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分析与实践探究

2025-06-09 作者: 游琦 来源: 经济导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模式。推动数字化红色资源和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使红色文化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思政课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探析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实践路径,对于提升我国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一、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备课支撑力。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载体和结晶,将数字化技术与红色资源有效结合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高校思政教师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原本分散的红色文献、文物以及档案等进行整合,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象化为立体知识网络,以更加便利和全面的方式向学生进行传授。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将红色资源通过图像、声音、视频以多种形式呈现,有效打破传统教学资源内容陈旧的问题,推动思政课内容体系不断更新且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二)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组织表达力。数字化红色资源可以构建可视化、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有效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高校思政教师借助数字平台、虚拟仿真、互动展示等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体验并近距离观摩历史场景,在体验、交互、反思和共情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这种方式不仅帮助高校教师在教学表达中更具感染力,也使高校思政课更具有生动性。
  (三)有利于强化教学互动,提高教学反馈调控力。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有效解决课程评价的主观性和滞后性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升级。高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全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移动终端收集学生课后社会实践成果,为教师最终评价提供有力数据参考。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向教师提供及时反馈,在课堂结束后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和建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教学优化提供信息支持。
  (四)有利于深化价值引领,拓展教师育人引导力。数字化红色资源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时刻受到其精神的熏陶与指引,从而树立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虚拟还原的历史情境里,学生一步步由被动走向主动,从情感认同走向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通过数字化手段讲好红色故事,不仅能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先辈理想形成共鸣,在思想上把握时代使命,而且能将历史责任感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内驱力,推动思政课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深化转变。
  二、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一)数字化红色资源与技术普及存在差异。当前高校在推进数字化红色资源建设过程中,面临资源分布和技术普及不均的现实困境。一方面,部分重点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与技术团队,可以实现红色资源的系统集成与多样化呈现;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高校由于经费、设备和人才限制,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建设滞后,无法保障优质内容的获取与应用。这种区域与校际的差距,对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与传播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二)数字化红色资源的适应与利用能力存在不足。在数字化红色资源应用过程中,师生的适应和理解水平不足,也成为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理念接受较慢,缺乏将红色资源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导致资源使用流于表面,未能真正发挥育人价值。同时,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但在面对红色资源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性和思想深度时,存在认知浅表、参与被动等问题。这种师生“双重适应不足”使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三)数字化红色资源的更新与维护机制存在缺失。在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数字化红色资源存在更新缓慢、维护机制缺位等问题,影响了内容的时代适应性与教学持续性。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红色资源内容重复度高,缺乏贴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的新素材,资源长期未更新,导致教学吸引力下降。同时,部分资源平台缺乏专门的维护团队,内容审核不及时、技术故障处理滞后,影响教学连续性和课堂体验。红色文化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延展性,若不能动态反映现实语境与学生兴趣,易使其教育功能弱化。
  三、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技术基础投入,促进资源普及与共享。推动数字化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首要任务是夯实技术基础,打通资源共享壁垒。为提升整体教学效能,应加大对教学平台、智能终端与网络环境的投入,构建稳定高效的数字教学环境。同时,鼓励高校间开展红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依托国家级和地方红色文化平台,推进资源标准化、模块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师生共用的优质资源体系,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推动数字化教学转型。在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其思想观念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有必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观念进行培养和引导,帮助教师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组织教师开展全面系统的数字化技能培训,以加快提升高校思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通过培训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实施数字化建设是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实施。
  (三)构建资源更新机制,做好内容调整与优化。推动数字化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持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常态化的内容更新与优化机制。高校可以设立专门工作团队,对资源内容进行周期性审查,确保既贴合新时代育人目标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鼓励师生与专家共同参与资源开发,添加鲜活的时政案例和青年视角表达,提高资源的时代特色与亲和力。利用数据反馈与学习行为分析,对内容结构与表现形式进行动态调整,实现资源从“储存型”向“服务型”转变,提升其在教学中的实效性与生命力。
  四、结语
  数字化红色资源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拓展了高校课堂的内容边界与育人路径,也赋予了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在教学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既应肯定其积极成效,也需关注其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只有坚持内容建设与技术融合并重,推动资源体系优化与教学方式创新,才能让思政课焕发出新的生机,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