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名取“景泰辑宁”之意。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建县40年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围绕“发展县域经济”这一核心要义破题奋进,“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变劣势为优势、化优势为胜势,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特色发展之路,书写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生动范例。
一、独特优势奠定共富之基
景宁具有厚重的革命老区底蕴、团结奋进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革命战争年代,景宁是浙西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挺进师,辗转景宁等地开展游击斗争,点燃革命星火。景宁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跟党走,前仆后继闹革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成“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畲族忠勇精神,深厚的红色基因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石榴花开红艳艳,各族人民心连心”,景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实施“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战略等举措,先行先试开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等工作,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起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景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十年稳居全省前列。2025年4月,景宁成功斩获全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金鼎,成为丽水市首批获此殊荣的地区。当前,全县上下正以感恩奋进的姿态,在生态价值转化、特色产业培育、民生福祉提升等领域持续发力,阔步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二、伟大成就蕴藏丰富内涵
“景宁经验”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以绿色生态为本底催生县域经济动能,以惠民实效为导向共享发展成果,“突围三重山,踏出共富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红色基因焕发畲乡新脉动。景宁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畲族忠勇精神,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强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唤醒历史记忆,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该县深挖红色富矿,通过修缮红军路、中共景宁第一支部党史陈列馆、张山会议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深入挖掘整理钟福体、钟金钗、雷桂梅等畲族革命人物的历史故事,推动“听红军故事、走红军路”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将革命精神深植于群众心中。“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该县通过打造大张坑“忠勇红寨”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等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创作《守望·红寨》等红色情景剧,有效利用红色资源与民族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形成红绿融合的特色产业新模式,实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转化。
二是县域统筹催生绿色增长极。城镇化集约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景宁通过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以县城“小集聚”推动空间重塑,以迭代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截至2024年底,景宁常住人口占全县比重已从建县初的不到10%提升至76.2%。与此同时,景宁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融入全省交通网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在县域统筹布局下,景宁科学优化特色产业布局,集中精力发展品质农业、生态工业和风情文旅产业。在品质农业方面,景宁做好做足“土特产富”文章,立足乡土资源、发挥地域特色:以品牌建设赋能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强化“景宁600”“金奖惠明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散装”向“精品”的转变。截至2024年,该县共建成“景宁600”基地13.47万亩,年销售额超7.4亿元。在生态工业方面,景宁坚持“项目为王”,狠抓项目招引与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竹木加工、精密制造,推进投资百亿的富乐德半导体产业项目落地。2024年,该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增速居丽水市第一。在风情文旅方面,景宁擦亮“畲乡风情”品牌,将文旅产业作为撬动县域经济的“流量密码”。通过实施民族文化IP孵化工程,打造“中国畲乡三月三”、“黑神话·悟空”实景游、“那云·天空之城”等现象级文旅品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2024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40万,同比增长7.9%,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景宁勇于突破县域的微观物理空间,“跳出景宁看景宁”,以区域合作大视野来谋划全县产业发展路径,加快融入以温州为核心的全省“第三极”产业链,实现多元化方向、错位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链路生态产业,景宁实现了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为共同富裕夯实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19.7亿元,同比增长8.1%,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三是惠民答卷绘就共富新图景。增进民生福祉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景宁坚持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小县城”也能办“大民生”。在教育领域,景宁实施“小县优教”工程,优化整合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全县98%的中小学生如今在县城就读。2024年,景宁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被评为全省A等,省现代化学校占比、高考本科录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率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在医疗领域,景宁探索山区“小县优医”模式,县人民医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组建流动医疗队、智慧巡诊车,为偏远山村群众提供常态化巡回诊疗服务,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进山村。在养老服务领域,景宁建设“小县优养”示范,逐步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县级层面,建成县老年医养综合服务中心和“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中心“双中心”,统筹提供医疗、康复、托育等综合服务;乡镇层面,在东坑、沙湾等4个中心乡镇新建区域性养老院,提升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服务能力;村级层面,布局“N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打通山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轮驱动”下,全县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富裕在畲乡大地正从愿景照进现实。2024年,景宁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980元,同比增长7.7%,增速居全省第二。
三、县域破题启示共富之路
浙江省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景宁作为全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应当发挥展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纵观景宁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景宁的成就不在于经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找准了“县域经济一子落地、共同富裕满盘皆活”的制胜之道。
放眼全国,景宁经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先行性。“典型性”在于,景宁虽然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浙西南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使得景宁处于区位劣势,起步晚、家底薄、短板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民族地区山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多样性”体现在景宁经验涵盖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发展路径丰富多元;“先行性”则因景宁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担负全国民族地区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大“先行使命”。正因如此,将“景宁实践”升华为“景宁经验”,总结景宁发展的成功模式,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宁经验充分证明: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坚持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通过“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的重要纽带,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单极发展”带来的资源虹吸效应使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乏力,甚至面临“县城空心化”问题。从景宁经验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品质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集群发展体系,打造坚实有力的县域经济支撑。景宁经验充分证明:没有哪个地区会因为偏远而注定落后。只要坚定信念、团结奋进、守正创新,做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就一定能谱写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使命催征,更需团结。四十年风雨兼程,勤劳智慧的景宁人民,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了畲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宏伟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景宁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发挥独特优势,奋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走在前列。我们坚信,随着“景宁经验”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县域经济这颗“关键棋子”定能破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通盘棋局,让共富之花在中华大地绚丽绽放。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独特优势奠定共富之基
