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及对策建议

2025-06-11 作者: 肖婧 来源: 经济导报
  新时代企业发展面临双重使命,既要通过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又要回应利益相关方对公平运营、环境友好的社会责任诉求。当前实践中,部分企业将社会责任投入与生产力提升视为对立目标,战略协同的认知错位导致ESG实践流于形式、技术升级忽视人文关怀;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员工权益保障与智能制造升级的冲突、环保投入与成本控制的矛盾;政策体系在激励相容机制与标准建设方面滞后于实践需求。这些矛盾制约着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更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本文聚焦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构建、技术赋能机制优化与制度保障创新。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一)价值共创的理论逻辑
  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本质在于重构价值创造逻辑,从单向利益获取转向多方价值共享。传统理论将社会责任视为成本支出,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转化为战略资源。通过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企业可将环保投入转化为绿色技术专利,将员工权益保障升级为人力资本创新动能。例如,制造业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既降低污染排放履行环境责任,又通过能源效率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这种价值共创模式突破零和博弈思维,使社会责任履行成为生产力创新的催化剂,实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共生共赢。
  (二)技术驱动的协同机制
  数字技术重塑了社会责任履行与生产力提升的交互方式,构建起动态协同的创新生态。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既实现原料溯源确保合规生产,又通过流程透明化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人工智能在质量控制环节的深度应用,使企业既能精准监测产品缺陷保障消费者权益,又能通过缺陷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工艺。智能制造系统的部署,在降低能耗满足环保要求的同时,通过设备预测性维护减少停机损失。这种技术赋能机制打破传统生产与服务边界,使碳足迹监控、员工安全防护等社会责任实践,转化为数据资产驱动管理决策优化,形成责任履行与效率提升的双向增强回路。
  (三)生态化发展实践路径
  生态化发展模式通过重构生产消费链条,实现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创新的深度耦合。绿色制造体系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纳入生产流程,如钢铁企业将高炉煤气回收发电,既减少污染排放又创造新能源收益。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制造企业通过旧设备回收再制造,既延伸生产者责任又开辟二次利润空间。共享价值创造机制链接产业链上下游,新能源车企联合充电桩运营商共建基础设施,在提升用户便利性的同时扩大市场渗透率。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战略协同的认知脱节
  部分企业存在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创新的战略定位偏差,导致资源投入与价值创造方向错位。管理层往往将社会责任视为品牌营销手段或合规成本,未能将其深度融入技术创新与生产流程优化中。例如,部分制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环保设施,却未同步改造高耗能生产线,导致环保投入与能效提升割裂,形成“绿色形象工程”与“黑色生产现实”的悖论。战略协同意识的缺失还体现在决策短期化,企业更倾向选择见效快的技术升级项目,忽视需要长期投入的员工技能培训、供应链伦理管理等社会责任领域,这种短视行为削弱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供应链韧性,反而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利益相关者管理失衡
  多方利益诉求的协调失效导致社会责任实践与生产力升级难以形成合力。在供应链环节,企业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时,常因过度压低供应商利润空间引发质量隐患,违背公平贸易的社会责任准则;而强制要求供应商承担环保改造成本,又可能拖累全链条生产效率。员工权益保障与自动化替代的矛盾尤为突出,部分企业为提升生产效率大规模引入机器人,却未建立转岗培训机制,导致技术升级与员工发展需求脱节,既损害劳动者权益,又因人才流失影响技术应用效果。社区关系管理方面,新能源企业在偏远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时,若忽视当地居民就业安置与文化保护,虽短期提升产能,却为长期运营埋下社会风险隐患。
  (三)制度保障体系缺位
  政策激励与标准建设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协同发展进程。现有政策多采用“一刀切”的环保监管或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技术研发与社会责任融合的精准激励。例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补贴集中于设备采购环节,未将员工职业健康管理、供应链碳足迹监控等社会责任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导致企业为获取补贴进行技术堆砌,却忽视系统性责任实践。行业标准体系也存在碎片化问题,ESG信息披露缺乏统一量化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生产力创新数据难以互认互通,投资者无法有效评估协同发展价值。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战略协同框架
  推动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创新的战略融合,需要建立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联动的协同机制。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目标纳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规划,例如在智能制造升级方案中同步设定碳减排指标,将员工技能培训计划与自动化技术改造深度绑定。通过成立跨部门协同工作小组,统筹技术研发、生产运营与社会责任部门的目标对齐,确保环保投入转化为绿色技术专利、供应链伦理管理优化反哺生产效率提升。战略落地需构建动态评估体系,将社会责任绩效纳入管理层考核指标,如在年度技术创新奖励中增设“社会责任价值贡献度”评估维度。
  (二)深化技术赋能机制
  数字化转型为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协同提供技术支撑,需重点突破数据共享与智能决策瓶颈。建设企业级ESG数据中台,整合生产能耗、供应链碳足迹、员工满意度等多维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识别社会责任实践与生产效率的关联规律。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材料溯源信息与企业生产数据的实时比对,既确保供应商合规性履行社会责任,又通过减少质检环节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管理者提供“社会责任—生产力”协同优化方案,如在规划新生产线时自动评估不同技术路线的就业影响与环保效益,推荐综合得分最高的方案。技术赋能需注重人文关怀,在推广工业机器人时同步部署员工技能重塑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人机协作培训,使技术升级成为员工职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替代威胁,实现效率提升与人力资本增值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制度支撑体系
  构建多方联动的制度保障网络是协同发展的基础。政府层面需优化政策激励结构,对同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与社区包容性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抵扣叠加优惠,例如对既实现生产工艺低碳改造又完成员工技能升级的企业,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上浮。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协同的评估标准,建立涵盖“技术创新贡献度”“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环境效益转化率”的复合指标体系,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可持续发展年报的实质整合。企业内部要健全管理机制,设立社会责任与生产力协同专项基金,对于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项目,给予优先预算支持与快速审批通道。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揭示了现代企业转型升级的本质规律,其核心在于重构价值创造逻辑与技术应用范式。研究表明,社会责任履行不仅是企业伦理义务的实践,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点,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数字赋能与生态化发展路径,能够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率的共生共荣。
  【作者系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职业院校核心课程“N+1”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SJYB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