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以美育人大学生音乐文化教学如何赋能全面发展

2025-07-23 作者: 于雯秀 来源: 经济导报
  于雯秀

  音乐文化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带给学生无穷的“美”,而这些“美”又能潜移默化熏陶学生,使其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更好发展,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大学生音乐文化教学中,如何释放“美”,并将“美”入学生之脑、之心,仍需探索和实践。本文从“养德、启智、健体、育美、促劳”五个维度系统探讨音乐文化教学如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一、以乐之“美”养德
  音乐文化蕴含着深刻情感和高度凝练思想精华,可成为滋养道德的养分。例如,红色音乐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等可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具体到音乐文化教学中,如何通过释放“美”、展现“美”实现养德,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实践。以红色音乐文化为例,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红色歌曲,声情并茂向学生讲述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触动,逐步深入理解,直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教师也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营造沉浸式欣赏和体悟环境,如基于《南泥湾》营造军民团结开展大生产场景,让学生充分汲取“南泥湾精神”养分,在内心深处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进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教师可将音乐作品表演形式作为“养德”元素。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该作品包括多个乐章,且每个乐章又包括多个声部,需要表演者团结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完成合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音乐之美,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可讲述音乐家创作音乐作品的“精益求精”精神,并剖析其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在音乐之美衬托下,引导学生形成敬业精神。
  二、以乐之“美”启智
  音乐艺术具有“启智”作用,可助力大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在音乐文化教学中,教师可系统讲解音乐作品中音高、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如何表现音乐之美,要求学生辨别不同音乐中相关元素的差异,有效锻炼听觉敏锐度、信息捕捉能力和专注力,并引导学生从“展现美”的视角进一步感受和分析,激发更强的音乐智能。乐谱是音乐作品的符号形式,包含音符、节奏标记、表情记号等内容。如果表演者能充分理解乐谱,可展现音乐之美。教师可据此开展识谱教学,让学生经历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动听旋律的过程,既提升符号解码能力,又锻炼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转换能力、即时反应能力,激发数理逻辑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音乐作品结构形式、发展逻辑、风格特征、情感内涵等是决定音乐之美的重要元素。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入分析,对其如何表现音乐美形成深刻认知,促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抽象概括能力等提升,同时激发数理逻辑智能。此外,音乐史论、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相关文化课程可使学生在广阔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品味音乐美,深化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知程度,促进跨学科思考能力的形成。
  三、以乐之“美”健体
  音乐之美与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从生理层面分析,歌唱的过程可锻炼身体,是释放音乐美的重要方式。教师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更好地锻炼膈肌与呼吸肌群,逐步达到气息深沉、稳定、贯通程度,同时显著增强学生的肺活量,为优化呼吸系统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供助力。器乐演奏也是表现音乐美的重要方式。其对身体协调性与控制力等有较高要求,如使用键盘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进行演奏时需要眼、耳、手、脑、身精密配合与高度协调。教师可要求学生长期坚持练习,逐步提升手指灵活性、肢体协调性、动作敏捷度及精细运动控制能力。从心理层面分析,音乐美可发挥身心调节作用,如倾听优美舒缓的音乐时,可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倾听振奋人心的音乐时,可调动精神、催人向上。教师可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状态,并推荐不同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为更好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四、以乐之“美”育美 
  在音乐文化教学中,音乐之美可发挥“育美”作用,让大学生与“美”实现近距离接触,进而在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过程中培养更高层次的审美素养。首先,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如让学生聆听美好音乐,引导其学会细致捕捉和品味“美”的元素,包括流动的旋律线条、富有变化的和声、动感的节奏等,以训练听觉敏锐度,提升辨别和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其次,教师可致力拓展学生审美视野。例如,通过系统赏析古今中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音乐艺术的独特风貌、美学观念与精神追求,并在比较与鉴赏中建立起多元、开放的审美参照系,使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艺术表达的多样性,理解音乐艺术与社会文化、时代精神的深层联系。最后,教师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深度鉴赏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艺术表达。例如,在创意改编作品、音乐表演中融入个人理解与诠释等,深化内在审美体验,并不断积累艺术构思,为更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打下基础。
  五、以乐之“美”促劳
  音乐艺术之美的实现,离不开音乐创作者、表演者的辛勤努力。这使音乐文化天然承载着劳动教育内涵。教师可要求学生学习一门音乐技能,体验经过不懈刻苦练习最终展现音乐美的过程。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耐心和专注力,并深刻体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朴素真理。教师也可组织策划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主题构思、曲目选择、排练计划制订、人员组织协调、场地设备落实、宣传推广、舞台执行等环节,学习如何制订周密计划、合理分工、高效执行、及时解决问题,逐步收获更多劳动智慧。无论是学习音乐技能还是参与策划音乐活动,均能成为学生深入感受“劳动创造美”真谛的平台,使其更热爱劳动,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品格等深植内心,为秉持脚踏实地、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积极人生态度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语
  音乐文化教学可发挥“以美育人”作用,并通过“美”实现德育引领、智识开发、体魄强健、审美陶冶、劳动锻造等多重教育目标,而要想实现这些目标,挖掘音乐本体的形式之美、延展艺术实践的过程之美、释放文化创造的智慧之美是关键。未来音乐文化教学应进一步将音乐之美渗透到育人全链条,为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教育愿景,培养出兼具人文情怀、科学理性、实践担当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