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导报记者 杜海 济南报道
9月23日,以“绝味鸭脖”闻名的卤味龙头企业绝味食品(603517.SH),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当日,该股以“一字跌停”姿态报收于14.49元/股,与2021年2月98.29元/股的历史峰值相比,股价累计跌幅已超8成。
日前,绝味食品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调查完毕。调查结果显示,绝味食品在2017年至2021年五年期间,少计营业收入按比例估算合计达7.24亿元。
绝味食品的这场“戴帽”风波,不仅是监管层对其信息披露违规的惩戒,更揭开了这家卤味巨头业绩下滑、门店收缩、行业承压的多重困局。
7亿营收“隐身”背后
的连锁反应
9月20日晚间,绝味食品披露了来自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份文件将公司2017年至2021年的财务“瑕疵”公之于众。调查结果显示,五年间公司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累计少计营业收入约7.24亿元,各年度少计金额占公开披露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在资本市场常见的财务造假多为“虚增营收推高股价”的背景下,绝味食品“反其道而行之”的操作引发广泛质疑。山东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宋先生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其动机或为实现“利润平滑”,即通过隐藏当期收入,为未来业绩承压时预留“缓冲空间”,以营造业绩稳定增长的假象。然而这一操作,既触碰了信息披露的合规红线,也会让投资者利益受损。
对此,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明确表示:“营收少计属于虚假陈述,绝味食品的违规行为已构成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发起维权申请。”
伴随行政处罚落地,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公司被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400万元;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分别被处以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罚款,合计罚没金额达850万元。
更严峻的考验在于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根据监管要求,绝味食品股票于9月22日全天停牌,9月23日复牌后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日涨跌幅限制从10%收窄至5%,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这一变化或直接触发机构投资者的风控阈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社保基金503组合、404组合分别持有公司1.65%、0.94%股份,位列前十大股东。按照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对ST类股票的投资限制,若后续相关机构减持,或进一步加剧公司股价波动。
此次,绝味食品虚减收入也可能引发税务合规风险,若税务机关启动纳税调整,公司需补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并面临滞纳金与罚款,公司财务压力或进一步加剧。
营收利润双降
门店数量锐减
监管风波之外,绝味食品的经营基本面正持续恶化。
翻阅近年财报可见,公司营收虽从2017年的38.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2.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15%,但净利润却在2021年触及9.81亿元峰值后急剧回落。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3.84%至62.5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34.04%至2.27亿元,较历史高点缩水76.86%;2025年上半年颓势未改,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6%,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降40.7%,扣非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滑52.6%。对于营收下滑,公司在财报中坦言“主要因报告期内销量下降”。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门店网络的大幅收缩。
作为卤味行业唯一曾实现门店破万的企业,绝味食品2024年6月末内地门店总数为14969家,而据窄门餐眼2025年9月22日数据,其门店数量已降至10725家——一年间闭店超4000家,缩水幅度近三成。
绝味食品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卤味行业进入“寒冬期”的缩影。红餐大数据显示,受激烈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国卤味门店数量已呈现下滑趋势。面对行业寒冬与自身困局,绝味食品也在尝试自救。公司表示,2025年上半年已开始探索细分消费场景需求,解构佐餐、零食、夜宵、礼品等场景的核心诉求,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特征完善消费者图谱;同时搭建区域风味数据库,建立模块化新品开发流程,推进经典产品风味优化与新品高效孵化。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扭转业绩颓势、重塑市场信心,仍需时间检验。
