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咸阳市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叶明亮雷昕菲

2025-06-30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咸阳市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承载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价值。本文系统阐释咸阳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剖析当前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通过历史脉络梳理、现实问题诊断与理论框架构建,旨在推动咸阳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文化自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价值;现状困境;创新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咸阳市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本文系统分析咸阳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现状问题,并提出创新性发展路径,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传播、深化融合等措施,结合咸阳实际,需以“保护优先、传承为基、创新为要”为原则,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咸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价值
  咸阳市是红色资源的“富矿区”,共有革命遗址遗存150多个,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爷台山反击战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红军改编誓师抗日旧址等,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深入挖掘其传承价值,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是推动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一)历史价值:铭记峥嵘岁月,传承革命火种
  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以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产的双重形态,构建起立体化的革命历史叙事体系。革命遗址如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等,作为历史事件的“在场见证”,通过建筑遗迹、文物陈列、场景复原等物质载体,直观呈现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西北地区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与群众动员实践。这些遗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物化记忆”,更是历史研究的“活态文本”。与之相呼应,地方档案馆保存的作战文件、革命家书信、口述史料等文献资源,为学界深化西北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原始数据支持,填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设、根据地治理模式等领域的学术空白。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资源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系统整理与阐释,不仅还原了革命事件的时空脉络,更揭示了党在特殊历史情境下的战略智慧与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历史认知的深化提供了多维分析框架。
 (二)精神价值:凝聚民族认同,淬炼信仰力量
  咸阳的革命历史孕育了“坚韧不屈、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地域精神特质,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革命故事与现代媒介的结合,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成为城市形象塑造与品牌传播的核心元素。咸阳红色文化凝结了“马栏革命传统”“安吴青训班革命传统”等精神富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当前哨、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为民谋利”的精神内核,是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引导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另一方面,革命精神与时代主题的深度融合,使其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精神工具——如在脱贫攻坚中党员干部以“革命攻坚精神”引领群众突破困境,在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以“革命探索精神”攻克技术壁垒。这种精神价值的时代转化,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机制,使红色基因在当代实践中持续释放激励能量,为各领域奋斗者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
  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咸阳红色文化资源正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新动能,其特有的革命故事、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其经济价值体现在多重维度:首先,红色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形成了“核心景区—配套服务—衍生消费”的完整生态,通过开发主题线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设计文创产品,实现了资源向产品的有效转化;其次,“红色+农业”“红色+非遗”“红色+科技”等跨界融合模式,催生了特色农产品品牌、非遗创新产品、数字文旅产品等新业态,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再次,红色旅游的溢出效应显著,不仅直接带动就业与经济增长,更促进了基础设施升级、城乡资源流动与区域形象提升。这种“资源—产业—发展”的转化路径,验证了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杠杆作用,为革命老区的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四)文化价值:彰显地域特色,培育文化自信
  咸阳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产物,在中华文明传承体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革命文艺的传承创新,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对革命歌曲、戏剧、美术等文艺作品进行再创作,实现了红色文化的审美化传播;二是红色符号与非遗技艺的结合,催生了剪纸、社火、刺绣等非遗项目的红色主题创新,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活化;三是数字技术的赋能,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科技手段,构建起红色文化的数字基因库与传播新平台,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时空局限。这种“传统—现代”的文化转化机制,不仅延续了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更在创造性转化中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谱系,为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了实践路径。
