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贵啸
小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塑造。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家校共建就是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环境,外部力量推动其良好习惯塑形,内部力量促使学生树立良好习惯。外部力量来源于教师、家庭、学校,三者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地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塑形,学生的语言、行为自我意识则是塑形后的习惯的外化,将其自身的有意识的生理行为的调整发展为无意识的表现。所以说教师、家庭、学校三方面要共同努力,在教育思想上保持一致,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家校共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长在家校共建中的重要性,本质上是“教育合力”的核心体现,其作用渗透在学生成长、教育落地、关系维系等多个维度。家长在家校共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双保险”提供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形成影响深远。小学阶段的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只能通过不间断的教育,改变其错误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习惯的养成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变为一种推动其发展的内驱力。家校协作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避免教育方向冲突。
家庭是学生最稳定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的了解远超学校。这种“私密性认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精准参考,比如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能是学校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依据。家庭的情感支持与学生的校园适应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使其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其次,家长是教育目标的“落地执行者”。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如学习偏好、情绪敏感点,向学校反馈这些信息能帮助教师制定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方案。
学校设定的责任感、时间管理能力等教育目标,若缺乏家庭配合,很容易沦为“课堂口号”。例如,学校强调“独立整理书包”,若家长每天代劳,教育效果便会抵消。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方法,学校要在管理实践中完善策略,家长要在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思考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总体来说,家校共建要形成合力,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再次,家长是建立家校信任的桥梁。家长主动参与家校沟通,如主动反馈孩子在家表现、理性提出教育建议,能让教师感受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从而更投入地关注学生;反之,若家长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容易造成信息断层和误解。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监督校园安全,既是对学校工作的促进,也是对自身教育知情权的保障,能形成“相互尊重、共同负责”的良性关系。家长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在开放日活动参与学校管理,能直观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运营情况,减少对学校工作的误解,增强信任。家长的正面反馈和口碑传播,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简言之,家长不是家校共建的“旁观者”,而是与学校站在同一战线的“同盟者”。两者的协作质量,直接决定了教育能否从“单方面输出”转化为“全方位滋养”。家长的参与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家校共建中不可替代的一环,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系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小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来源于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塑造。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家校共建就是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环境,外部力量推动其良好习惯塑形,内部力量促使学生树立良好习惯。外部力量来源于教师、家庭、学校,三者形成一股合力,不断地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塑形,学生的语言、行为自我意识则是塑形后的习惯的外化,将其自身的有意识的生理行为的调整发展为无意识的表现。所以说教师、家庭、学校三方面要共同努力,在教育思想上保持一致,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家校共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长在家校共建中的重要性,本质上是“教育合力”的核心体现,其作用渗透在学生成长、教育落地、关系维系等多个维度。家长在家校共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双保险”提供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形成影响深远。小学阶段的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只能通过不间断的教育,改变其错误的学习生活习惯,让他们习惯的养成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变为一种推动其发展的内驱力。家校协作能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避免教育方向冲突。
家庭是学生最稳定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的了解远超学校。这种“私密性认知”能为学校教育提供精准参考,比如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能是学校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依据。家庭的情感支持与学生的校园适应促使学生心理健康,使其能够逐步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其次,家长是教育目标的“落地执行者”。家长更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如学习偏好、情绪敏感点,向学校反馈这些信息能帮助教师制定更贴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方案。
学校设定的责任感、时间管理能力等教育目标,若缺乏家庭配合,很容易沦为“课堂口号”。例如,学校强调“独立整理书包”,若家长每天代劳,教育效果便会抵消。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方法,学校要在管理实践中完善策略,家长要在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思考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总体来说,家校共建要形成合力,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努力。
再次,家长是建立家校信任的桥梁。家长主动参与家校沟通,如主动反馈孩子在家表现、理性提出教育建议,能让教师感受到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从而更投入地关注学生;反之,若家长对学校事务漠不关心,容易造成信息断层和误解。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监督校园安全,既是对学校工作的促进,也是对自身教育知情权的保障,能形成“相互尊重、共同负责”的良性关系。家长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在开放日活动参与学校管理,能直观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运营情况,减少对学校工作的误解,增强信任。家长的正面反馈和口碑传播,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为教育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简言之,家长不是家校共建的“旁观者”,而是与学校站在同一战线的“同盟者”。两者的协作质量,直接决定了教育能否从“单方面输出”转化为“全方位滋养”。家长的参与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家校共建中不可替代的一环,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系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