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探讨少先队仪式中光荣感的生成机制,弥补传统研究忽视身体主体性和动态过程的不足。通过构建“身体-符号-意义”三位一体的理论模型,揭示光荣感的具身化生成路径:身体感知(多感官体验与动作规训)、空间互动(物理、社会与象征空间的协同)及符号表征(符号解码与意义内化)共同作用,推动政治认同向个体光荣感转化。并提出优化身体实践(多感官设计、AR技术应用)、再造仪式空间(动态场域、数字记忆)和创新符号系统(跨媒介叙事、虚实融合)等培育路径,为增强队员光荣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少先队仪式、光荣感、具身认知
一、引言
少先队仪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重要载体,其光荣感培育功能备受关注。传统研究多从符号互动、政治社会化切入,但都忽视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主体性(将仪式简化为符号认知),偏重静态结构而缺乏光荣感动态生成机制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根植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新视角。本研究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揭示少先队仪式中光荣感的具身生成机制,为新时代少先队仪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仪式教育、具身认知与少先队实践的交叉研究展现出跨学科融合特点。于鑫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025)[1]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出发,阐释仪式教育传递价值观、增强情感联结的功能,并指出其实践需时空场景、流程设计等结构要素。付丽莎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2]拓展了仪式教育应用维度,揭示其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中的桥梁作用,并强调仪式符号的差异化设计能实现教育内容梯度衔接。孟迎辉(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2023)[3]则运用符号互动论分析仪式教育通过“认知—认同—升华”实现价值观内化的链条机制,并指出其短暂性、工具化等局限。这些研究构建了仪式教育理论图谱,但多聚焦仪式静态结构,对过程中身体体验的动态性关注不足。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层面,刘思来(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2024)[4]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身逻辑,强调以数字技术强化身体感知与情境交互,为仪式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何敏嘉(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2024)[5]构建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少先队活动教材使用模型,验证了身体参与对道德认知的强化效应。席宇晴(山东师范大学,硕论,2024)[6]将身体社会学理论引入少先队仪式研究,发现传统仪式中普遍存在“身体符号化”与“身体缺场”现象,导致少先队员主体性消解。这些研究揭示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尚未形成针对少先队仪式光荣感生成的系统性解释框架。
(二)理论框架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其核心观点包括:(1)身体主体性: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而非容器;(2)情境嵌入性:认知根植于具体情境;(3)感知-行动循环:感觉-运动系统构成认知基础。
少先队仪式具有鲜明的具身认知特征:规范化身体操演(队礼、呼号等)构成认知外显形式;仪式化空间(队室等)形成意义生成场域;象征性符号(队旗、红领巾等)承载政治文化内涵。三者共同奠定具身认知理论的实践基础。
本研究融合具身认知理论与少先队仪式实践,构建“身体-符号-意义”三位一体的光荣感生成模型,阐明光荣感源于身体经验、符号系统与意义建构的动态互构,遵循“身体感知→符号解码→意义内化”的生成路径。
1.身体维度:感知与行动的具身化基础
(1)感官统合机制。视觉(红领巾的红色刺激)、听觉(队歌旋律)、触觉(佩戴红领巾的织物触感)等多模态感知协同作用,形成仪式体验的“具身锚点”。
(2)身体规训效应。标准化仪式动作(如行队礼)通过反复操演形成肌肉记忆,将抽象的政治规范转化为具身化的行为准则。这种“身体化政治”使队员在无意识中完成价值内化,形成“做即信”的认知模式。
(3)空间具身性。仪式场域的空间布局(如队旗方位、队室的历史陈列)通过身体移动轨迹(站位、行进路线)构建空间叙事,使抽象的政治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秩序。
