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歌声里的中国:从《东方红》到《灯火里的中国》

——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思政教学的红色旋律建构张桢桢郭琼

2025-07-09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意识形态以听觉形式呈现的表达方式,是人们内心思想、观念和情感在声音层面的外化展现,同时,它也是思政教育进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音乐能够跨越语言的局限,以一种更加直接、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思政教育所蕴含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等传递给受众。
  对于高职高专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灯火里的中国》等红色歌曲,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这些红色歌曲不仅仅是简单的音乐作品,它们更是解读党史的一把“密钥”。通过聆听和演唱这些歌曲,学生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风雨历程,感受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这些歌曲也是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它们以激昂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红色歌曲历史叙事与思政教学价值耦合
  红色歌曲记录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征程,其创作逻辑与思政教学目标相通,为思政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东方红》源自陕北民歌,经李有源改编、文艺工作者加工而成。“东方红,太阳升”体现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其“人民性”与思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契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究其广泛流传原因,让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创造者”。
  20世纪90年代,《春天的故事》诞生。“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描绘改革开放开篇,展现邓小平的远见卓识,表达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他的崇敬。思政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其投身新时代建设的热情。
  1997年的《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勾勒出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体现党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带领人民奋斗的决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021年的《灯火里的中国》以“灯火”为意象,将国家叙事微观化,体现“大主题、小切口”创作智慧。其创作手法有助于学生领悟“文化自信”,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符合思政教学要求。
  这些不同时期的红色歌曲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每一首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在思政教学中,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学的效果,让红色歌曲的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二、高职艺术专业思政教学场域与红色歌曲教育功能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情感表达欲强、实践需求显著,思政教学需“因艺制宜”,构建“认知—情感—实践”三维育人机制。
  认知维度上,红色歌曲的“旋律—歌词—情感”特征与艺术生形象思维适配。教授《东方红》可对比《赶牲灵》调式,让学生理解“信天游”与革命理想的联系;教授《灯火里的中国》可分析其结构,对应“个人生活—国家发展”价值跃迁,将思政内容融入艺术旋律。
  情感维度上,艺术生情感丰富,需要思政教学构建“情感共鸣场域”。教授《东方红》可引入郭兰英演唱影像;教授《灯火里的中国》可组织学生采访记录“灯火故事”,实现“他者故事—自我共情—价值认同”,使思政教育注重情感交流。
  实践维度上,高职艺术教育强调实践,思政教学应与专业实践融合。学校可成立“红色音乐工作坊”,鼓励学生改编排演红色歌曲;组织“红色歌曲进社区”活动,让学生为老人教唱、讲解,为儿童创作“童声版”歌曲,实现“知”“行”统一。
  三、高职艺术专业思政教学中红色歌曲系统建构路径
  红色歌曲教育价值需通过“课程—活动—文化”系统建构转化为教学资源。
  课程层面,推动专业与思政课程融合。在《音乐鉴赏》《艺术概论》等课程增设红色音乐专题模块,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结合,构建“艺术分析—历史阐释—理论升华”教学逻辑。分析《东方红》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讲解《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结合改革开放和新时代政策;剖析《灯火里的中国》探讨新时代发展成就和文化内涵。
  活动层面,打造“沉浸式”红色音乐教育品牌。依托校园文化节开展“红色音乐工作坊”“红色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学生围绕“我的红色歌单”创作,锻炼创作能力。还可组织合唱比赛、音乐讲座,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红色音乐魅力。
  文化层面,营造“处处有红音”的校园环境。在教学楼、食堂播放红色歌曲,在图书馆设“红色音乐文献角”,在校史馆设“红色音乐展区”。通过“环境浸润式”教育,让红色歌曲成为校园文化符号,使学生产生“红色记忆”和“身份认同”。
  四、结语
  从《东方红》到《灯火里的中国》,红色歌曲凭借深厚历史和炽热情感,成为高职高专艺术专业思政教学的“鲜活教材”。通过系统建构,推动思政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引领,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新时代艺术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张桢桢系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讲师、郭琼系荆州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实践育人项目“传承工匠精神,继承非遗文化”(项目编号:2017SJJPC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