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公费师范生心理状态特点与调适策略

卢倩茹张彤

2025-07-0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公费师范生制度是国家基础教育储备人才的重要方针。2007年起,国务院依托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18年3月,《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并正式称之“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到2023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到达15万人,毕业生履约任教率超过90%,其中约90%在中西部任教,为基础教育一线补充了大批优质师资。
  公费师范生是政策的受惠者,也需要履行政策规定的义务,他们普遍存在职业承诺波动、角色适应焦虑等心理特征。以往对师范生的研究中显示,通过提升公费师范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可有效减缓其学习倦怠现象。也有研究反映,公费师范生的健康幸福感、认知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均低于非公费师范生。
  公费师范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教学效能与基层教育稳定性,例如职业倦怠倾向可缩短农村教师服务周期,加剧师资流失。因此,探究该群体的心理状态特点及干预策略,既是优化定向培养政策的重点,也是筑牢乡村教育质量的前提。
  当前对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聚焦于某些心理特征与学业、就业的关系,如家庭资本对学习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心理资本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等,缺乏对公费师范生心理特征较为全面的研究,以及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提升的干预策略,本文旨在探讨以上问题。
  一、公费师范生的心理状态特点
  公费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存在特有的心理状态,包括内心的冲突、焦虑、迷茫和自信不足四个方面。这些心理特点是他们从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主要表现,也是成长中的必经阶段。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理冲突
  作为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公费师范生求学阶段心理冲突的核心在于政策优惠与现实约束之间的共存,从政策受益者角度看,公费师范生获得了较好的物质保障。免除学费、住宿费的政策直接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生活补助的发放确保了其基本生活需求。制度性保障使该群体在同龄人面临就业焦虑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但另一方面,政策约束也带来了深层的心理波动。服务期的刚性要求限制了职业选择自由,易引发失去对未来发展的掌控感的负面情绪,尤其在对比非公费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地域时,难免产生心态上的不平衡。服务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放大了这种落差,在就业前难免担心教学条件不足、生活环境差异等困难会阻碍自身发展。
  (二)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
  公费师范生常面临学业压力、职业角色适应等方面的压力,由于对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职业发展的未知,容易带来焦虑情绪。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需应对教师资格考试、胜任教学工作等多项有挑战的任务,这些任务均可成为产生焦虑的压力源,在毕业时尤为明显。焦虑情绪对个体的行为具备调节作用,超过了适度范围会造成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身体不适等困扰。
  (三)自身职业发展的迷茫与摇摆
  尽管公费师范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对职业和自我情况缺乏充分了解,伴随时代发展和地域与环境差异,不同岗位的职业体验与胜任力不同,尤其公费师范生未来就业地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有所不同,导致公费师范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他们缺乏验证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教师职业的途径和机会,对选择哪个教育阶段或学科方向也有困惑,导致其在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上缺乏明确目标。
  (四)对专业胜任力的自信不足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标准较高,公费师范生普遍担忧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不够,尤其面临实习和试讲阶段时,面临真实课堂时,需要应对班级管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或处理突发教学情况等挑战。从理论学习向实践应用过渡,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该群体的自信缺乏也需关注。
  以上心理特点反映了师范生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在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中学校应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过渡。
  二、影响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高自我期待与职业理想化倾向
  在我国尊师重道传统文化背景下,教育者获得了较高的职业尊敬与认可,使师范生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同时,教师被社会寄予极高的职业期望与要求,师范生长期受到该价值观影响,也会把“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理想化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形成高于普通群体的职业道德内驱力,因此公费师范生群体大多对教育有较高的热情和对职业的理想化期待。职业理想化还体现在对专业能力的过高要求,如追求设计出完美的教案、过度关注教学评价等。然而这股热情与理想化,可伴随着对实际工作的深入了解而产生心理落差。如部分学生在实习阶段发现实际工作情况与预期不符,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二)学业任务与教学实践双重压力
  以往研究反映出我国本科生学业压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就课堂压力而言随着年级提升逐渐增加。公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以师范教育为核心,课程内容偏向基础教育教学需求,除了本身的课程任务外,在就读期间还要掌握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如“三字一话”、现代信息技术等核心技能。公费师范生比起普通本科生,暑期支教和教育实习也是两项有挑战的任务。同时,2025年政策取消“免试读研”,新增本研衔接培养模式,要求通过考研竞争攻读教育硕士,且读研期间不计入服务年限,学历门槛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学业压力。
  (三)身份转换的适应挑战
  公费师范生经历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于职业选择的确定性,在校期间其以“准教师”标准要求自己,到了实习阶段需快速适应教师身份,处理师生关系、家校沟通等复杂情境终身学习要求,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如新课标、信息化教学)要求其持续更新知识体系。
  (四)职业高期待与低认同并存
  教师职业被赋予“人类灵魂工程师”等较高的社会期待,这种社会期待与公费师范生实际获得的职业认同之间却存在着显著落差。这种矛盾现象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受现实条件制约。当具体到公费师范生群体时,尤其是非名校背景的师范生,社会评价体系却显现出明显的认知偏差。“降分录取”“政策照顾”等标签无形中削弱了对其专业能力的信任。职业吸引力不足是另一重现实困境。虽然国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但区域差异仍然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薪资水平、住房条件、医疗保障等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更关键的是发展空间的局限,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难、专业成长慢等问题,使年轻教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对本校153名免费师范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8.56%的学生后悔成为免费师范生,24.18%的学生将可能违约。
  三、公费师范生心理健康的调适策略
  (一)加强家校联系,预防心理危机风险
  预防心理危机风险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底线工作,在前任研究数据中显示公费师范生接受过危机干预的人数占研究群体的5.3%。在公费师范生群体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家庭贫困,有部分存在留守经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该群体与家庭的互动有待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等不够重视同时缺乏相应的了解。对于公费师范生而言,在危机风险的预防与处理中均需加强家校联系,在心理状态较薄弱时,促进家庭能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危机的预防与化解。
  (二)保障常规心理工作质量,提供针对性服务
  对于在校的公费师范生,学校提供的心理服务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能有效缓解压力,增加心理弹性。有效的心理工作可以帮助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和部分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改善甚至解决心理问题,确诊精神疾病的学生在病情稳定且医生建议接受咨询的情况下,稳定的个体咨询可以促进康复。由于公费师范生具备特有的心理特点,高校的心理服务需贴近该群体的实际需要,如组织面向师范生的团体辅导,设定教师生涯发展、教师胜任力提升等特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公费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迷茫等心理困扰。
  (三)助己且助人,有效提升心理素养
  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是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费师范生在成为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较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可提升其在生活与工作中的适应力与抗压力。除了专业技能外,该群体的培养课程中可考虑融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技能提升等第二课堂内容,将心理素养的培养纳入其培养目标中。目前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公费师范生群体可设计适合其掌握的实用内容,不仅强调心理健康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要加强师范生自助助人的能力的培养。自助指可以利用心理学技能帮助自己度过压力阶段,助人指利用心理学技能帮助别人缓解心理困扰。此培养目标既可以增加公费师范生的心理素养,同时也为以后面临教育工作时,具备帮助和培养学生的技能,提升重要的工作胜任力。
  (四)建立同辈互助组织,充分利用校友联络机制
  学校和家长在公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提升上有不可缺失的位置,同等重要的还有同伴,同辈之间更容易相互理解,通过同辈团体、沙龙活动等方式既能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又能收获友谊。与此同时良好的校友联动,学长学姐的经历与经验,为公费师范生在成长过程中提供身边的榜样,也可成为一种获取人际资源的高效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