  (五)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载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行走的教科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育人效能,通过实地参观、情景教学、红色研学等形式,能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一是认知教育维度,通过沉浸式体验、情境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场景,使受教育者在“历史现场”中实现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的双重升华;二是价值引领维度,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牺牲精神与群众路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案例,有助于在多元价值语境中筑牢青年群体的精神根基;三是实践育人维度,依托红色资源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机制,构建起“知行合一”的教育生态,推动受教育者在参与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这种多维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局限,通过主体性参与机制实现了红色文化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内化”的深层转化。
  二、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咸阳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近年来在保护、传承与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资源保护方面,全市已建立革命遗址名录制度,对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旬邑革命纪念馆等核心遗址进行系统性修缮,部分场馆升级为国家或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马栏革命旧址通过修缮工程恢复了历史原貌,年均接待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文旅融合初见成效,通过“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模式,打造了多条精品线路部分乡村依托红色研学、主题民宿实现经济转型;传承机制方面,红色文化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累计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200余场,培养了300余名“小小讲解员”;品牌建设上,推出“遇见咸阳·红色印迹”网上主题宣传IP。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依然存在系列问题,既有历史保护与现代化转型的矛盾,也有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中的现实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资源保护与利用
  咸阳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间存在显著矛盾。例如,2022年《咸阳日报》报道指出,部分红色场馆存在展陈设施陈旧、数字化程度低的问题,游客体验感不足。尽管市政府已启动“红色遗址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对马栏革命纪念馆进行修缮,但受资金分散、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影响,偏远地区的红色遗址仍存在维护不到位的情况。根据《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红色文化资源需实现“保护与利用并重”,但现实中,一些遗址因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有效承接研学旅行和文旅活动。此外,数字化保护手段滞后,如VR全景导览、智能语音讲解等技术在部分场馆尚未普及,制约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二)传承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表达与传播
  红色文化传承仍以宏大叙事为主,缺乏贴近年轻人的微观视角和情感共鸣。根据近年来的文旅数据显示,仅有少部分人认为现有展陈内容“有吸引力”。当前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仍以静态展览、传统宣讲为主,创新手段不足。2023年咸阳市文旅局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0%的红色场馆互动体验项目占比不足20%。虽然部分景区尝试推出红色主题文艺演出(如《马栏颂歌》),但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情感共鸣。新媒体传播方面,虽有“咸阳红色记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但内容更新频率低,形式多为文字+图片,传播效果有限。对比国内先进案例(如江西井冈山“VR重走红军路”),咸阳在红色文化IP开发、沉浸式体验打造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传播学理论强调“受众参与感”,而咸阳现有的传承模式尚未有效激活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亟须通过剧本杀、红色主题短视频创作等新形式,构建多维度传播体系。
  (三)协同机制不畅,跨区域资源协调整合乏力 
  咸阳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分散,区域协同开发进展缓慢,部门间、区域间协同机制存在壁垒,制约资源整合效应。旬邑、泾阳、淳化等县的红色遗址各自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文化线路断裂。2021年,市政府提出“打造关中红色文化走廊”的构想,但跨区域合作机制尚未成熟,品牌效应难以凸显。相比之下,延安、榆林等地通过“陕北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了资源共享与客源互通。此外,咸阳红色资源与周边历史、生态资源融合不足,如未能将马栏革命旧址与关中民俗文化、生态农业有机结合,限制了文旅综合效益的释放。区域发展理论指出,文化资源整合需突破行政区划壁垒,构建“大红色文化生态圈”,这恰是咸阳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
  (四)市场需求对接失衡,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滞后,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据《咸阳市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现有产品以参观、纪念品销售为主,参与性项目不足30%,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仅2-3小时。虽然推出了“红色研学套餐”,但内容设计单一,缺乏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差异化产品。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多数纪念品停留在“钥匙扣、明信片”层面,缺乏创意设计,市场竞争力弱。相比之下,河南红旗渠景区开发的“红色精神主题文创盲盒”广受年轻人欢迎。此外,文旅融合深度不足还体现在产业链延伸有限,未能形成“红色文化+演艺+餐饮+民宿”的完整生态。政府虽出台《红色旅游产业扶持政策》,但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创新项目方面成效不显。
  (五)教育体系融入薄弱,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缺失
  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缺乏系统性设计。2023年咸阳市教育局调研显示,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占比不足思政课总课时的15%,且多以讲座形式开展,未能融入日常教学。高校层面,红色文化研究课题较少,与地方文化资源结合不紧密。社会教育方面,社区红色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集中于节庆日,常态化传承机制未建立。近年来,咸阳部分学校尝试开展“红色研学实践”,但受限于安全、经费等因素,覆盖面有限。对比浙江嘉兴将红色教育纳入“德育学分体系”的经验,咸阳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红色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讲解员、研究人才缺口较大,制约了传承的深度和广度。 
