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广东理工学院邓海婷

2025-05-2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逐渐成为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通知引导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被赋予了更多的育人功能,成为高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载体。但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资源支持和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服务效果与育人实效。为此,构建科学合理、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既能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构建价值
  (一)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促进人才培养
  志愿服务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也可以直观反映学校育人效果,且系统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能够量化志愿服务内容,明确服务对象与服务成果,便于学生在参与前对自身角色和任务有清晰认知;志愿服务中的阶段性评估与过程性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方法,提升他们的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而参与服务后的反思总结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打破了某种“形式主义”的志愿服务倾向,使学生不再是为了“加分”而参与,而是自主自愿参与其中,促使民办高校在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之间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与统一。
  (二)彰显办学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民办高校需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塑造自身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而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的建设,恰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导向的重要载体。不同高校特色志愿体系的制定,可以体现学校对于社会责任、学生成长、服务导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形成具有辨识度的“高校志愿文化”。例如,部分民办高校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社区服务等内容纳入志愿项目重点,形成以“服务地方”为导向的实践品牌;还有的医学类高校依托专业优势,聚焦公共健康传播教育,以此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模式,这些结合学校定位与专业结构的服务体系,在评价机制的引导下,既提升了志愿项目质量,又使师生可在服务中体现“专业价值”与“社会温度”,使学校在多种平台上展示了学生风采与办学成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进而吸引了更多优质资源,推动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跃升。
  (三)规范管理流程,助力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虽具有“志愿”本质,但若缺乏系统管理与科学评估,也会陷入零散、低效甚至功利化困境。民办高校学生流动性较强,资源相对有限,志愿服务若想持续开展并形成长效机制,必定需要规范的管理体系支撑,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服务过程规范性与结果有效性的关键,能够推动志愿活动从申报、组织、实施到评估的流程规范化,促进了责任落实,避免了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评价体系的数据积累还能为学校志愿服务的研究、总结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有利于民办高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项目由“数量积累”走向“质量提升”,实现从经验型运作向制度化治理的转型,这对于民办高校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推动志愿服务内化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民办高校首先应立足志愿服务的多维价值,设计体现服务内容、过程、效果与育人功能的综合性指标体系。引入“服务类型+服务质量+能力成长+社会影响”四大维度,进行细化分类。“服务类型”可设置为校内支持、社区帮扶、应急救援、环保宣传等类别;“服务质量”则借助现场观察、服务对象反馈等方式量化构建;“能力成长”则设置志愿者自评与导师评议结合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成长轨迹;而“社会影响”则可以结合媒体报道、社会组织评价等外部指标加以体现。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要注重纵向发展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纵向上对志愿者个人在不同学期、不同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跟踪评估,形成完整成长档案;横向上引入同级别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对照,为学生个体评价提供参考基准。通过精细化设计,可全面反映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
  (二)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协同参与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需要打破传统“学校主导、学生被评”的单一格局,积极构建“学生主观评价、指导教师专业评议、社会组织客观反馈”相结合的多元参与模式。学生层面,教师应引导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并鼓励学生借助日记、总结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过程性回顾,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成长意愿;教师则依据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前后的表现变化,特别是情绪、态度、行为方面的转变,进行专业评估;学校应通过设置问卷调查、访谈记录、服务满意度数据等形式,积极引入合作社区、服务对象与第三方公益机构等社会评价主体,促使其对志愿行为的社会效益作出反馈。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与权威性,学校还可组建由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学院等组成的联动评议小组,定期召开评估会,对不同维度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研判,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协同评价,增强学生志愿服务评价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身的社会关联性与实践价值。
  (三)结合信息技术完善优化平台支撑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志愿服务评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此,民办高校可建设“智慧志愿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赋能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可视化管理,显著提高评价效率与精准度。在具体实践中,志愿服务平台应集成志愿服务报名、活动记录、成果上传、评价反馈、荣誉认定等功能模块,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服务时间、地点、任务内容等基本数据,同步生成电子档案,并且平台还要设立“成长积分系统”,依据上面的具体指标体系,动态累积学生的服务成绩,用以学生申请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活动。同时,系统还可以引入人脸识别签到、GPS定位打卡等技术,有效杜绝数据造假问题,增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监督的可信度,并要开放数据接口,与社会服务组织对接,实现双向认证与评价互通。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学生参与规律与偏好,辅助学校开展志愿项目的精准推送和分类指导,激发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力。
  【本文系广东理工学院2024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评价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XGG202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