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寻

汪治宇刘国元

2025-09-05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可以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个维度系统论证其融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具体的融入路径,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称“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自然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思政课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将这一核心理念融入思政课,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要求。其理论基础可以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体系化学理化阐释。
  (一)基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政治逻辑
  从政治逻辑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思政课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的重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在青年学生中筑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认同。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新,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它能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侵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通过思政课的系统化教育,能够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进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基于立德树人和价值引导的教育逻辑
  从教育逻辑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特别在当前多元思潮交汇的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也面临着价值取向的挑战。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迫切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如“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这能够引导学生从认知层面深刻理解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在情感层面培养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厚感情。并且,教师通过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产物,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从而使其成为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自觉行动。
  (三)基于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文化逻辑
  从文化逻辑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思政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阐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当中,思政课教师需要向青年学生详细介绍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灿烂文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自觉。另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将文化差异视为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景,而不是隔阂的藩篱,从而在文化层面实现高度的认同和情感归属。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寻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实践,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隐形教育平台,形成三位一体、立体化育人的新格局。
  (一)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需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应该系统梳理课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以及实践路径。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当中,要深入阐述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现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案例,如“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等。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启发”转变。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组织学生就某一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尝试以思政微课堂的形式讲述一个民族团结的故事,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也能在互动中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二)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与深度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深化理论认知的有效途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社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血肉联系。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真切感受民族地区的巨大发展变化和各民族群众的淳朴情感,从而在实践中强化对祖国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开展校内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美食节”等活动,搭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有效打破刻板印象,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生动的情感体验。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与形式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政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首先,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如校报、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开设专题专栏,定期推送介绍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团结故事的文章和视频。其次,可以在校园物理空间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例如,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民族团结主题的文化墙,或在图书馆、博物馆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最后,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体,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28(02).
  [2]尹诵,邵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3,44(05):197-201.
  (汪治宇工作单位系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国元工作单位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