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迭代改写媒体生态,影像以跨文化传播利器之姿,深度介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呈现与传承进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以其悠久历史脉络、多彩民俗事象、深邃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格局变化,也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陷入困境。是创作理念滞后于传播技术革新,还是传播渠道未能适配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独特魅力如何在新媒体语境下精准彰显,创作与传播的困局怎样突破?这些疑问亟待解答。本文锚定新媒体背景,细致拆解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创作与传播的现实困境,试图探索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之困
(一)新媒体环境下创作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民族文化独特视角
新媒体时代,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创作陷入同质化泥沼。流量至上的导向、市场跟风心理,使创作者仅将民族文化表层符号拼凑进作品,节庆仪式、服饰展演成为常见拍摄对象,却无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核与精神肌理。民族文化历史渊源、民间信仰、哲学观念等深层内涵被忽视,导致各民族文化表达流于模板化。加之新媒体生产节奏快速,创作者无暇开展长期田野调查、深度解构文化现象,而是照搬成功案例叙事框架,进一步加剧同质化。当壮族铜鼓乐舞、瑶族盘王节祭仪、苗族芦笙欢歌在影像中只剩相似的视听符号,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便逐渐消散,影像志难以展现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与独特,无法满足当代受众对深度文化内容的需求。
(二)新媒体技术融合应用不足,导致影像表现形式单一
新媒体技术浪潮席卷文化影像创作领域,为其注入多元活力,可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创作却未充分借力,技术与艺术融合迟滞,致使影像表现形式单一化严重。当前多数作品仍沿用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模式,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画合成等前沿技术应用寥寥。在展现民族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这类富含空间维度与技艺细节的文化内容时,既未采用3D建模、动态捕捉技术实现立体呈现,又仅以平面镜头单向记录,无法营造沉浸式体验。再者,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碎片化、互动性内容的需求,创作者未能熟练运用短视频剪辑技巧、多屏叙事等技术手段,在影像节奏把控、视觉语言创新、情感共鸣构建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此一来,技术融合的欠缺不仅削弱了文化内容表现力,还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难以借技术之力实现传播破圈。
(三)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传播渠道仍依赖传统路径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力量的当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传播却深陷传统路径依赖的局限,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未被充分挖掘。创作者未能深入洞悉抖音、快手、B站、微信公众号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行为模式、传播内在逻辑及内容适配要点,常简单粗暴地将传统纪录片完整版本原样投放,全然不顾各平台内容碎片化、强互动性、重社交属性的特性。在短视频平台,冗长的时长、艰深的文化解读与用户快节奏浏览习性相悖,难以实现广泛传播;于社交平台,因缺乏话题策划、用户互动引导及二次创作激励等运营手段,内容仅在小众群体内流转,难以突破圈层限制。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频道、地方卫视等传统媒体依旧主导传播格局,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矩阵尚未成型,跨平台协同传播机制缺失,致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传播受众局限,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和国际受众,文化内容与新媒体生态之间的脱节,严重阻碍了其传播范围拓展与影响力提升。
二、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之策
针对上述困境,一要基于新媒体特性加强原创策划,凸显民族文化独特标识;二要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影像创作深度融合,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三要构建全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多平台协同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一)基于新媒体特性加强原创策划,凸显民族文化独特标识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同质化与民族文化视角缺失的问题,必须强化原创策划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构建系统化机制。
