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激活就业市场活力:高校访企拓岗的经济价值与实践路径

刘昌鑫沈旭

2025-08-2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持续凸显。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开展了“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这既是缓解当下压力的“及时雨”,更成为打通高校人才培养链与企业用人链的关键桥梁,构建了高校与经济社会间顺畅的“人才循环系统”。
  一、短期“纾困”:为就业市场注入即时动能
  访企拓岗专项行动通过校领导带队走访制造、现代服务、新能源等重点行业,精准打通“找岗-找人”的现实瓶颈。高校将企业真实需求带回校园,由就业处和学院定向推送,形成“上下联动”执行机制。
  高校访企拓岗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缓冲结构性失业压力。江西中医药大学通过“访企拓岗-引企入校-精准匹配”闭环流程,将校园招聘从面试到录用的平均周期从1个月压缩至14天内,减少毕业生待岗空档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部分专业实现“出校门即进厂门”。二是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湖北襄阳11所高校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帮助企业线下招聘成本节约超60%,招工周期缩短30%,避免了盲目招聘与培训损耗。三是推动专业动态调整。高校根据企业反馈优化课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增设直播电商实训,机械专业加入工业机器人操作模块,从源头提升人才转化效率。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高校与企业“点对点”的岗位对接,降低了毕业生就业摩擦和寻找成本,减轻了社会保障支出压力,提升了用工效率,也为稳定经济运行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动能。
  二、长期“筑基”:从“找岗位”到“育人才”的跨越
  如果说新增岗位解决的是“燃眉之急”,那么“访企拓岗”的长远价值,在于重构高校与产业之间的供需循环逻辑,推动由“要人”向“育人”转变。
  通过与企业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多高校将企业需求纳入专业课程设置。如合肥工业大学与小米集团共建工程师训练营,大三学生提前1年接触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实现“毕业即上岗”,适配周期缩短30%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用人”,而是主动参与“育人”。百度、京东、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与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不仅提供实训场所,还安排导师参与毕业设计和项目评审。通过“产业—课程—人才”的闭环协同,人才培养效率和就业质量同步提升。
  基层项目与访企拓岗形成“双轨支撑”:前者聚焦公共服务领域,如“三支一扶” 计划每年输送数万名毕业生赴基层,中央财政给予西部每年3万至4万元补贴;后者侧重市场化岗位,两者分别覆盖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如昆明医科大学走访调研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后,调整订单定向招生规模,缓解基层人才短缺。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视角看,访企拓岗推动的“育人才”模式,本质是通过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激活生产要素效率。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时,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生产运营效率将得到实质性提升,进而带动产业链升级;而基层项目输送的人才,则通过改善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振兴,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均衡的区域环境。这种“人才质量提升—产业效率优化—经济活力增强”的正向循环,既是访企拓岗长期经济价值的核心体现,也是激活就业市场活力的深层逻辑。
  三、落地关键:多方合作的机制创新让“拓岗”更可持续
  为了确保“访企拓岗”行动能够从一项阶段性任务转变为高校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提升其可持续性和自我驱动力。
  一是构建“全员参与联动模式”:根据教育部要求,校领导每年走访不少于100家企业,院系负责人、辅导员、教师、校友协同参与。这种模式短期可扩大岗位信息收集范围,长期推动教师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建立动态企业需求数据库:高校定期更新岗位类别、技能要求等信息,短期可通过精准匹配减少摩擦性失业,如襄阳市企业通过数据库实现“直播带岗”精准招工;长期为专业调整提供依据,如某农业院校根据数据库新增智慧农业技术方向,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提升至65%。三是完善评估激励机制:以新增岗位数、就业匹配度等指标考核高校,优秀者获科研经费倾斜,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因闭环机制成效显著,被纳入省级就业创新案例,形成示范效应。
  四、高校访企拓岗,重塑就业与经济之间的桥梁
  “访企拓岗”不仅仅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更是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市场、走向产业的重要路径。当前,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已在“互访互信、互补互利”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协同育人的制度雏形。放眼未来,随着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谁能率先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通道,谁就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抢得先机。高校访企拓岗正是在做这件事——激活就业市场、稳定经济预期、重构人才结构,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更深厚的支撑力。
  (作者刘昌鑫系昆明医科大学药学,助教;沈旭系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