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文艺作品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也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在新时代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政课的契合点,从以优秀文艺作品为案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内核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艺素养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将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对于当下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秀文艺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优秀文艺作品的内涵
“文艺”一词,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通常是指文学与艺术的合称,其包括小说、音乐、影视、艺术品等各种形式。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看,“文艺”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古往今来的文学和艺术家们,其思想中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在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要看所创作出的文艺作品的质量。所谓思想精深,是指文艺作品能深刻揭示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深邃的洞察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引发观众的反思和共鸣,启迪思想、领悟人生。所谓艺术精湛,是指文艺工作者按照审美规律、运用审美方式进行创作,使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所谓制作精良,是指文艺工作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作品创作,以“匠心精神”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使文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只有真正做到这些要求,才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只有这样的精品才能称之为优秀文艺作品。
二、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当下,优秀文艺作品因其内容的生动以及情感的共鸣等优势,逐渐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优秀文艺作品通过生动的内容传递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审视,文艺作品本质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化表征。其通过典型化、形象化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符号系统。因此,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其思想观念的熏陶。例如,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其制作团队通过真实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在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从而有效传承了中国精神的内核,传递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起到塑造价值观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另一方面,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情感的共鸣激发观众的价值认同。优秀文艺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触动人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当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相似的情感起伏时,就更易产生对人物所秉持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电视连续剧《人世间》,通过叙述周家三个兄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其中的许多故事背景,大多数经历过这个年代的观众都感同身受,20世纪60年代的那段特殊岁月里离开家乡奔赴农村的人们所流下的眼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当中为了创业而留下的一滴滴汗水,这种贴近现实的叙事内容,使观众迅速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契合点,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观众在观看剧中人物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进而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振,与他们同悲同喜,也激发了广大观众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努力追梦的执着。
(二)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各个载体相互协调配合,在今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优秀文艺作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弘扬主流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容。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确保作品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的作品,凝聚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面对今天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如何使文艺作品的创作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接收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也是当下文艺工作者们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例如在叙事手法上,不断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以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个体情感体验表达的有机统一。将各种科学技术应用到作品当中,将传统形象以更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以优秀文艺作品为案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
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其作为案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引起情感共鸣。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优秀文艺作品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建立涵盖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思政教育文艺资源库,并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与其内容与情感的契合点,将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以2025年电影春节档实现票房和观众口碑双丰收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各门高校思政课都可以与这部作品中的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以哪吒从“魔性”到“神性”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道德成长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提炼出作品所表现的“打破偏见”“命运抗争”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联系正在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对哪吒与敖丙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探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等。
可见,只要精准把握优秀文艺作品与各门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将其内容和精神内核与各门课程相结合,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二)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内核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内核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进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课时,打造沉浸式观影的情景教学。教师借助于智慧教室或VR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现场还原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场景,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播放电影《建党伟业》中五四运动爆发的片段,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学生通过沉浸式观影活动,仿佛置身于那个觉醒年代,通过这种情景复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文艺作品,开展主题式研讨教学。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关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主题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我国和西方国家所拍摄的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的不同,进而通过这种对比,讨论出西方国家通过电影作品所传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而我国的电影作品所蕴含的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参考,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一段文艺作品,以拍摄短视频或现场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能直观体验和感受这个角色在特定时空情景下的生活状态。通过参与体验,能更深刻领悟该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感受所扮演人物的心灵感悟,进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艺素养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构建系统化学科融合培训体系。高校需要建立长效化、层次化的培训机制,将文艺理论与实践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核心模块。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文艺素养培训,邀请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中外文学史、文艺创作、艺术鉴赏或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搭建完整的文艺知识框架。利用教师活动的机会,开展如戏剧表演工作坊、诗歌创作训练营、艺术作品临摹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进而深化思政课教师对文艺规律的理解,培养审美感知力与艺术表现力,进而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生动表达。另一方面,搭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平台。例如,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让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优秀文艺作品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分享教学经验与案例。鼓励教师合作开展教学项目,共同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创作与思政相关的艺术作品。通过合作,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能够汲取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艺术专业教师能增强思政教育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平台。
四、结论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政课的契合点,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入路径,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欣赏优秀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审美体验与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中,培养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政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年,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张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翁建明,陈珍.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53—56.