  三、推动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推动咸阳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需以系统思维构建“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夯实物质基础,以创新表达激活文化生命力,借区域协同释放集群效应,靠文旅融合拓展价值空间,用教育体系培育传承主体,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的协同发力,更需要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让咸阳红色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永恒魅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一)强化基础设施与数字化保护,筑牢红色文化传承根基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需构建“保护+活化”的双重保障体系。首先,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市级统筹+县级配套”的资金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偏远红色遗址修缮难题。借鉴“文物修缮+生态修复”理念,对旬邑马栏革命旧址等核心场馆实施“最小干预式保护”,同步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提升文旅承载力。其次,深化数字化赋能,运用三维建模、AR互动等技术构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开发“咸阳红色记忆”全景云展馆,实现红色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动态传播。引入智能导览、AI语音讲解系统,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破解地域限制与讲解人才不足的双重困境。最后,建立“红色遗址保护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游客流量、设施损耗情况,形成预防性保护机制,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创新表达与传播范式,激活红色文化时代共鸣
  突破传统传承模式,需构建“多元互动+全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一方面,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开发红色主题剧本杀、密室逃脱等青年喜闻乐见的项目,如依托安吴青训班旧址打造“青训学员成长记”互动游戏。联合专业院团创作红色话剧、音乐剧,通过舞台艺术重现革命历史场景。另一方面,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设立“咸阳红色文化融媒体中心”,整合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推出“红色故事短视频征集”“革命文物云直播”等活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历史事件,打造“重走马栏革命路”VR体验项目,增强受众情感共鸣。借鉴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互动H5、红色文化知识闯关小程序,激发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
  (三)推动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释放红色文化集群效应
  破解资源分散难题,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首先,编制《咸阳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规划》,串联马栏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爷台山战役遗址等节点,打造“关中红色文化走廊”精品线路。其次,推动“红色+生态”“红色+非遗”深度融合,在红色景区周边开发农耕体验、民俗展演项目,形成“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体系。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联合延安、铜川等地组建“陕甘宁边区红色旅游联盟”,通过资源共享、线路共推、客源互送,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最后,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红色文创产业园,推动红色IP衍生品开发,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条,释放文化资源经济价值。
  (四)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打造红色文化全产业链生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红色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开发差异化产品体系,针对青少年推出“红色研学护照”,设计“革命密码破译”“红色文物修复”等实践课程;针对企业团体定制“党性教育沉浸式培训”;针对家庭游客开发“红色亲子营”项目。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模式,设立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推出“马栏精神”主题数字藏品、革命场景复原沙盘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红色主题民宿、特色餐饮,培育“红色文化演艺+夜间经济”新模式,打造集参观、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红色文旅综合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最大化。
  (五)构建多维教育体系,培育红色基因传承长效机制
  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教育系统,构建“终身化、立体化”传承网络。在学校教育层面,编制《咸阳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将红色故事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红色虚拟课堂”线上资源库。高校设立红色文化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师生开展口述史采集、革命文物数字化等课题研究。在社会教育层面,建立“红色文化传承志愿者联盟”,开展“红色故事进社区”“老兵口述历史”等常态化活动。打造“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群”,设计“红色小导游”“文物守护人”等社会岗位,引导公众参与文化保护。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培育红色文化传承的“种子力量”。同时,实施“红色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定向培养、专家引进等方式,破解专业人才短缺瓶颈,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张颐武.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红旗文稿,2023(8):45-50.
  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咸阳红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R].咸阳: 咸阳市人民政府,2021.
  黄晓军.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2-119.
  【作者叶明亮系中共咸阳市委党校(咸阳市行政学院)副教授;雷昕菲系中共咸阳市委党校(咸阳市行政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