不深,形成“1+1>2”的放大效应,党的领导优势才能充分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二)落实执行融合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人,也就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落实执行融合首先应探索“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单位、部室、班组的负责人应尽量配备有管党治党意识、熟悉生产经营的优秀干部,从组织上和经营上两个方面压担子、赋权责。其次在基层部室、班组可以探索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将党员中的业务骨干充实进去,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党的知识学习、生产经营业务开展中以身作则、营造良好氛围,带动全体成员促党建、抓生产。只有把党建和业务工作统筹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制度基础,实现精准对接,才能更好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站位高度、组织建设力度、真抓实干效度。
(三)监督总结融合
一方面,国有企业考核必须有党建考核,且明确比例、分值、标准。让基层单位知道党建怎么抓、何时抓。另一方面,纪检监察人员应配合具体业务部室开展日常工作检查、督查,在有效提升检查效果的同时也可把检查、督查当作培养干部的重要方式。最后在工作总结中,应注重宣传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只宣传生产经营不提党建不可取,只提党建不结合生产经营亦不可取。应将项目建设中党组织、党员骨干发挥的作用提炼总结,真正让党建“有血有肉”,让生产经营“有根有魂”。坚决克服党建脱离生产经营的倾向,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找准站位、把准方向,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
三、工作启示
(一)强化政治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是持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开展星级党支部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级工作要求上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组织党员重温党章、入党誓词,利用特殊节点开展党员承诺、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增强党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二是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大学习 大培训”活动,举办干部大讲堂、专题轮训、理论宣讲,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用好红色资源、思政资源,积极探索“案例式”“情景式”等学习模式,推动理论学习常学常新。三是细化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实行清单制度,完善台账管理、定期调度和督查问责,切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级工作要求落地见效。
(二)强化能力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是锤炼党员干部真本领。实施年轻干部历练提升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实践历练,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中经风雨、见世面。定期举办青年成长论坛,推进人才培养从“自然成长”到“引领成长”的转变,实现人才队伍的焕新。二是淬炼党员干部好作风。纵深推进清廉企业建设,深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广泛开展生产经营护航行动,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机制,锲而不舍纠治“四风”,制定为基层减负工作清单,让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抓落实、促发展。三是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廉荣贪耻 拒腐防变”廉洁主题演讲比赛、廉洁主题书画展,持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
(三)强化改革引领,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径
强化改革引领,精准实施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机制。一是健全激励机制。把想为、愿为、敢为、善为的人才作为识别干部的重要标准,注重选用各岗位优秀年轻干部接受党务岗位锻炼,推动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双向交流。二是优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为抓手,明确重点任务、细化项目指标、优化考核流程,让考核导向和体系更加务实管用。三是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强化典型选树活动,把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作为推优重要标准,通过擂台赛、现场讲等多种形式,挖掘一批典型案例,推广一批鲜活经验,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创先争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