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科技兴国背景下,科学家精神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对高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本文剖析了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特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50年我国需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内核,更是破解技术封锁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将科学家精神深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一、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要素为核心内涵。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根基,科研人员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钱学森归国投身“两弹一星”工程,诠释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求科研人员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屠呦呦团队从传统医学中发现青蒿素,体现突破性思维。
求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强调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袁隆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观,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奉献精神体现在科研人员为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热爱并致力一生的核潜艇事业。协同精神在现代科研中愈发重要,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科研人员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难题,FAST天眼工程汇聚全球科学家智慧,凸显跨学科协作的必要性。育人精神则体现了科学家传承知识、培养后学的责任担当,为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亦是育人精神的典范,他践行“科学需要代代接力”的理念,培养出三代核科技领军者。
二、科学家精神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
1.STEM教育中的精神要素渗透。在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有机融入科学家精神要素。例如,在科学课程中,讲述科学家们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历程,像哥白尼挑战传统地心说,提出日心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质疑的态度;在技术课程中,强调技术创新背后的团队协作和求实精神,如我国高铁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协同合作、反复试验,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使我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工程课程中,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展现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学生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在数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在艰苦条件下执着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
2.跨学科课程的伦理维度设计。开设跨学科课程时,注重伦理维度的设计。以人工智能与伦理学交叉课程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科学家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伦理责任,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确保科技创新符合人类伦理规范,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不仅掌握多学科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3.重大科技史案例教学法创新。运用重大科技史案例教学法,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史案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深入剖析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通过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模拟科学研究过程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求实探索的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拓展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科技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二)培养模式创新
1.大师工作室制与科研反哺教学。推行大师工作室制,邀请学术大师入驻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大师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例如,某高校成立了以院士命名的材料科学大师工作室,学生在大师的指导下,参与前沿材料研究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还亲身感受大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家精神,激发自身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重大科技项目驱动的PBL教学。以重大科技项目为驱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将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解决问题。如在环境科学专业,以某区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为背景,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尝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同时深刻体会到科学家在面对复杂科研问题时的求实态度和奉献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新型师徒制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师徒制,实现传统师徒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转化。在导师选择上,注重选拔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高尚师德的教师担任导师;在培养方式上,导师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指导关系,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指导,还在品德修养、科研态度等方面进行言传身教。例如,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创新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
(三)评价机制改革
1.三维度评价体系(知识—能力—精神):构建知识—能力—精神三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能力维度,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精神维度,重点评价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素养,包括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奉献精神等。例如,在课程考核中,除了传统的知识考试外,增加实践项目考核、小组合作项目考核以及对学生在项目中表现出的科学家精神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科研过程诚信档案建设:建立科研过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诚信表现。档案内容包括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等方面。对科研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出现科研不端行为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并将诚信档案与学生的学业评价、奖学金评定、升学推荐等挂钩。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长周期成长追踪评估:开展长周期成长追踪评估,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后的发展情况。通过定期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职业发展、科研成就、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以及科学家精神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根据追踪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生态环境营造
1.科学家精神主题的校园文化空间:打造科学家精神主题的校园文化空间,如建设科学家精神文化长廊、科技名人雕塑园等。在文化长廊中,展示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研成果及背后的故事,配以图文、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漫步中便能受到科学家精神的熏陶。科技名人雕塑园则通过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直观呈现科学家的形象与气质,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与学习动力。此外,举办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学术报告、科技竞赛、科普展览等活动,吸引全校师生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文化气息,使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2.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前沿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接触到行业顶尖的科研资源与技术,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与理念。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学生能够参与电池技术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优化等关键环节,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与实践项目,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力推动科学家精神在实际科研与生产中的传承与弘扬。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家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与关键路径。通过持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我国高校必将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吴明东.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89-92.
[3]万长松,程磊.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9(05):1-7.
[4]庞祎晔,孙洪锋.新时代培育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71-73.
[5]潘玉静.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22.