2.符号维度:表征系统的意义生成
(1)符号层级解码。物质符号(红领巾、队徽)作为具象载体,通过视觉象征传递革命传统;行为符号(宣誓手势、呼号节奏)作为动态表征,承载集体记忆;制度符号(入队仪式流程)作为规范体系,确立政治秩序。三层级符号构成意义网络的“语义三角”。
(2)符号能指滑动。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符号系统面临解构与重构。例如AR技术使虚拟红领巾突破物理载体限制,通过增强现实体验实现符号意义的跨时空传递,形成“数字具身”新形态。
(3)符号权力博弈。辅导员的符号阐释权与队员的个性化解读形成张力。当队员将队礼关联革命英雄事迹时,符号意义实现创造性拓展,这种“符号再生产”推动光荣感从集体认同升华为个体价值。
3.意义维度:认知图式的建构与重构
(1)经验图式激活。个体通过身体参与唤醒已有认知结构(如家庭革命教育记忆),与新习得的符号意义进行匹配与整合。
(2)意义协商过程。在仪式实践中,个体经历“他者诠释→自我反思→主体认同”的三阶段意义建构:
辅导员阐释(他者意义输入)
同伴讨论(群体意义协商)
自我叙事(个体意义生成)
这一过程符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使光荣感从外部规训转向内在自觉。
(3)意义固化机制。通过重复性仪式实践(如每周升旗仪式),个体将光荣感固化为稳定的心理图式。
三、少先队仪式光荣感的具身生成机制
(一)身体感知机制:从感官体验到意义建构
少先队仪式通过多感官参与实现意义内化。视觉感知:红领巾的红色视觉刺激引发政治符号联想,队旗的视觉冲击强化集体归属感;听觉感知:队歌的节奏与歌词内容形成听觉记忆,呼号声调的抑扬顿挫传递情感强度;动觉感知:队礼的标准化动作、宣誓时的肢体姿势,通过身体规训形成政治行为模式。
(二)空间互动机制:从物理场域到意义空间
少先队仪式场域具有三重空间属性。物理空间:队室的历史陈列、操场的仪式布局构成具身认知的环境载体;社会空间:仪式中师生关系的重构形成权力场域,辅导员与队员的互动模式影响认知效果;象征空间:仪式符号系统构建的虚拟空间,如队徽的象征意义超越物理载体。
(三)符号表征机制:从符号接受到意义内化
少先队仪式符号系统包含三个层级:指示符号(队旗指向集体方向);象征符号(红领巾象征革命传统);索引符号(宣誓关联政治承诺)。通过身体实践完成“能指”到“所指”转化,建构个体化的光荣感认知图式。
四、具身化光荣感的培育路径
(一)身体实践优化策略
在动作仪式化设计方面,多感官仪式设计,设计仪式道具互动装置(如可拼接式队徽模型),让队员在拼合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或运用AR技术增强仪式符号的沉浸感;在身体叙事融入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写作、仪式剧等形式,将个体经验融入集体叙事。
(二)仪式空间再造策略
营造动态空间,设计可变仪式场域,如移动队史馆;重构互动空间,建立仪式参与者的多向互动模式,如队员主导型仪式设计;留存记忆空间,构建仪式数字档案馆,保存个体仪式参与的身体数据。
(三)符号系统创新策略
扩展现实融合。AR红领巾,扫描实物触发革命故事全息影像;VR队室漫游,虚拟重走长征路触发身体平衡反馈。
跨媒介叙事。开发仪式动作捕捉游戏,将队礼标准化度转化为游戏积分;创建数字徽章系统,运用信息技术保留个体仪式成长轨迹。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突破传统仪式研究的认知局限,构建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少先队仪式分析框架,揭示光荣感生成的具身机制。研究发现:少先队仪式的光荣感培育需突破“身体缺场”的认知误区,通过身体感知、空间互动和符号表征的三维协同,实现政治认同向个体光荣感的具身转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具身仪式形态,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仪式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于鑫雨.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基本问题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01):55-62.
[2]付丽莎,昂然,黄恺旎.仪式教育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4,(11):18-24.
[3]孟迎辉.仪式教育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机理及局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4,(06):62-69.
[4]刘思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身逻辑、离身困境及未来路向——以DeepSeek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
[5]何敏嘉.具身视域下的少先队活动课教材使用——以少先队活动课教材四年级课程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25,(02):110-117+80.
