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幼师教育实习研究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雪雁

2025-05-2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教师专业化持续推进中,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发生了深刻转变,从传统的经验型逐步迈向专业型,而教育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自然成为幼师培养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幼师教育实习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观念陈旧、指导力量薄弱以及实践周期碎片化问题相互交织,致使实习过程陷入形式化困境,难以有效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深度建构。特别是在学前教育普惠化不断加快、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儿童发展科学认知,还要拥有灵活的教学情境应变能力与强烈的教育反思意识。然而,传统实习模式在面对这一复合需求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基于此,本文立足教师专业化背景,从必要性论证与策略优化两个关键维度展开探索,致力揭示教育实习在幼师职业认同培育、教学胜任力提升及终身学习力塑造等方面的内在机制,为构建“理论—实践—反思”一体化的实习生态提供坚实的学理依据,进而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幼师教育实习的必要性
  在教师专业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幼师教育实习的必要性主要源于学前教育从“经验传递”向“专业赋能”的根本转变。教育实习作为衔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是幼师职业素养培育的核心载体。专业化幼师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碎片化知识的简单累加,而应借助真实教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让幼师将儿童发展理论转化为动态观察、评价和干预能力,从而有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面对普惠性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家园共育复杂度提升等现实挑战,实习为幼师打造了“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空间,使其在真实教育情境的矛盾冲突中,锻炼教学决策、危机处理和跨主体协作能力,适应学前教育生态的动态变化。同时,实习也是幼师职业身份建构的重要环节,通过角色承担、责任履行和伦理实践,能激发幼师对教育使命的价值认同,推动其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此外,在教师专业化标准日趋精细的背景下,实习还是检验高校幼师培养方案与行业实际需求匹配度的重要依据。其必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职业能力的提升上,更关系着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
  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提升幼师教育实习质量的策略
  (一)转化教育实习观念,科学设置实习目标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应从转化教育实习观念、科学设置实习目标入手,提升幼师教育实习质量。首先,以“专业成长导向”取代传统“技能达标导向”,构建“理论—实践—反思”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高校应联合幼儿园制定分层次、分类别的实习目标框架。在认知维度,要求实习生系统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园本课程理念的衔接逻辑;在技能维度,细化“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观察评价—家园沟通”的全流程能力标准;在情感维度,将职业伦理、儿童权利意识及教育情怀纳入目标范畴。其次,引入动态目标调整机制。高校可基于实习生个体发展差异,通过入园前的诊断性评估、实习中的形成性反馈,包括周反思日志、案例研讨会,以及离园前的总结性评价,形成个性化目标清单。例如,对理论素养薄弱者侧重教学设计能力提升,而对实践适应困难者强化情境应对训练。同时,将研究能力嵌入目标体系,要求实习生以“行动研究”范式开展微课题。例如,根据游戏材料投放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通过设置“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循环,培养实习生基于证据的教育决策能力。
  (二)精心挑选指导教育实习的“双师型”教师
  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提升幼师教育实习质量,还需精心挑选指导教育实习的“双师型”教师,构建“选拔—培训—协作”的全链条机制并遵循“学术—实践双优”标准。明确“双师型”导师资质是首要任务。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学前教育一线工作经验,还需持续参与幼儿园教研项目,以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幼儿园导师则应拥有较高学历、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带教经历,同时要定期参加高校举办的教育理论更新培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高校需建立双导师协同指导模式,通过联合备课、交叉听课,以及定期联席会议等方式,鼓励导师细致解析儿童观察工具使用等理论知识;幼儿园导师则应针对突发冲突处理技巧等实践内容开展示范指导,如在解析最近发展区理论时,引导实习生观察幼儿游戏中的“潜在发展水平”并设计相应的支架策略。此外,开发双师型导师资源库并实施动态考核与退出机制至关重要。高校可通过实习生匿名评价、指导案例评比以及科研成果输出等多个指标对导师实施年度评级,对于未达标的导师,要求其重新参加资格认证培训,以使导师队伍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延长时间、增加次数,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提升幼师教育实习质量,高校需要在实习时空优化上遵循渐进性浸润原则,着力构建“长周期—多频次—基地化”的实践生态。在时间安排上,推行分阶段进阶模式,设置适应性见习阶段,让实习生聚焦幼儿园一日流程观摩与基础保育技能习得;安排沉浸式跟岗阶段,使实习生深度参与班级管理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自主性顶岗阶段,让实习生在双导师监督下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并完成反思报告。在实习模式上,打破传统集中实习的单一性,推行多次短期实习,并将其拆解为课程嵌入式微实习与寒暑假专题实习等形式。前者要求实习生定期参与主题教学实践;后者则强调在假期专注于如亲子活动策划等专项实践,以此强化理论与实践交替深化的节奏。在实习基地建设上,通过高校、幼儿园、政府三方协同共建标准化实习基地。高校投入教研资源;幼儿园提供专属实习班级与导师团队;政府则通过政策倾斜激励优质园所参与。同时,建立基地动态评估机制,从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安全管理等多维度设定准入与退出标准,保障实习环境的质量稳定性。
  三、结语
  本文紧扣教师专业化内核,系统论证幼师教育实习于职业素养生成的关键作用,提出以观念转型、师资强化、实践深化为核心的提质路径。实习目标的科学化重构,摆脱了技能训练的单一局限,转向“专业信念—实践智慧—研究能力”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双师型”教师的介入,弥合了高校与幼儿园的场域割裂,使实习指导更富情境性与生成性;实习周期与基地的优化设计,不仅强化了实践经验的连续积累,还催生了“高校—幼儿园—社区”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这些策略的落地,可推动幼师培养从“合格输送”迈向“卓越赋能”的范式转型。未来,在人工智能赋能、家园共育复杂化的新语境下,还需学界与实践界协同发力,不断探讨如何构建动态适应的实习模型,以回应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本文系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课题编号:202401193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