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记者 石潇懿 济南报道
9月19日,智能清洁家电品牌追觅科技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据官方披露,该产品目前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这并非追觅科技近期唯一一次“跨界”动作。就在手机消息发布九天前,9月10日,追觅科技刚刚宣布成立天文BU(Business Unit),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致力于打造人类的“天眼”。更早的8月底,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据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已组建近千人的团队,且团队规模仍在快速扩张。
而在创始人俞浩的规划中,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科技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从智能清洁家电到天文观测设备,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跑车,这家以吸尘器、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公司,正以令人瞠目的跨度拓展业务边界。跨界布局背后,追觅科技的底气何在?资本市场又是否愿意为追觅科技的“批量IPO计划”买单?
技术驱动的跨界逻辑
追觅科技的扩张步伐看似跳跃,却有其内在逻辑。纵观追觅科技选择进入的领域——智能家居、天文设备、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高科技赛道。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为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其带领的核心团队成员也多出自清华“天空工场”——这样的技术背景,让追觅科技的基因中自带对尖端科技的执着。从创业伊始,追觅科技就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尤其是在电机技术上的积累。其高速数字马达转速可达18万转/分钟,甚至更高水平。这项技术不仅应用于吸尘器产品,也为后续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追觅科技的扩张看似多元,实则都是基于其在精密制造和智能算法方面的积累。”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王先生向经济导报记者分析称,“电机技术、流体力学、智能算法这些核心能力,既可以用于清洁家电,也可以用于汽车驱动系统,甚至智能手机的振动马达和冷却系统。”
但这种技术协同效应能否真正落地,仍需市场检验。
除此之外,追觅科技还陆续拓展了潮玩、咖啡等与科技赛道关联较弱的业务。不过,这些新兴业务更多承担品牌年轻化与生态拓展的角色,尚未成为追觅科技主要收入来源。
频频跨界引担忧
此前,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内部讲话时提出,追觅科技将进军高端手机领域,定位5000元以上市场,力争与华为、小米“三足鼎立”。
有业界人士对此表态提出质疑——追觅手机在尚未建立显著品牌认知与市场声量的阶段,就直接提出要与华为、小米等头部品牌分庭抗礼,战略意图略显突兀,不乏“借势营销”或“蹭流量”的嫌疑。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高度成熟,头部品牌在技术、渠道与用户忠诚度方面建立了深厚的护城河。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售价600美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显著高于整体智能手机市场4%的增速,创下历史新高。显然,新入局者若缺乏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与清晰的商业模式,仅靠宏大愿景恐难实现实质性突破。追觅科技能否在巨头环伺的赛道中争得一席之地,仍需现实产品力与市场成绩来证明。
王先生向经济导报记者分析时指出,追觅科技入局手机市场,其核心目标或非单纯销售硬件本身,而是旨在构建专属的智能生态体系。“当前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生态,本质上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将其留在自身的产品闭环中。”他进一步表示,此次亿元级别的海外订单分量十足,印证了海外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与接受度,对于追觅科技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这个开局不算冷场。”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竞争激烈。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962万辆,同比增长36.7%,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5.5%。头部车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势力车企增速分化明显。在此情景下,追觅科技选择从超跑车型切入市场,或许正是出于避免在主流大众市场与巨头正面竞争的考量,试图通过高端化、高性能的产品定位,建立技术高端形象和品牌差异化。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超跑细分市场本身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容量天花板”——用户群体相对小众,短期内难以形成可观的销售规模。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超跑作为汽车行业中的“小众品类”,其年销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相较于大众乘用车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辆的年销量规模,全球超跑市场年销量通常仅为数万辆,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少数传统豪华超跑品牌,新品牌想要撬动现有市场格局、争夺用户份额难度极大。
据俞浩透露,目前追觅汽车已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的完整团队。该团队不仅囊括了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力量,还引入了一批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进一步补全整车研发制造的经验短板。
据了解,日前俞浩还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选址建厂,所选地段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未来追觅汽车将以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为路径,向全球市场进军。 >>下转3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赛道需要企业大规模资金运转与持续的研发投入。如何在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之后,适时向下延伸产品线、拓宽市场覆盖,将成为追觅科技角逐汽车赛道长期发展的关键挑战。
天文设备则更加小众。虽然近年来消费级天文望远镜市场有所增长,但规模仍然有限。追觅科技宣称要打造人类的“天眼”,其志向显然不止于消费级市场,可能涉及专业级甚至科研级设备的研发布局。
“天文光学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独特的市场需求,若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并实现商业化落地,或将帮助企业树立高端、创新的品牌形象。”高级数据分析师袁帅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商业化难度高,与追觅科技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仍有待观察。”