[6]席宇晴.身体社会学视域下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本文系河南省少先队研究课题“具身认知视角下,少先队仪式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影响研究”(编号:2024S58)】
关键词:少先队仪式、光荣感、具身认知
一、引言
少先队仪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重要载体,其光荣感培育功能备受关注。传统研究多从符号互动、政治社会化切入,但都忽视了身体在认知中的主体性(将仪式简化为符号认知),偏重静态结构而缺乏光荣感动态生成机制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根植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新视角。本研究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揭示少先队仪式中光荣感的具身生成机制,为新时代少先队仪式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仪式教育、具身认知与少先队实践的交叉研究展现出跨学科融合特点。于鑫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2025)[1]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出发,阐释仪式教育传递价值观、增强情感联结的功能,并指出其实践需时空场景、流程设计等结构要素。付丽莎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2]拓展了仪式教育应用维度,揭示其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中的桥梁作用,并强调仪式符号的差异化设计能实现教育内容梯度衔接。孟迎辉(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2023)[3]则运用符号互动论分析仪式教育通过“认知—认同—升华”实现价值观内化的链条机制,并指出其短暂性、工具化等局限。这些研究构建了仪式教育理论图谱,但多聚焦仪式静态结构,对过程中身体体验的动态性关注不足。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应用层面,刘思来(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2024)[4]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身逻辑,强调以数字技术强化身体感知与情境交互,为仪式教育数字化提供了新思路。何敏嘉(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2024)[5]构建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少先队活动教材使用模型,验证了身体参与对道德认知的强化效应。席宇晴(山东师范大学,硕论,2024)[6]将身体社会学理论引入少先队仪式研究,发现传统仪式中普遍存在“身体符号化”与“身体缺场”现象,导致少先队员主体性消解。这些研究揭示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尚未形成针对少先队仪式光荣感生成的系统性解释框架。
(二)理论框架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其核心观点包括:(1)身体主体性: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而非容器;(2)情境嵌入性:认知根植于具体情境;(3)感知-行动循环:感觉-运动系统构成认知基础。
少先队仪式具有鲜明的具身认知特征:规范化身体操演(队礼、呼号等)构成认知外显形式;仪式化空间(队室等)形成意义生成场域;象征性符号(队旗、红领巾等)承载政治文化内涵。三者共同奠定具身认知理论的实践基础。
本研究融合具身认知理论与少先队仪式实践,构建“身体-符号-意义”三位一体的光荣感生成模型,阐明光荣感源于身体经验、符号系统与意义建构的动态互构,遵循“身体感知→符号解码→意义内化”的生成路径。
1.身体维度:感知与行动的具身化基础
(1)感官统合机制。视觉(红领巾的红色刺激)、听觉(队歌旋律)、触觉(佩戴红领巾的织物触感)等多模态感知协同作用,形成仪式体验的“具身锚点”。
(2)身体规训效应。标准化仪式动作(如行队礼)通过反复操演形成肌肉记忆,将抽象的政治规范转化为具身化的行为准则。这种“身体化政治”使队员在无意识中完成价值内化,形成“做即信”的认知模式。
(3)空间具身性。仪式场域的空间布局(如队旗方位、队室的历史陈列)通过身体移动轨迹(站位、行进路线)构建空间叙事,使抽象的政治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秩序。
2.符号维度:表征系统的意义生成
(1)符号层级解码。物质符号(红领巾、队徽)作为具象载体,通过视觉象征传递革命传统;行为符号(宣誓手势、呼号节奏)作为动态表征,承载集体记忆;制度符号(入队仪式流程)作为规范体系,确立政治秩序。三层级符号构成意义网络的“语义三角”。
