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着力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新绛县委党校逯妍

2025-05-2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真正学懂弄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全面把握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党的领导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一)从理论视角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论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以及原则方面都强调了党的领导在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到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的首位原则,党的领导始终处于第一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全力推进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重要阶段,这就必须确保党的领导全面融入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以保障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航道稳步前行。
  (二)从历史视角看,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新时代以来,党中央精心规划与推动改革进程。同时,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确立了从源头预防、过程严格监管、损害责任追究到严厉惩处的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使得蓝天白云、清澈水体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管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三)从实践视角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推动国家强盛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触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攻克难关的难度也日益加大。要实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谋划,才能处理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导向和制度支持。
  二、充分认识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
  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各项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如此,因此,必须采取实际措施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党中央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一是要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党内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修订和出台了很多党内法规,其中《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修订了三次,这就说明我们有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机制,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仍存在钻制度的漏洞、想方设法找对策、搞变通等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能够完整无误地在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得到实施,确保这些改革措施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要将中央的战略规划与地方的实际探索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激发地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允许并鼓励他们在遵循总体改革框架和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探索,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重视挖掘和总结来自基层的成功案例,及时将这些有益的经验推广开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此不断提升改革的整体成效。
  (二)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旨在通过制度层面的革新,引领和推动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确保党组织始终保持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一是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它不仅能解决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独有难题,而且能为世界政党在经济、全球治理、反腐败、脱贫等领域提供有益借鉴,因此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和基本培训机制,持续不懈地推动全党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以此武装头脑、引领实践、驱动工作,提升干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推动事业不断前进的核心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在于建设和强化领导班子以及干部队伍,当前要重点解决少数干部存在的行为失范、失职不作为、畏难退缩及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在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力。一方面,确立正确的选拔与任用人才方向,真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通过正确的用人标准来指导干事创业的方向,鼓励干部放开手脚,勇于改革创新,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励广大干部积极成为改革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争做实干型人才。另一方面,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引导其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念,注重及时发现政绩观偏差现象,加大对这种现象的惩处力度,以反面惩处、反面典型来引导广大干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三是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党的强大优势,源自其严密而高效的组织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数量已达到517.6万个。为了实现横向覆盖至边缘、纵向深入到底层的目标,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推进各个层级和领域的党组织建设,确保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紧密联系、高效执行的组织体系。《决定》要求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无数的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出现,新就业群体的规模更是达到了8400万人,这一领域成为基层党建的新焦点。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对这一方面进行党建工作的重点突破,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有效管理的党建工作新框架,从而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中的引领力、凝聚力与影响力。
  (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并从体制机制上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深入推进。一是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政治监督对于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至关重要。通过强化政治监督,可以有效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的团结统一,推动党的决策得到有效执行,从而保障党的政治路线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在政治监督更加具体、精确和常态化上投入更多精力。相关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但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挂牌多、无关紧要的“面子工程”、无休止的报表和开会、走过场的检查和评比,基层干部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导致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为民办事的积极性,破解基层“小马拉大车”现象仍然任重道远,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二是要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腐败问题和坏的风气关系密切,不正之风看似微不足道,如果不加以纠正,就会发展成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往往都是从不正之风开始的。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观察最近几年揭露的贪腐案件,不难发现,领导干部家庭风气的败坏常常是他们滑向严重违纪违法深渊的第一步,甚至出现了一大家子全腐的极端案例。因此,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紧盯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三是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强化对“关键少数”,尤其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力度,全会提议构建一套全面的监督配套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巡视巡察作为反腐利剑的功能,全会提出优化巡视巡察的工作体系与机制。为了加强各种监督之间的协同作用,全会倡导加强执纪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对接。为了将权力监督延伸至基层,全会提出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的改革。此外,全会还提出推动向中央管理的企业全面派驻纪检监察组的举措。
  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为落实好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主力军,党校教师要积极践行党校初心,切实加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政治责任感。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学深悟透全会精神。作为党校教师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不仅要学习全会的《决定》和说明,还必须纵向学习,尤其是国家领导人有关改革的重要讲话,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全面解读和宣传全会精神,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优质的党课资源,让党员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切实将《决定》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要强化科研咨政。党校教师要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结合个人教学专题精心挑选科研题目,通过下基层调研与理论学习,加大全会精神理论与实践的阐释力度,为基本建成“一区两城三强市三高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运城生动实践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