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实践载体,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通过以技术应用场景为切入点、以创新项目为抓手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提升学生的技术报国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并提炼出“技术痛点—思政要点—创新触点”的转化机制。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课程思政;传感器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双创政策的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双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二、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耦合逻辑
(一)价值同构性
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在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双创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则注重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两者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榜样示范与替代性经验强化价值认同,是实现两者融合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温度传感技术教学中,引入红外测温传感器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中的技术攻关案例,对比传统接触式测温与红外非接触式测温的精度差异,突出新技术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及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二)能力共建性
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则通过强化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能力发展提供价值指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智能家居传感器项目中,规定电路板焊接必须达到标准,并设置“零缺陷焊接”挑战赛,培养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同时,通过解决“功耗降低与检测精度提升”的技术冲突,激发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能力共建模式,既提升了技术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坚守职业道德、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体系重构
(一)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针对不同技术模块融入了相应的思政主题和具体内容。温度传感模块以“抗疫科技担当”为主题,通过抗疫案例,讲述传感器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光电传感模块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专利检索实训和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MEMS技术模块聚焦“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中美技术对比研究报告,分析我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主创新意识。这些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
(二)教学实施策略细化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项目驱动、虚实结合和双师协同等策略。项目驱动方面,以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和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为载体,学生分阶段实施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技术实现,再到价值升华,逐步提升综合能力。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项目中,学生调研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土壤监测需求,融合LoRa通信模块实现低功耗组网,并计算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效益。智能家居安防系统项目中,学生分组设计系统,涵盖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等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虚实结合方面,开发VR模块还原嫦娥五号月壤采样中的多传感器协同系统,设置故障排除任务,如在极端环境下校准压力传感器和模拟传感器失效时的应急决策。同时,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传感器生产线,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和故障排查,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双师协同方面,建立“工程师思政档案库”,邀请企业工程师分享技术攻关和兼容性设计经验。组织企业工程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将企业实际案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思政性。
四、实施路径与特色
在实施路径上,首先分析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提炼出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关键要素。接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引入创新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探索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组建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在特色方面,课程以创新创业大赛为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与双创的有机融合。此外,采用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五、结论
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双创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课题编号:Z233076)】
关键词:双创背景;高职课程思政;传感器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双创政策的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双创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二、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耦合逻辑
(一)价值同构性
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在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双创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则注重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两者均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榜样示范与替代性经验强化价值认同,是实现两者融合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温度传感技术教学中,引入红外测温传感器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中的技术攻关案例,对比传统接触式测温与红外非接触式测温的精度差异,突出新技术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技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及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二)能力共建性
双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则通过强化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能力发展提供价值指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智能家居传感器项目中,规定电路板焊接必须达到标准,并设置“零缺陷焊接”挑战赛,培养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同时,通过解决“功耗降低与检测精度提升”的技术冲突,激发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能力共建模式,既提升了技术水平,又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坚守职业道德、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体系重构
(一)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在“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中,针对不同技术模块融入了相应的思政主题和具体内容。温度传感模块以“抗疫科技担当”为主题,通过抗疫案例,讲述传感器技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光电传感模块围绕“知识产权保护”,开展专利检索实训和模拟法庭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律素养。MEMS技术模块聚焦“科技自立自强”,通过中美技术对比研究报告,分析我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主创新意识。这些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
(二)教学实施策略细化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项目驱动、虚实结合和双师协同等策略。项目驱动方面,以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和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为载体,学生分阶段实施项目,从需求分析到技术实现,再到价值升华,逐步提升综合能力。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项目中,学生调研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土壤监测需求,融合LoRa通信模块实现低功耗组网,并计算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效益。智能家居安防系统项目中,学生分组设计系统,涵盖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等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虚实结合方面,开发VR模块还原嫦娥五号月壤采样中的多传感器协同系统,设置故障排除任务,如在极端环境下校准压力传感器和模拟传感器失效时的应急决策。同时,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传感器生产线,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和故障排查,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双师协同方面,建立“工程师思政档案库”,邀请企业工程师分享技术攻关和兼容性设计经验。组织企业工程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将企业实际案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思政性。
四、实施路径与特色
在实施路径上,首先分析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提炼出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社会责任等关键要素。接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引入创新创业案例,鼓励学生探索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应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组建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在特色方面,课程以创新创业大赛为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与双创的有机融合。此外,采用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五、结论
本文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双创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完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以‘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课题编号:Z23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