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敏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深层脉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的稳定运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培育青年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时代价值
(一)积极社会心态为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动能
在知识爆炸与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已不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附加项”,而是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保障。具备理性认知能力的学生,更能在信息洪流中精准筛选有效知识、高效构建认知体系,为深度学习与能力提升筑牢根基;拥有情绪调控能力的学生,更易在学业压力、人际挑战与挫折困境中保持稳定心态,维系长期学习的韧性与成长动力;秉持正向价值观的青年,则能在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与人生方向的抉择中锚定目标,避免在多元诱惑中迷失自我。这种心态优势转化为成长优势,更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和谐稳定而言,青年群体的积极心态是重要心理基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崇拜外国文化、追求金钱和沉迷虚拟世界等消极心理,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的心态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社会情绪走向。当他们以理性态度看待社会矛盾、以建设性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时,便能成为社会情绪的“稳定器”与社会共识的“凝聚剂”。这种积极影响通过校园辐射到社会、借助网络渗透到舆论场,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青春正能量”,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转型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心理冲击。
(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积极社会心态是重要治理资源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进程中,青年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是推动治理体系高效运转、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支撑与深层动能。青年大学生具备主人翁意识与法治精神,将是未来治理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理性包容、开放务实的心态特质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这种积极心态的培育过程本身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培育并非简单的“心态引导”,而是通过教育浸润、实践参与、价值引领,让青年在思想认知层面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深层心理认同与情感支持。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而言,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开辟新的实践路径
传统思政教育以“知识传递—认知塑造”为核心逻辑,虽能向学生输送主流价值观与思想理论,但在“内化转化”环节存在明显局限,而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内核恰好与之形成互补,更能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根据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又能提升思想价值引领的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认知灌输”向“心灵对话”转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维度拓展,形成“思想引领+心理支撑”的双重育人格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双向互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维持清晰的认知。这种理论武装使得青年能够洞悉社会转型期的表层矛盾,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与进步趋势,从根本上巩固积极心态的认知基础,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每位大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前提,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实效性。积极社会心态能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当大学生处于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时,学习主动性与思想开放性增强,能辩证看待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减少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为知识的价值内化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社会心态会影响价值判断的情感倾向。当大学生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度显著提升,这种情感认同让价值观念从抽象教条转化为情感驱动的自觉追求,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效果。个体积极心态在群体层面会产生扩散效应。当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展现出理性包容、积极进取的心态时,会对少数消极心态者产生正向影响,形成良性互动的心理氛围,这种积极环境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使价值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塑造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标尺,需将其要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培育,应聚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阐释,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培育,需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校园微生态,使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最终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参与态度。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培育,要立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日常践行,使价值实践渗透到学习生活各环节,实现价值认知向行为转化。
(二)构建校园文化浸润的环境优化路径
一方面,利用物质文化环境营造隐性育人空间。在校园规划中融入育人理念,打造红色主题景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熏陶。在校园场所设置“励志标语”“名言警句”,将积极心态培育融入物理空间,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凝聚价值共识。以校训校歌为核心,挖掘学校历史传统中的精神财富,培育爱校荣校情怀。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特质,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用身边榜样引领主流价值,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最后,利用制度文化创新保障培育实效。
(三)强化社会实践锤炼的知行合一路径
以志愿服务搭建奉献社会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社会调研促进理性认知形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专业实习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在专业实习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奋斗精神。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培育敢闯敢试的创新心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与抗压能力,让奋斗精神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淬炼升华。
(四)健全自我教育机制的内生发展路径
自我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积极潜能,发挥自身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一方面要培育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与积极归因;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要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和挫折,提升抗逆力。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ZX2025321)的中期成果】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直接反映社会发展的深层脉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的稳定运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培育青年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培育青年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时代价值
(一)积极社会心态为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心理动能
在知识爆炸与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已不再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附加项”,而是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保障。具备理性认知能力的学生,更能在信息洪流中精准筛选有效知识、高效构建认知体系,为深度学习与能力提升筑牢根基;拥有情绪调控能力的学生,更易在学业压力、人际挑战与挫折困境中保持稳定心态,维系长期学习的韧性与成长动力;秉持正向价值观的青年,则能在专业选择、职业规划与人生方向的抉择中锚定目标,避免在多元诱惑中迷失自我。这种心态优势转化为成长优势,更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对社会和谐稳定而言,青年群体的积极心态是重要心理基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崇拜外国文化、追求金钱和沉迷虚拟世界等消极心理,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作为社会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的心态积极与否直接影响社会情绪走向。当他们以理性态度看待社会矛盾、以建设性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时,便能成为社会情绪的“稳定器”与社会共识的“凝聚剂”。这种积极影响通过校园辐射到社会、借助网络渗透到舆论场,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青春正能量”,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转型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心理冲击。
(三)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积极社会心态是重要治理资源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进程中,青年群体的积极社会心态是推动治理体系高效运转、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支撑与深层动能。青年大学生具备主人翁意识与法治精神,将是未来治理的参与者与建设者,其理性包容、开放务实的心态特质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这种积极心态的培育过程本身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培育并非简单的“心态引导”,而是通过教育浸润、实践参与、价值引领,让青年在思想认知层面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与必要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深层心理认同与情感支持。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而言,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开辟新的实践路径
传统思政教育以“知识传递—认知塑造”为核心逻辑,虽能向学生输送主流价值观与思想理论,但在“内化转化”环节存在明显局限,而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理论内核恰好与之形成互补,更能够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根据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又能提升思想价值引领的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认知灌输”向“心灵对话”转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心理维度拓展,形成“思想引领+心理支撑”的双重育人格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双向互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领。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维持清晰的认知。这种理论武装使得青年能够洞悉社会转型期的表层矛盾,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与进步趋势,从根本上巩固积极心态的认知基础,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不断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每位大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前提,积极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实效性。积极社会心态能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当大学生处于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时,学习主动性与思想开放性增强,能辩证看待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减少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为知识的价值内化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社会心态会影响价值判断的情感倾向。当大学生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度显著提升,这种情感认同让价值观念从抽象教条转化为情感驱动的自觉追求,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效果。个体积极心态在群体层面会产生扩散效应。当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展现出理性包容、积极进取的心态时,会对少数消极心态者产生正向影响,形成良性互动的心理氛围,这种积极环境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使价值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探析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价值塑造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标尺,需将其要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自觉。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培育,应聚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阐释,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培育,需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校园微生态,使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最终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参与态度。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培育,要立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日常践行,使价值实践渗透到学习生活各环节,实现价值认知向行为转化。
(二)构建校园文化浸润的环境优化路径
一方面,利用物质文化环境营造隐性育人空间。在校园规划中融入育人理念,打造红色主题景观,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熏陶。在校园场所设置“励志标语”“名言警句”,将积极心态培育融入物理空间,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利用精神文化建设凝聚价值共识。以校训校歌为核心,挖掘学校历史传统中的精神财富,培育爱校荣校情怀。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特质,形成共同价值追求。用身边榜样引领主流价值,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最后,利用制度文化创新保障培育实效。
(三)强化社会实践锤炼的知行合一路径
以志愿服务搭建奉献社会平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以社会调研促进理性认知形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专业实习实现职业素养培育。在专业实习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创新创业实践激发奋斗精神。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培育敢闯敢试的创新心态,培养学生风险意识与抗压能力,让奋斗精神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淬炼升华。
(四)健全自我教育机制的内生发展路径
自我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积极潜能,发挥自身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一方面要培育大学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与积极归因;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要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困难和挫折,提升抗逆力。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思政课改革创新专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ZX2025321)的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