景宁具有厚重的革命老区底蕴、团结奋进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革命战争年代,景宁是浙西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红军挺进师,辗转景宁等地开展游击斗争,点燃革命星火。景宁各族群众团结一心跟党走,前仆后继闹革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成“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畲族忠勇精神,深厚的红色基因激发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石榴花开红艳艳,各族人民心连心”,景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实施“三交”即“交往、交流、交融”战略等举措,先行先试开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创建等工作,通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起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作为“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景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十年稳居全省前列。2025年4月,景宁成功斩获全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金鼎,成为丽水市首批获此殊荣的地区。当前,全县上下正以感恩奋进的姿态,在生态价值转化、特色产业培育、民生福祉提升等领域持续发力,阔步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二、伟大成就蕴藏丰富内涵
“景宁经验”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以绿色生态为本底催生县域经济动能,以惠民实效为导向共享发展成果,“突围三重山,踏出共富路”,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是红色基因焕发畲乡新脉动。景宁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和畲族忠勇精神,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强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唤醒历史记忆,赓续红色精神血脉”,该县深挖红色富矿,通过修缮红军路、中共景宁第一支部党史陈列馆、张山会议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深入挖掘整理钟福体、钟金钗、雷桂梅等畲族革命人物的历史故事,推动“听红军故事、走红军路”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将革命精神深植于群众心中。“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基因传承”,该县通过打造大张坑“忠勇红寨”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等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创作《守望·红寨》等红色情景剧,有效利用红色资源与民族生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形成红绿融合的特色产业新模式,实现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转化。
二是县域统筹催生绿色增长极。城镇化集约化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景宁通过实施“小县大城”战略,以县城“小集聚”推动空间重塑,以迭代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截至2024年底,景宁常住人口占全县比重已从建县初的不到10%提升至76.2%。与此同时,景宁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融入全省交通网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在县域统筹布局下,景宁科学优化特色产业布局,集中精力发展品质农业、生态工业和风情文旅产业。在品质农业方面,景宁做好做足“土特产富”文章,立足乡土资源、发挥地域特色:以品牌建设赋能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强化“景宁600”“金奖惠明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散装”向“精品”的转变。截至2024年,该县共建成“景宁600”基地13.47万亩,年销售额超7.4亿元。在生态工业方面,景宁坚持“项目为王”,狠抓项目招引与营商环境优化。发展竹木加工、精密制造,推进投资百亿的富乐德半导体产业项目落地。2024年,该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增速居丽水市第一。在风情文旅方面,景宁擦亮“畲乡风情”品牌,将文旅产业作为撬动县域经济的“流量密码”。通过实施民族文化IP孵化工程,打造“中国畲乡三月三”、“黑神话·悟空”实景游、“那云·天空之城”等现象级文旅品牌,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2024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40万,同比增长7.9%,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景宁勇于突破县域的微观物理空间,“跳出景宁看景宁”,以区域合作大视野来谋划全县产业发展路径,加快融入以温州为核心的全省“第三极”产业链,实现多元化方向、错位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链路生态产业,景宁实现了生态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为共同富裕夯实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19.7亿元,同比增长8.1%,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三是惠民答卷绘就共富新图景。增进民生福祉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景宁坚持以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让“小县城”也能办“大民生”。在教育领域,景宁实施“小县优教”工程,优化整合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全县98%的中小学生如今在县城就读。2024年,景宁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县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被评为全省A等,省现代化学校占比、高考本科录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率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在医疗领域,景宁探索山区“小县优医”模式,县人民医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固定+流动”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组建流动医疗队、智慧巡诊车,为偏远山村群众提供常态化巡回诊疗服务,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带进山村。在养老服务领域,景宁建设“小县优养”示范,逐步推进“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全覆盖,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县级层面,建成县老年医养综合服务中心和“一老一小”综合服务中心“双中心”,统筹提供医疗、康复、托育等综合服务;乡镇层面,在东坑、沙湾等4个中心乡镇新建区域性养老院,提升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服务能力;村级层面,布局“N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打通山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轮驱动”下,全县各族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富裕在畲乡大地正从愿景照进现实。2024年,景宁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980元,同比增长7.7%,增速居全省第二。
三、县域破题启示共富之路
浙江省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任务,景宁作为全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应当发挥展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纵观景宁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景宁的成就不在于经济体量的大小,而在于找准了“县域经济一子落地、共同富裕满盘皆活”的制胜之道。
放眼全国,景宁经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先行性。“典型性”在于,景宁虽然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浙西南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使得景宁处于区位劣势,起步晚、家底薄、短板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民族地区山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多样性”体现在景宁经验涵盖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发展路径丰富多元;“先行性”则因景宁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担负全国民族地区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三大“先行使命”。正因如此,将“景宁实践”升华为“景宁经验”,总结景宁发展的成功模式,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宁经验充分证明: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坚持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通过“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的重要纽带,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单极发展”带来的资源虹吸效应使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乏力,甚至面临“县城空心化”问题。从景宁经验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品质农业、生态工业、文旅融合产业,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构建“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集群发展体系,打造坚实有力的县域经济支撑。景宁经验充分证明:没有哪个地区会因为偏远而注定落后。只要坚定信念、团结奋进、守正创新,做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就一定能谱写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使命催征,更需团结。四十年风雨兼程,勤劳智慧的景宁人民,以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了畲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宏伟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景宁将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发挥独特优势,奋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走在前列。我们坚信,随着“景宁经验”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县域经济这颗“关键棋子”定能破题激活高质量发展的通盘棋局,让共富之花在中华大地绚丽绽放。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