首先建立田野调查与文化解构相结合的实践流程,鼓励创作者深入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沉浸式调研,挖掘民族文化中未充分呈现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肌理,如展现羌族碉楼文化时突出防灾智慧与空间哲学,以差异化选题打破符号化拼贴的惯性。
其次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与用户偏好设计分层内容体系,在短视频平台开发“文化微叙事”系列,以短时长聚焦单一文化元素,如壮族壮锦纹样的图腾密码、侗族鼓楼建筑的力学智慧,通过细节展现独特性;在长视频平台策划深度纪录片,采用集文化现象、人物故事、当代对话于一体的结构,如跟踪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实践,呈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同时推进本土创作者培育计划,邀请少数民族本土人才参与策划创作,借在地化视角捕捉文化传承细节,如仫佬族依饭节中的信仰传承、毛南族傩戏里的族群记忆,从源头保障内容的独特原生性。
最后实施文化元素数据库建设,对桂西北少数民族的非遗、习俗、语言文字等分类梳理,为创作者提供系统化素材库,避免重复选题与浅层表达,推动创作从表面模仿向深度解构转变。
(二)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影像创作深度融合,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影像形式单一问题,需构建技术赋能创作的立体化体系。
一是建立技术工具包适配机制,依据文化内容呈现需求选技术载体:对具空间维度的文化遗产,如三江侗族鼓楼群、环江毛南族古村落,运用3D建模与VR全景拍摄技术,打造可交互虚拟文化空间,让用户通过手势或设备操控实现沉浸式漫游;对技艺类文化内容,如壮族壮锦编织、瑶族银饰锻打,采用高速摄影与动态拆解技术,将复杂工艺分解为可逐帧观看的细节演示,配合动画模拟展现技艺流程中的力学原理与美学逻辑。
二要创新叙事结构,引入多线叙事、互动影像等技术手段:在纪录片里设置分支剧情,用户能通过点击屏幕选择不同文化传承人视角,比如讲述侗族大歌传承时,提供村寨歌师、学校教员、舞台演员等叙事支线,增强内容参与感;开发文化解谜类互动视频,把壮族三月三歌圩中的对歌规则转化为答题关卡,用户完成文化知识任务解锁后续内容,实现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三是针对短视频平台,推快剪与特效相组合的技术,运用动态字幕、漫画插帧、音效强化等手段,将枯燥的文化讲解转化为节奏紧凑、视觉鲜明的信息流内容,例如介绍苗族酸汤鱼制作时,通过加速摄影展现发酵工艺过程,搭配芦笙改编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提升内容视听吸引力。
四是建立技术与艺术协同创作团队,吸纳数字媒体设计师、游戏引擎开发者、动画师与传统影像创作者共同参与,推动技术手段从辅助工具向创作语言转化,如借鉴游戏场景设计思路构建文化展演虚拟空间,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原民族舞蹈的动态韵律,让新媒体技术不仅服务于内容呈现,还成为文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构建全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多平台协同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针对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与传播渠道单一问题,需基于平台特性构建分层分类的传播体系。
首先实施平台定制化内容生产策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聚焦视觉冲击与情绪感染的文化亮点切片,如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唱、瑶族铜鼓舞腾跃姿态等文化场景,搭配热门音乐和话题标签,引导用户参与模仿挑战或二次创作;在B站、西瓜视频等中长视频平台,推出文化深度讲堂系列,邀请民族学学者、非遗传承人以知识科普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分享,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改良实践,利用弹幕互动实时解答疑问,形成知识传播深度闭环;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发文化故事集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记录田野调查见闻,如侗族大歌传人的坚守传承、仫佬族手工艺人的创新实践,插入高清组图与短视频链接,鼓励用户转发时添加个人感悟,促成社交裂变传播。
其次搭建跨平台协同传播机制,同一文化主题内容在不同平台差异化呈现,如长纪录片央视首播后,将核心段落拆成短视频在抖音发布,配套图文解析在公众号推送,幕后花絮在B站直播,形成大屏首播、小屏扩散、社交沉淀的传播链条;建立平台数据共享库,实时追踪用户反馈,针对年轻受众加快镜头切换频率、增加流行文化元素,针对国际受众制作多语种版本并配备文化注释字幕,通过海外平台传播以降低跨文化理解门槛。
此外培育多元传播主体体系,除专业团队外,鼓励少数民族青年、文旅博主、非遗传承人开设个人账号,分享壮族姑娘织壮锦日常等生活中的文化细节,形成官方账号深度内容、UGC账号生活叙事、KOL话题引导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同时建立传播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分析各平台完播率、互动率、转发量等数据,针对低效能内容及时调整策略,实现从渠道依赖向矩阵运营的模式转型,确保文化内容与平台特性、用户习惯精准匹配。