(2)符号能指滑动。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符号系统面临解构与重构。例如AR技术使虚拟红领巾突破物理载体限制,通过增强现实体验实现符号意义的跨时空传递,形成“数字具身”新形态。
(3)符号权力博弈。辅导员的符号阐释权与队员的个性化解读形成张力。当队员将队礼关联革命英雄事迹时,符号意义实现创造性拓展,这种“符号再生产”推动光荣感从集体认同升华为个体价值。
3.意义维度:认知图式的建构与重构
(1)经验图式激活。个体通过身体参与唤醒已有认知结构(如家庭革命教育记忆),与新习得的符号意义进行匹配与整合。
(2)意义协商过程。在仪式实践中,个体经历“他者诠释→自我反思→主体认同”的三阶段意义建构:
辅导员阐释(他者意义输入)
同伴讨论(群体意义协商)
自我叙事(个体意义生成)
这一过程符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使光荣感从外部规训转向内在自觉。
(3)意义固化机制。通过重复性仪式实践(如每周升旗仪式),个体将光荣感固化为稳定的心理图式。
三、少先队仪式光荣感的具身生成机制
(一)身体感知机制:从感官体验到意义建构
少先队仪式通过多感官参与实现意义内化。视觉感知:红领巾的红色视觉刺激引发政治符号联想,队旗的视觉冲击强化集体归属感;听觉感知:队歌的节奏与歌词内容形成听觉记忆,呼号声调的抑扬顿挫传递情感强度;动觉感知:队礼的标准化动作、宣誓时的肢体姿势,通过身体规训形成政治行为模式。
(二)空间互动机制:从物理场域到意义空间
少先队仪式场域具有三重空间属性。物理空间:队室的历史陈列、操场的仪式布局构成具身认知的环境载体;社会空间:仪式中师生关系的重构形成权力场域,辅导员与队员的互动模式影响认知效果;象征空间:仪式符号系统构建的虚拟空间,如队徽的象征意义超越物理载体。
(三)符号表征机制:从符号接受到意义内化
少先队仪式符号系统包含三个层级:指示符号(队旗指向集体方向);象征符号(红领巾象征革命传统);索引符号(宣誓关联政治承诺)。通过身体实践完成“能指”到“所指”转化,建构个体化的光荣感认知图式。
四、具身化光荣感的培育路径
(一)身体实践优化策略
在动作仪式化设计方面,多感官仪式设计,设计仪式道具互动装置(如可拼接式队徽模型),让队员在拼合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或运用AR技术增强仪式符号的沉浸感;在身体叙事融入方面,可以通过身体写作、仪式剧等形式,将个体经验融入集体叙事。
(二)仪式空间再造策略
营造动态空间,设计可变仪式场域,如移动队史馆;重构互动空间,建立仪式参与者的多向互动模式,如队员主导型仪式设计;留存记忆空间,构建仪式数字档案馆,保存个体仪式参与的身体数据。
(三)符号系统创新策略
扩展现实融合。AR红领巾,扫描实物触发革命故事全息影像;VR队室漫游,虚拟重走长征路触发身体平衡反馈。
跨媒介叙事。开发仪式动作捕捉游戏,将队礼标准化度转化为游戏积分;创建数字徽章系统,运用信息技术保留个体仪式成长轨迹。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突破传统仪式研究的认知局限,构建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少先队仪式分析框架,揭示光荣感生成的具身机制。研究发现:少先队仪式的光荣感培育需突破“身体缺场”的认知误区,通过身体感知、空间互动和符号表征的三维协同,实现政治认同向个体光荣感的具身转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具身仪式形态,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仪式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
[1]于鑫雨.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的基本问题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41(01):55-62.
[2]付丽莎,昂然,黄恺旎.仪式教育助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24,(11):18-24.
[3]孟迎辉.仪式教育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机理及局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4,(06):62-69.
[4]刘思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身逻辑、离身困境及未来路向——以DeepSeek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
[5]何敏嘉.具身视域下的少先队活动课教材使用——以少先队活动课教材四年级课程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25,(02):110-117+80.
[6]席宇晴.身体社会学视域下少先队仪式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4.
【本文系河南省少先队研究课题“具身认知视角下,少先队仪式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影响研究”(编号:2024S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