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简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的统一性、关联性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王洛

2025-07-0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中流砥柱,其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始终体现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新时代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党的建设工作如同驱动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共同推动国有企业行稳致远。作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者深切体会到这两大系统的深度融合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理论视角审视,国有企业兼具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科学的、有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组织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发展方向。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两大系统在国有企业中必然产生深度互动。   
  一、内在统一性:目标同源与机制互嵌
  (一)政治属性的高度统一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在政治属性上具有天然同构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治理的关键环节,其根本任务是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组织活力;而党建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功能是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与政治方向正确和凝聚组织力量。两者统一于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之下。
  在国有企业中,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融合的制度枢纽。无论是干部的选拔任用,还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近年来北京及相关地区通过不断探索打出了人事制度改革的组合拳,从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合伙人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企业员工持股平台到实施管理人员契约化任期制管理,都有效破解了国有企业“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薪酬能高不能低”的难题,使企业焕发出强劲发展动力。这种制度安排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避免陷入单纯的工具理性误区。
  (二)目标导向的价值统一
  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在目标导向上体现着高度的价值统一性。一方面,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党建工作通过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则通过科学配置和开发人力资本,为企业发展提供能力支撑。另一方面,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党建工作关注员工的思想境界提升和价值观塑造,人力资源工作则关注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通道设计。
  (三)组织机制的互补统一
  在组织机制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形成了互补统一的运行逻辑。党建工作通过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和文化建设等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人力资源工作则通过岗位设计、绩效管理和薪酬激励等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架构上,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机制成为两者融合的重要保障。北京地区市、区所属国有企业(包括市属企业、区属企业)均已完成了党建入章程、董事会、经理层、党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体制,形成党组织领导、董事会决策、经理层执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同时,不少国有企业均由党组织副书记兼任人力资源负责人,使党建工作全面融入企业治理的各个环节。这种组织设计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两大系统的统一运行。
  二、双向促进: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
  (一)党建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引领
  党建工作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政治方向、价值导航和精神动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题。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建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入了红色基因,使其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属性,成为实现党的宗旨和企业使命的战略支撑。
  1.战略重塑与方向引领:党组织通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包括前置决策研究),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党中央要求、国家战略、企业使命和上级党组织任务保持一致。
  2.思想动员与文化赋能:党建工作通过思想教育和文化塑造,提升员工的使命感和凝聚力。企业组织员工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通过观看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让员工深刻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3.党员示范与标杆引领: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等形式,党建工作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效能。企业在重大项目服务中,成立党员先锋队,要求党员干部在业务工作中亮身份、做表率。在人才招聘环节,党员招聘专员主动加班加点,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和人才特点,精准匹配岗位,大大提高了招聘成功率。
  (二)人力资源对党建的支撑作用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党建工作提供了组织载体和能力支撑,使党建工作走深走实,从原则要求走向可操作的实施机制。通过人才选拔、绩效管理和培养开发等专业工具,人力资源工作为党建工作落地提供了系统保障。
  1.人才选育提供组织保障:人力资源工作通过构建“双螺旋”培养体系,为党建工作输送复合型人才。坚持实施“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党员骨干培养成管理人员”的“三培养”模式,培育既懂党建又精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做法已在各个国有企业中开展实施,成为重要培养方式和手段。
  2.制度体系构建长效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优势为党建工作提供了规范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国有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协同,制定和完善党组织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定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始终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保持同步。
  3.绩效管理强化落地效能:将党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软约束向硬指标转变。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应将党建工作纳入其中,实行党建绩效和业务绩效的并行考核机制,推动党建工作考核内化至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相关党员年度考核中,做到党建考评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工作考评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互相支撑。
  4.红色基因赋能品牌价值:党建工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注入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塑造为企业的独特品牌价值。联合人力资源教育职能,通过党日活动、党员学习等模式联动,开发红色教育,擦亮红色教育品牌。
  三、红色引擎驱动人力资本跃升
  人力资源管理与党建工作在目标同源、机制互嵌层面具有深刻统一性,同时映衬出价值共鸣的根本性。两者统一于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之下,共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机制上形成互补统一的运行逻辑。
  党建与人力资源的融合是“党建引领方向,人力夯实根基”的双向赋能过程。党建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价值导航和精神动力,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题;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则为党建工作提供了组织载体和能力支撑,使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展望未来,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鲜明标志和显著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深度融合,才能充分释放人的创造力和组织的生命力,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