从曾经的“卤味巨头”到如今的“ST绝味”,绝味食品的起落折射出资本市场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传统餐饮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的挣扎与求索。对于绝味食品而言,当前亟待解决的不仅是财务合规问题,更是如何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对于整个卤味行业来说,如何突破产品同质化、提升消费价值、开拓新增长空间,仍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9月23日,以“绝味鸭脖”闻名的卤味龙头企业绝味食品(603517.SH),股票简称变更为“ST绝味”。当日,该股以“一字跌停”姿态报收于14.49元/股,与2021年2月98.29元/股的历史峰值相比,股价累计跌幅已超8成。
日前,绝味食品收到湖南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调查完毕。调查结果显示,绝味食品在2017年至2021年五年期间,少计营业收入按比例估算合计达7.24亿元。
绝味食品的这场“戴帽”风波,不仅是监管层对其信息披露违规的惩戒,更揭开了这家卤味巨头业绩下滑、门店收缩、行业承压的多重困局。
7亿营收“隐身”背后
的连锁反应
9月20日晚间,绝味食品披露了来自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这份文件将公司2017年至2021年的财务“瑕疵”公之于众。调查结果显示,五年间公司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累计少计营业收入约7.24亿元,各年度少计金额占公开披露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48%、3.79%、2.20%、2.39%、1.64%。
在资本市场常见的财务造假多为“虚增营收推高股价”的背景下,绝味食品“反其道而行之”的操作引发广泛质疑。山东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宋先生对经济导报记者分析,其动机或为实现“利润平滑”,即通过隐藏当期收入,为未来业绩承压时预留“缓冲空间”,以营造业绩稳定增长的假象。然而这一操作,既触碰了信息披露的合规红线,也会让投资者利益受损。
对此,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明确表示:“营收少计属于虚假陈述,绝味食品的违规行为已构成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发起维权申请。”
伴随行政处罚落地,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至。湖南证监局对绝味食品及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决定:公司被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罚款400万元;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分别被处以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罚款,合计罚没金额达850万元。
更严峻的考验在于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根据监管要求,绝味食品股票于9月22日全天停牌,9月23日复牌后实施其他风险警示,日涨跌幅限制从10%收窄至5%,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这一变化或直接触发机构投资者的风控阈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社保基金503组合、404组合分别持有公司1.65%、0.94%股份,位列前十大股东。按照公募基金、社保基金对ST类股票的投资限制,若后续相关机构减持,或进一步加剧公司股价波动。
此次,绝味食品虚减收入也可能引发税务合规风险,若税务机关启动纳税调整,公司需补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并面临滞纳金与罚款,公司财务压力或进一步加剧。
营收利润双降
门店数量锐减
监管风波之外,绝味食品的经营基本面正持续恶化。
翻阅近年财报可见,公司营收虽从2017年的38.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2.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15%,但净利润却在2021年触及9.81亿元峰值后急剧回落。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降13.84%至62.5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跌34.04%至2.27亿元,较历史高点缩水76.86%;2025年上半年颓势未改,营收28.2亿元同比下降15.6%,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降40.7%,扣非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下滑52.6%。对于营收下滑,公司在财报中坦言“主要因报告期内销量下降”。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门店网络的大幅收缩。
作为卤味行业唯一曾实现门店破万的企业,绝味食品2024年6月末内地门店总数为14969家,而据窄门餐眼2025年9月22日数据,其门店数量已降至10725家——一年间闭店超4000家,缩水幅度近三成。
绝味食品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卤味行业进入“寒冬期”的缩影。红餐大数据显示,受激烈市场竞争、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全国卤味门店数量已呈现下滑趋势。面对行业寒冬与自身困局,绝味食品也在尝试自救。公司表示,2025年上半年已开始探索细分消费场景需求,解构佐餐、零食、夜宵、礼品等场景的核心诉求,结合不同消费群体特征完善消费者图谱;同时搭建区域风味数据库,建立模块化新品开发流程,推进经典产品风味优化与新品高效孵化。然而,这些举措能否扭转业绩颓势、重塑市场信心,仍需时间检验。
从曾经的“卤味巨头”到如今的“ST绝味”,绝味食品的起落折射出资本市场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传统餐饮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的挣扎与求索。对于绝味食品而言,当前亟待解决的不仅是财务合规问题,更是如何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对于整个卤味行业来说,如何突破产品同质化、提升消费价值、开拓新增长空间,仍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