【作者系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编号:SZQ20230179)研究成果】
关键词:优秀文艺作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优秀文艺作品的内涵
“文艺”一词,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通常是指文学与艺术的合称,其包括小说、音乐、影视、艺术品等各种形式。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看,“文艺”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古往今来的文学和艺术家们,其思想中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就在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要看所创作出的文艺作品的质量。所谓思想精深,是指文艺作品能深刻揭示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深邃的洞察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引发观众的反思和共鸣,启迪思想、领悟人生。所谓艺术精湛,是指文艺工作者按照审美规律、运用审美方式进行创作,使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所谓制作精良,是指文艺工作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作品创作,以“匠心精神”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使文艺作品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只有真正做到这些要求,才能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精品,只有这样的精品才能称之为优秀文艺作品。
二、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优秀文艺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当下,优秀文艺作品因其内容的生动以及情感的共鸣等优势,逐渐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优秀文艺作品通过生动的内容传递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角审视,文艺作品本质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化表征。其通过典型化、形象化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符号系统。因此,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是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其思想观念的熏陶。例如,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其制作团队通过真实还原历史事件与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在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从而有效传承了中国精神的内核,传递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起到塑造价值观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另一方面,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情感的共鸣激发观众的价值认同。优秀文艺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触动人心,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当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经历相似的情感起伏时,就更易产生对人物所秉持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电视连续剧《人世间》,通过叙述周家三个兄妹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其中的许多故事背景,大多数经历过这个年代的观众都感同身受,20世纪60年代的那段特殊岁月里离开家乡奔赴农村的人们所流下的眼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当中为了创业而留下的一滴滴汗水,这种贴近现实的叙事内容,使观众迅速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契合点,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观众在观看剧中人物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进而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振,与他们同悲同喜,也激发了广大观众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努力追梦的执着。
(二)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各个载体相互协调配合,在今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优秀文艺作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弘扬主流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内容。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就必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确保作品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文艺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的作品,凝聚社会共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着优秀文艺作品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丰富多样,面对今天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如何使文艺作品的创作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接收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也是当下文艺工作者们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例如在叙事手法上,不断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以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个体情感体验表达的有机统一。将各种科学技术应用到作品当中,将传统形象以更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以优秀文艺作品为案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
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其作为案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引起情感共鸣。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对优秀文艺作品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建立涵盖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思政教育文艺资源库,并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与其内容与情感的契合点,将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以2025年电影春节档实现票房和观众口碑双丰收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各门高校思政课都可以与这部作品中的内容有机融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以哪吒从“魔性”到“神性”的转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道德成长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提炼出作品所表现的“打破偏见”“命运抗争”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联系正在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对哪吒与敖丙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探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等。
可见,只要精准把握优秀文艺作品与各门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将其内容和精神内核与各门课程相结合,能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
(二)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内核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创新教学方法已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内核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进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课时,打造沉浸式观影的情景教学。教师借助于智慧教室或VR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环境,现场还原课堂教学中的某些场景,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播放电影《建党伟业》中五四运动爆发的片段,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学生通过沉浸式观影活动,仿佛置身于那个觉醒年代,通过这种情景复刻,将爱国主义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文艺作品,开展主题式研讨教学。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关于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电影《流浪地球》作为主题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对比思考我国和西方国家所拍摄的科幻电影的精神内核的不同,进而通过这种对比,讨论出西方国家通过电影作品所传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而我国的电影作品所蕴含的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优秀文艺作品为参考,开展角色体验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一段文艺作品,以拍摄短视频或现场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能直观体验和感受这个角色在特定时空情景下的生活状态。通过参与体验,能更深刻领悟该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感受所扮演人物的心灵感悟,进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三)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文艺素养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构建系统化学科融合培训体系。高校需要建立长效化、层次化的培训机制,将文艺理论与实践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核心模块。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文艺素养培训,邀请文艺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中外文学史、文艺创作、艺术鉴赏或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搭建完整的文艺知识框架。利用教师活动的机会,开展如戏剧表演工作坊、诗歌创作训练营、艺术作品临摹等沉浸式体验活动,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进而深化思政课教师对文艺规律的理解,培养审美感知力与艺术表现力,进而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生动表达。另一方面,搭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平台。例如,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让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优秀文艺作品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分享教学经验与案例。鼓励教师合作开展教学项目,共同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创作与思政相关的艺术作品。通过合作,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能够汲取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艺术专业教师能增强思政教育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平台。
四、结论
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文艺作品与思政课的契合点,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培养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入路径,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欣赏优秀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审美体验与价值引导的同频共振中,培养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政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年,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也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立德树人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张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使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翁建明,陈珍.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53—56.
【作者系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优秀文艺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课题编号:SZQ202301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