批量IPO仍需谨慎
追觅科技官宣推出智能手机Dreame Space的当天,9月19日,俞浩在朋友圈表示,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科技生态旗下多个业务主体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对此,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追觅科技各个业务公司都有单独的IPO计划。
“分拆业务独立上市有助于提高整体估值,”一位证券分析师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每个赛道都有其估值逻辑,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估值模型完全不同。分拆后,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每个业务的价值,专注不同赛道的专业投资者也能参与进来。”
但这种做法也面临挑战。业务分拆需要每个板块都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否则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尽管2025年上半年追觅科技的营收规模已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但需注意的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仍为智能清洁设备,其他跨界业务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对于追觅科技批量IPO计划,资本市场的态度可能会较为谨慎。”袁帅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并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可以让资本市场看到追觅科技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不过,担忧情绪可能会占据主导——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追觅科技跨界的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在新业务尚未实现盈利或盈利不稳定的情况下就进行批量IPO,会让投资者担心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回报率。”
袁帅认为,不同领域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存在显著差异,该策略可能使企业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一旦某一领域出现问题,不仅可能拖累该业务本身,还可能传导至整体运营,进一步推高投资风险。此外,批量IPO可能会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引发内部利益分配的矛盾,这也会让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前景产生疑虑。
“综合来看,资本市场在初期可能会持观望态度,等待企业在新业务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稳定的盈利表现后,才会做出更为积极的投资决策。”袁帅如是说。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丹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达了谨慎观望的态度。
“汽车、天文望远镜等跨界业务需持续千亿级累计投入,若相关业务分拆上市时遭遇破发,可能导致追觅科技整体资金链承压甚至断裂。”翟丹表示,首批IPO(智能清洁设备)可能受技术故事驱动获超额认购,但后续业务上市将面临严格盈利能力拷问,“参考大疆进军扫地机领域的案例,巨头发力可能挤压追觅科技的主业市场空间。”
对追觅科技而言,未来的关键或许不在于“跨多少领域”,而在于“扎多深根基”——这场跨界冒险的最终结局,不仅决定着追觅科技自身的成长高度,也将为科技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份现实样本: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企业穿越行业周期、兑现长期价值的核心密码。
9月19日,智能清洁家电品牌追觅科技宣布即将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据官方披露,该产品目前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这并非追觅科技近期唯一一次“跨界”动作。就在手机消息发布九天前,9月10日,追觅科技刚刚宣布成立天文BU(Business Unit),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致力于打造人类的“天眼”。更早的8月底,追觅科技正式官宣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据内部人士透露,该项目已组建近千人的团队,且团队规模仍在快速扩张。
而在创始人俞浩的规划中,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科技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从智能清洁家电到天文观测设备,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跑车,这家以吸尘器、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公司,正以令人瞠目的跨度拓展业务边界。跨界布局背后,追觅科技的底气何在?资本市场又是否愿意为追觅科技的“批量IPO计划”买单?
技术驱动的跨界逻辑
追觅科技的扩张步伐看似跳跃,却有其内在逻辑。纵观追觅科技选择进入的领域——智能家居、天文设备、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无一不是当下最热门的高科技赛道。
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为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其带领的核心团队成员也多出自清华“天空工场”——这样的技术背景,让追觅科技的基因中自带对尖端科技的执着。从创业伊始,追觅科技就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尤其是在电机技术上的积累。其高速数字马达转速可达18万转/分钟,甚至更高水平。这项技术不仅应用于吸尘器产品,也为后续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追觅科技的扩张看似多元,实则都是基于其在精密制造和智能算法方面的积累。”一位接近公司的人士王先生向经济导报记者分析称,“电机技术、流体力学、智能算法这些核心能力,既可以用于清洁家电,也可以用于汽车驱动系统,甚至智能手机的振动马达和冷却系统。”
但这种技术协同效应能否真正落地,仍需市场检验。
除此之外,追觅科技还陆续拓展了潮玩、咖啡等与科技赛道关联较弱的业务。不过,这些新兴业务更多承担品牌年轻化与生态拓展的角色,尚未成为追觅科技主要收入来源。
频频跨界引担忧
此前,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内部讲话时提出,追觅科技将进军高端手机领域,定位5000元以上市场,力争与华为、小米“三足鼎立”。
有业界人士对此表态提出质疑——追觅手机在尚未建立显著品牌认知与市场声量的阶段,就直接提出要与华为、小米等头部品牌分庭抗礼,战略意图略显突兀,不乏“借势营销”或“蹭流量”的嫌疑。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高度成熟,头部品牌在技术、渠道与用户忠诚度方面建立了深厚的护城河。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售价600美元及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显著高于整体智能手机市场4%的增速,创下历史新高。显然,新入局者若缺乏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与清晰的商业模式,仅靠宏大愿景恐难实现实质性突破。追觅科技能否在巨头环伺的赛道中争得一席之地,仍需现实产品力与市场成绩来证明。
