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音乐交流活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议程设置”新模式

广西大学欧阳宜文陈心妍

2025-05-16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议程设置”作为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概念进一步揭示了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从而影响公众认知的传播机制。该理论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控制新闻报道的位置、频率和深度,来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近年来,丰富多彩的国际音乐交流活动正悄然影响着媒体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的议程设置新模式,深化着人们对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首先,许多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都是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重要外交对话、经贸合作等事件而进行,将局限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拓展至文化艺术领域,由此增进双方交流互鉴的广度与深度。例如,2024年11月6日至11日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东盟(南宁)音乐周由广西艺术学院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越南国家音乐学院、印度尼西亚甘美兰艺术团、泰国玛希隆音乐学院以及我国贵阳交响乐团。该项活动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学术讲座、高峰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议程,其中包括民族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电子音乐等多种形式,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音乐文化多样性。此外,音乐周还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艺术院校的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大力推动了教育、艺术创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交流活动通过音乐这项无国界语言,进一步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从传统的政治、经济等外交活动领域延伸至文化艺术领域,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紧密连接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2024年11月26日,“齐唱友谊歌”中国—越南青年民族音乐交流会在越南河内唱响。在广西艺术学院、越南国家音乐学院、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联合举办下,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高度支持。活动邀请两国作曲家共同创作了交响乐《友谊长青》为2025年中越建交75周年献礼贺岁。本次中越国际音乐交流活动通过民族管弦乐、民歌等形式,展示了两国的音乐文化特色,在音乐氛围的带动下增强了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已然成为促进国际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其次,多姿多彩、富于创意的音乐交流,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开拓议题设置的新渠道。2024年是中国与老挝建交第63周年暨中国老挝铁路成立三周年。新春之际,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与中国广西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列车音乐会”活动,以列车为舞台,用音乐奏响新春序曲,让来自中国的祝福真切传递到每一位乘客的心中。本次列车迎新音乐会可以称之为一场中老文化交汇的“流动盛宴”,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和老挝的歌手、舞蹈演员和乐手,使观众欣赏到两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的经典名曲。节目单中包括《一路同行》《新春序曲》和《敬酒歌》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在展现两国丰富的音乐文化的同时,更传递了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讯号。在这场音乐会上,旅客们不仅能够听到老挝的传统音乐还能感受到中国民歌的魅力。两国艺术家的合作演出,为旅客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使两国人民的心紧密相连。通过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议程设置,能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惺惺相惜的情谊,也为推动两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同年,由广西艺术学院和印度尼西亚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携手举办的甘美兰专题音乐会,有效促进了广西与印尼在音乐空间的交流,还为我国与其他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音乐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同时,国际音乐交流活动也带动了政府官方、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受众的多主体联动参与,拓宽了议题设置新模式下的涵盖面。例如2024年11月26日举办的“齐唱友谊歌”中国—越南青年民族音乐交流晚会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奕君,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公使王群,越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杜洪军等嘉宾出席了活动,成功助推政府官方、艺术家协会以及社会各界的联合参与。而由广西艺术学院优秀校友、越南著名青年歌唱家陈氏碧玉现场与乐团合作演绎的歌曲《越南—中国》在歌声中唱响了中越两国之间山水相依、合作共赢的深厚情谊,将本次音乐活动的气氛推至高潮。本次晚会展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还为双方在音乐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通过启用“议程设置”的新模式,国际音乐交流活动在一次次的合作中成功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推向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也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传播提供了生动、多元的载体。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加强东盟与中国之间的音乐交流活动,巧妙运用“议程设置”新模式,能够助推命运共同体搭建,逐步加深民意基础。音乐这一无国界的艺术形式,必将在促进区域合作、增进人民友谊的征途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际音乐交流在我国面向东盟国家话语中的功能研究”(22FZZ0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