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肩负为地方外向型经济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同时还需为部分学生提供求学深造的专业理论基础。所以,提高学生数字化专业技能只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在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中导入专业赛事时,需要考虑受众多元化、可自主选择性以及赛事循序性。
一、引入知识理论竞赛,将题库融于平时授课练习中
近年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满足各种学科评估建设,偏好招聘经济学博士青年教师,致使青年授课教师自身缺少跨境电商实习经验,对于实践一线应用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了解不足。同时受限于教材编著与印刷的耗时,教材知识点最少落后于跨境电商实践一至两年,因此需及时更新知识领域中跨境电商实务数据分析与实践管理。而知识理论类竞赛正好可以填补上述的空缺。首先从基础电商实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与专业分析理论开始,以知识技能竞赛为主,常规电商类赛事中的初赛部分多有纸质知识类理论竞赛。如51商科游的“全国跨境电商专业核心技能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的选拔知识赛,2025年8月首次举办的“面向东盟AI+跨境电商”创新应用大赛中跨电技能培训考核部分大比例增加AI类应用分析与App对比,主要考核跨境电商实务、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并提供题库。授课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就可借助学习通平台将上述逐年更新的题库链接至授课知识点,通过智慧课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有效练习,弥补授课教师对跨境电商知识学习不足或一线资源欠佳的短板。
二、在课程授课学期优先导入电商类竞赛
跨境电商实务课程在实际教学阶段通常只需半学期,在授课结束后同一个学期导入白名单上的电商类比赛,能够及时对学生课堂所学进行反馈性训练。如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简称“三创赛”)或全国大学生数字技能应用大赛电子商务技能应用赛等。以三创赛为例,该赛分为9大主题常规赛与6大类型实战赛,通过引导学生从“国内电商类”赛事入手,减少学生对“跨境”畏惧心理,而且该比赛一方面允许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组队,使本科生对研究生阶段有初步接触,另一方面该比赛的相关选题和内容可以为“大挑与小挑”作为选择基础,为学生持续改进某一参赛项目提供基础与机会。双线促进小组成员间合作分工稳定,推动队伍对项目进行持续打磨优化。
三、由“电商类”竞赛迁移至“跨境电商类”、实际店铺KPI竞赛
经过“电商类”竞赛备赛、参赛后,本科生对专业赛事有更为真实与全面的认知。同时理论赛与电商类团队间备赛的打磨,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选择合适的队伍,尽量减少组员间不配合甚至临时弃赛对决赛团队成绩的负面影响,加强队伍的稳定性和配合性。前期“理论赛”为“跨境电商”竞赛中优化数据、提高KPI、完善财务指标提供理论分析基础。同时很多跨境电商类比赛允许留学生组队,因此本科生在比赛时,一方面在“电商类”赛事基础上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留学生成员开辟小语种赛道,极大降低直接步入“跨境电商”赛道难度。其中在跨境电商类赛道中有一类比赛直接与电商平台中的真实店铺合作,要求学生用英语或其他语种通过视频完成在线显示促销额度,如全国大学生数字贸易综合技能大赛——数字贸易跨境直播赛道,此类竞赛顺利完成后相当于真实企业的实习内容。
四、鼓励学生申请相关赛事职业证书
近年大规模兴起的跨境电商类比赛层出不穷,多数比赛在校期间免费或缴纳报名费参加,赛后由独立赛方或软件平台提供赛事获奖名次或资格赛证书(电子证书免费,纸质证书缴费)。此类证书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校期间劳动实践类课程学分抵扣,也有助于学生各类评比。在求职阶段,能够极大丰富学生专业技能。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组委会联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人才能力评价中心统一制发“跨境电子商务师”证,学生在完成比赛后按照要求申请即可。2025年7月更是首次举办包含AI应用与抖音的“面向东盟AI跨电”创新应用大赛,其中参赛师生在完成“AI跨电技能培训”模块18个学时在线学习后参加考试,根据分数可相应获得AI跨电技能的初级或中级证书。
以课程为节点导入专业比赛,长远来看是为了提升学生数字专业技能,增强其在求职阶段的竞争力,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但在比赛推进与实施过程中,学院前后端对比赛的合理引导与规范认可同样重要。因此,授课教师首先需告知学生相关比赛目录、参赛条件、往届学生获奖成果、在院校评奖评优中作用等。其次在备赛比赛过程中,授课教师与学院需统一认可制度与退出机制,对比赛认可级别合理划分,同时对于极少数不遵守比赛规则,影响队伍甚至院校正常参赛的学生进行合理劝解,通过制度规范学生参赛行为。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项目名称:“赛教融通”模式下国贸实务类课程体系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