王先生向经济导报记者分析时指出,追觅科技入局手机市场,其核心目标或非单纯销售硬件本身,而是旨在构建专属的智能生态体系。“当前众多企业纷纷布局生态,本质上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将其留在自身的产品闭环中。”他进一步表示,此次亿元级别的海外订单分量十足,印证了海外市场对其产品的认可与接受度,对于追觅科技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至少,这个开局不算冷场。”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竞争激烈。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962万辆,同比增长36.7%,市场渗透率攀升至45.5%。头部车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新势力车企增速分化明显。在此情景下,追觅科技选择从超跑车型切入市场,或许正是出于避免在主流大众市场与巨头正面竞争的考量,试图通过高端化、高性能的产品定位,建立技术高端形象和品牌差异化。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超跑细分市场本身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容量天花板”——用户群体相对小众,短期内难以形成可观的销售规模。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超跑作为汽车行业中的“小众品类”,其年销量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相较于大众乘用车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辆的年销量规模,全球超跑市场年销量通常仅为数万辆,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少数传统豪华超跑品牌,新品牌想要撬动现有市场格局、争夺用户份额难度极大。
据俞浩透露,目前追觅汽车已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与质量控制的完整团队。该团队不仅囊括了原智能硬件业务的核心研发力量,还引入了一批来自传统整车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进一步补全整车研发制造的经验短板。
据了解,日前俞浩还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选址建厂,所选地段位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未来追觅汽车将以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为路径,向全球市场进军。 >>下转3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赛道需要企业大规模资金运转与持续的研发投入。如何在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之后,适时向下延伸产品线、拓宽市场覆盖,将成为追觅科技角逐汽车赛道长期发展的关键挑战。
天文设备则更加小众。虽然近年来消费级天文望远镜市场有所增长,但规模仍然有限。追觅科技宣称要打造人类的“天眼”,其志向显然不止于消费级市场,可能涉及专业级甚至科研级设备的研发布局。
“天文光学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和独特的市场需求,若能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并实现商业化落地,或将帮助企业树立高端、创新的品牌形象。”高级数据分析师袁帅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商业化难度高,与追觅科技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仍有待观察。”
批量IPO仍需谨慎
追觅科技官宣推出智能手机Dreame Space的当天,9月19日,俞浩在朋友圈表示,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科技生态旗下多个业务主体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对此,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追觅科技各个业务公司都有单独的IPO计划。
“分拆业务独立上市有助于提高整体估值,”一位证券分析师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每个赛道都有其估值逻辑,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估值模型完全不同。分拆后,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每个业务的价值,专注不同赛道的专业投资者也能参与进来。”
但这种做法也面临挑战。业务分拆需要每个板块都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前景,否则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尽管2025年上半年追觅科技的营收规模已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但需注意的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仍为智能清洁设备,其他跨界业务均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对于追觅科技批量IPO计划,资本市场的态度可能会较为谨慎。”袁帅向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并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可以让资本市场看到追觅科技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不过,担忧情绪可能会占据主导——资本市场最看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追觅科技跨界的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在新业务尚未实现盈利或盈利不稳定的情况下就进行批量IPO,会让投资者担心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回报率。”
袁帅认为,不同领域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存在显著差异,该策略可能使企业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一旦某一领域出现问题,不仅可能拖累该业务本身,还可能传导至整体运营,进一步推高投资风险。此外,批量IPO可能会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引发内部利益分配的矛盾,这也会让资本市场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发展前景产生疑虑。
“综合来看,资本市场在初期可能会持观望态度,等待企业在新业务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稳定的盈利表现后,才会做出更为积极的投资决策。”袁帅如是说。
薪火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翟丹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同样表达了谨慎观望的态度。
“汽车、天文望远镜等跨界业务需持续千亿级累计投入,若相关业务分拆上市时遭遇破发,可能导致追觅科技整体资金链承压甚至断裂。”翟丹表示,首批IPO(智能清洁设备)可能受技术故事驱动获超额认购,但后续业务上市将面临严格盈利能力拷问,“参考大疆进军扫地机领域的案例,巨头发力可能挤压追觅科技的主业市场空间。”
对追觅科技而言,未来的关键或许不在于“跨多少领域”,而在于“扎多深根基”——这场跨界冒险的最终结局,不仅决定着追觅科技自身的成长高度,也将为科技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份现实样本: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企业穿越行业周期、兑现长期价值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