【本文系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分中心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高校大学生成长中的传承与影响路径研究”(编号:GJKJZC2024YB04)成果】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到2050年我国需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内核,更是破解技术封锁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将科学家精神深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
一、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
科学家精神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要素为核心内涵。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根基,科研人员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钱学森归国投身“两弹一星”工程,诠释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求科研人员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未知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变革与进步。屠呦呦团队从传统医学中发现青蒿素,体现突破性思维。
求实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强调尊重事实、遵循科学规律,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确保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袁隆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观,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奉献精神体现在科研人员为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不计个人得失,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热爱并致力一生的核潜艇事业。协同精神在现代科研中愈发重要,科研项目往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科研人员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共同攻克难题,FAST天眼工程汇聚全球科学家智慧,凸显跨学科协作的必要性。育人精神则体现了科学家传承知识、培养后学的责任担当,为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中国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亦是育人精神的典范,他践行“科学需要代代接力”的理念,培养出三代核科技领军者。
二、科学家精神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
1.STEM教育中的精神要素渗透。在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有机融入科学家精神要素。例如,在科学课程中,讲述科学家们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历程,像哥白尼挑战传统地心说,提出日心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质疑的态度;在技术课程中,强调技术创新背后的团队协作和求实精神,如我国高铁技术研发团队,通过协同合作、反复试验,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使我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工程课程中,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展现科研人员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学生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贡献力量;在数学课程中,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在艰苦条件下执着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
2.跨学科课程的伦理维度设计。开设跨学科课程时,注重伦理维度的设计。以人工智能与伦理学交叉课程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科学家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伦理责任,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确保科技创新符合人类伦理规范,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不仅掌握多学科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3.重大科技史案例教学法创新。运用重大科技史案例教学法,创新课程教学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史案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深入剖析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思维方式和精神品质。通过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模拟科学研究过程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求实探索的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拓展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科技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二)培养模式创新
1.大师工作室制与科研反哺教学。推行大师工作室制,邀请学术大师入驻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大师凭借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例如,某高校成立了以院士命名的材料科学大师工作室,学生在大师的指导下,参与前沿材料研究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还亲身感受大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家精神,激发自身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动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重大科技项目驱动的PBL教学。以重大科技项目为驱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将重大科技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解决问题。如在环境科学专业,以某区域环境污染治理项目为背景,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尝试解决实际环境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同时深刻体会到科学家在面对复杂科研问题时的求实态度和奉献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新型师徒制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师徒制,实现传统师徒制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转化。在导师选择上,注重选拔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高尚师德的教师担任导师;在培养方式上,导师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指导关系,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指导,还在品德修养、科研态度等方面进行言传身教。例如,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项目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创新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
(三)评价机制改革
1.三维度评价体系(知识—能力—精神):构建知识—能力—精神三维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知识维度,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能力维度,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精神维度,重点评价学生的科学家精神素养,包括爱国情怀、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奉献精神等。例如,在课程考核中,除了传统的知识考试外,增加实践项目考核、小组合作项目考核以及对学生在项目中表现出的科学家精神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科研过程诚信档案建设:建立科研过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诚信表现。档案内容包括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论文撰写的规范性、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等方面。对科研诚信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出现科研不端行为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并将诚信档案与学生的学业评价、奖学金评定、升学推荐等挂钩。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科研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长周期成长追踪评估:开展长周期成长追踪评估,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在大学期间及毕业后的发展情况。通过定期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职业发展、科研成就、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以及科学家精神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根据追踪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生态环境营造
1.科学家精神主题的校园文化空间:打造科学家精神主题的校园文化空间,如建设科学家精神文化长廊、科技名人雕塑园等。在文化长廊中,展示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研成果及背后的故事,配以图文、多媒体等形式,让学生在校园漫步中便能受到科学家精神的熏陶。科技名人雕塑园则通过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直观呈现科学家的形象与气质,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与学习动力。此外,举办以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学术报告、科技竞赛、科普展览等活动,吸引全校师生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文化气息,使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
2.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前沿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接触到行业顶尖的科研资源与技术,学习先进的科研方法与理念。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学生能够参与电池技术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优化等关键环节,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素养。同时,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与实践项目,高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有力推动科学家精神在实际科研与生产中的传承与弘扬。
三、结论
综上所述,科学家精神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与关键路径。通过持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我国高校必将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科学家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吴明东.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89-92.
[3]万长松,程磊.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9(05):1-7.
[4]庞祎晔,孙洪锋.新时代培育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71-73.
[5]潘玉静.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22.
【本文系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分中心项目“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高校大学生成长中的传承与影响路径研究”(编号:GJKJZC2024YB0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