三、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更契合当下瞬息万变的传播格局。当创作趋同、技术割裂、渠道狭窄等困境横亘在前,原创策划的强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元传播矩阵的搭建,成为突破瓶颈的重要利器。未来,既要深挖民族文化内核,把握其独特性与深厚底蕴,又要敏锐捕捉新媒体迭代创新的脉搏,在动态发展中不断革新。唯有如此,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才能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浪潮中,摆脱常规路径,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迸发独特魅力,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文系河池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10605035)】
一、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之困
(一)新媒体环境下创作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民族文化独特视角
新媒体时代,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创作陷入同质化泥沼。流量至上的导向、市场跟风心理,使创作者仅将民族文化表层符号拼凑进作品,节庆仪式、服饰展演成为常见拍摄对象,却无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核与精神肌理。民族文化历史渊源、民间信仰、哲学观念等深层内涵被忽视,导致各民族文化表达流于模板化。加之新媒体生产节奏快速,创作者无暇开展长期田野调查、深度解构文化现象,而是照搬成功案例叙事框架,进一步加剧同质化。当壮族铜鼓乐舞、瑶族盘王节祭仪、苗族芦笙欢歌在影像中只剩相似的视听符号,民族文化的独特视角便逐渐消散,影像志难以展现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与独特,无法满足当代受众对深度文化内容的需求。
(二)新媒体技术融合应用不足,导致影像表现形式单一
新媒体技术浪潮席卷文化影像创作领域,为其注入多元活力,可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创作却未充分借力,技术与艺术融合迟滞,致使影像表现形式单一化严重。当前多数作品仍沿用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模式,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画合成等前沿技术应用寥寥。在展现民族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这类富含空间维度与技艺细节的文化内容时,既未采用3D建模、动态捕捉技术实现立体呈现,又仅以平面镜头单向记录,无法营造沉浸式体验。再者,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碎片化、互动性内容的需求,创作者未能熟练运用短视频剪辑技巧、多屏叙事等技术手段,在影像节奏把控、视觉语言创新、情感共鸣构建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此一来,技术融合的欠缺不仅削弱了文化内容表现力,还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难以借技术之力实现传播破圈。
(三)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传播渠道仍依赖传统路径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成为信息传播重要力量的当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传播却深陷传统路径依赖的局限,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能未被充分挖掘。创作者未能深入洞悉抖音、快手、B站、微信公众号等主流新媒体平台的用户行为模式、传播内在逻辑及内容适配要点,常简单粗暴地将传统纪录片完整版本原样投放,全然不顾各平台内容碎片化、强互动性、重社交属性的特性。在短视频平台,冗长的时长、艰深的文化解读与用户快节奏浏览习性相悖,难以实现广泛传播;于社交平台,因缺乏话题策划、用户互动引导及二次创作激励等运营手段,内容仅在小众群体内流转,难以突破圈层限制。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频道、地方卫视等传统媒体依旧主导传播格局,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矩阵尚未成型,跨平台协同传播机制缺失,致使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传播受众局限,难以触达年轻群体和国际受众,文化内容与新媒体生态之间的脱节,严重阻碍了其传播范围拓展与影响力提升。
二、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之策
针对上述困境,一要基于新媒体特性加强原创策划,凸显民族文化独特标识;二要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影像创作深度融合,丰富艺术表现手法;三要构建全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多平台协同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一)基于新媒体特性加强原创策划,凸显民族文化独特标识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同质化与民族文化视角缺失的问题,必须强化原创策划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构建系统化机制。
首先建立田野调查与文化解构相结合的实践流程,鼓励创作者深入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沉浸式调研,挖掘民族文化中未充分呈现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肌理,如展现羌族碉楼文化时突出防灾智慧与空间哲学,以差异化选题打破符号化拼贴的惯性。
