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吴飞孙海英

2025-07-18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新时代党中央不仅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还对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两个结合”指引下,遵循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获得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把“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两个命题都写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些都反映出新时代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高度关注。为了增强价值自觉和实践主动,我们将对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新阶段,在充分把握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需求基础上,深入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看,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丰富延伸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内涵。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原理模板,是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并不局限于经济方面,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新的规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离不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助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矛盾转变的积极回应,是应对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实践上看,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为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提供了精神指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秉持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精神生活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此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也包括国家、社会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实现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同,坚持“两个结合”的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然能为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特别是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根本所在。党始终坚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让人民在物质生活中得到满足后,能够有更多精力追求精神上的富裕。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的现代化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共同富裕,更要实现精神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推动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为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组织领导保证。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团结奋斗,才能不断谱写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断追求并实现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未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推动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应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使所有人的精神生活达到共同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就是说,不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将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并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再次,坚持注重从实际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为人民大众提供良好文化熏陶的社会氛围。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足,使人们将自身需求转移到精神文化熏陶中,在普遍的意义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性。例如,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来提升人民知识文化水平。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拔地而起,各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重大举措对推进基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各项政策的评判要以满足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为标准。新时代精神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对此,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进而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好地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联合基金项目“沂蒙精神与革命文物”研究专项(2024-JJ-005);全国高校思政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临沂大学)(21SZJS370104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