其次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与用户偏好设计分层内容体系,在短视频平台开发“文化微叙事”系列,以短时长聚焦单一文化元素,如壮族壮锦纹样的图腾密码、侗族鼓楼建筑的力学智慧,通过细节展现独特性;在长视频平台策划深度纪录片,采用集文化现象、人物故事、当代对话于一体的结构,如跟踪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实践,呈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同时推进本土创作者培育计划,邀请少数民族本土人才参与策划创作,借在地化视角捕捉文化传承细节,如仫佬族依饭节中的信仰传承、毛南族傩戏里的族群记忆,从源头保障内容的独特原生性。
最后实施文化元素数据库建设,对桂西北少数民族的非遗、习俗、语言文字等分类梳理,为创作者提供系统化素材库,避免重复选题与浅层表达,推动创作从表面模仿向深度解构转变。
(二)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影像创作深度融合,丰富艺术表现手法
针对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影像形式单一问题,需构建技术赋能创作的立体化体系。
一是建立技术工具包适配机制,依据文化内容呈现需求选技术载体:对具空间维度的文化遗产,如三江侗族鼓楼群、环江毛南族古村落,运用3D建模与VR全景拍摄技术,打造可交互虚拟文化空间,让用户通过手势或设备操控实现沉浸式漫游;对技艺类文化内容,如壮族壮锦编织、瑶族银饰锻打,采用高速摄影与动态拆解技术,将复杂工艺分解为可逐帧观看的细节演示,配合动画模拟展现技艺流程中的力学原理与美学逻辑。
二要创新叙事结构,引入多线叙事、互动影像等技术手段:在纪录片里设置分支剧情,用户能通过点击屏幕选择不同文化传承人视角,比如讲述侗族大歌传承时,提供村寨歌师、学校教员、舞台演员等叙事支线,增强内容参与感;开发文化解谜类互动视频,把壮族三月三歌圩中的对歌规则转化为答题关卡,用户完成文化知识任务解锁后续内容,实现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三是针对短视频平台,推快剪与特效相组合的技术,运用动态字幕、漫画插帧、音效强化等手段,将枯燥的文化讲解转化为节奏紧凑、视觉鲜明的信息流内容,例如介绍苗族酸汤鱼制作时,通过加速摄影展现发酵工艺过程,搭配芦笙改编的流行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提升内容视听吸引力。
四是建立技术与艺术协同创作团队,吸纳数字媒体设计师、游戏引擎开发者、动画师与传统影像创作者共同参与,推动技术手段从辅助工具向创作语言转化,如借鉴游戏场景设计思路构建文化展演虚拟空间,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原民族舞蹈的动态韵律,让新媒体技术不仅服务于内容呈现,还成为文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构建全新媒体传播矩阵,形成多平台协同的立体化传播格局
针对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与传播渠道单一问题,需基于平台特性构建分层分类的传播体系。
首先实施平台定制化内容生产策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聚焦视觉冲击与情绪感染的文化亮点切片,如壮族三月三歌圩对唱、瑶族铜鼓舞腾跃姿态等文化场景,搭配热门音乐和话题标签,引导用户参与模仿挑战或二次创作;在B站、西瓜视频等中长视频平台,推出文化深度讲堂系列,邀请民族学学者、非遗传承人以知识科普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分享,如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改良实践,利用弹幕互动实时解答疑问,形成知识传播深度闭环;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发文化故事集图文内容,以第一人称记录田野调查见闻,如侗族大歌传人的坚守传承、仫佬族手工艺人的创新实践,插入高清组图与短视频链接,鼓励用户转发时添加个人感悟,促成社交裂变传播。
其次搭建跨平台协同传播机制,同一文化主题内容在不同平台差异化呈现,如长纪录片央视首播后,将核心段落拆成短视频在抖音发布,配套图文解析在公众号推送,幕后花絮在B站直播,形成大屏首播、小屏扩散、社交沉淀的传播链条;建立平台数据共享库,实时追踪用户反馈,针对年轻受众加快镜头切换频率、增加流行文化元素,针对国际受众制作多语种版本并配备文化注释字幕,通过海外平台传播以降低跨文化理解门槛。
此外培育多元传播主体体系,除专业团队外,鼓励少数民族青年、文旅博主、非遗传承人开设个人账号,分享壮族姑娘织壮锦日常等生活中的文化细节,形成官方账号深度内容、UGC账号生活叙事、KOL话题引导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同时建立传播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分析各平台完播率、互动率、转发量等数据,针对低效能内容及时调整策略,实现从渠道依赖向矩阵运营的模式转型,确保文化内容与平台特性、用户习惯精准匹配。
三、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的创作与传播,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更契合当下瞬息万变的传播格局。当创作趋同、技术割裂、渠道狭窄等困境横亘在前,原创策划的强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多元传播矩阵的搭建,成为突破瓶颈的重要利器。未来,既要深挖民族文化内核,把握其独特性与深厚底蕴,又要敏锐捕捉新媒体迭代创新的脉搏,在动态发展中不断革新。唯有如此,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影像志才能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浪潮中,摆脱常规路径,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迸发独特魅力,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本文系河池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像志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1060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