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我校独特的“七色文化”教育模式,该模式以七种颜色代表校园内的七个标志性建筑,每种颜色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理念,彰显了教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青色—文博馆
文博馆详细记录了文字的演进历程及其历史传承,从甲骨文至楷书,展现了文字艺术的非凡魅力。馆内收藏了大量书法作品与古代瓷器,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与繁多的种类,共同构筑了艺术的美学境界。
红色—齐越教育馆
馆内陈列的一百余幅图片,详尽记录了齐越先生的播音与教育生涯。从接管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初期形象,到直播开国大典的壮阔场面,再到诸多工作与生活场景,均展现了齐越先生坚守革命初心、不断前行的精神,以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创作理念。
蓝色—洪昌美术馆
美术馆展出了从油画、工笔重彩到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灵魂,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叙述着自然界的演变与人间情感的冷暖。
绿色—生物标本馆
生物标本馆由标本展示区和科普长廊两部分构成,馆内收藏动植物标本逾万件,其中体现沧州本土物种资源特色的标本达七千余件。参观者可近距离接触这些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
橙色—体育馆
体育馆内设施完备、场地宽敞明亮,秩序井然。学生们在这里热情洋溢,挥洒汗水,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
紫色—校史馆
校史馆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的校徽与校训,彰显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教育理念。馆内陈列的泛黄照片,叙述了学校的历史,使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学校的历史长河,深刻感受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精神。
金色—图书馆
图书馆收藏了诸多珍贵的古代典籍,以及作为镇馆之宝的《四库全书》,能让参观者领略到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与文化风貌。
本研究认为,“七色文化”不仅是对校园建筑的色彩分类,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们可以汲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们则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全面的教育熏陶。
教育是多因素的综合性工程,需社会各界合作培养优秀教师队伍,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应采用多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七色文化是我校校本特色文化品牌,包含丰富教育资源和教育家、杰出教师的智慧与精神。齐越先生的仁爱精神和崇高理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校史馆中一线名师的事迹和精神也值得铭记和传承。
我校利用“七馆一园”环境,坚持改革创新,以特色和优势为核心,不断适应变化,挖掘“鲜活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将专业素养培养与场馆建设相结合。同时,将“七色育人”理念融入文化建设,构建全面育人格局。学院在内容、体系、载体、形式和视野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校园文化品牌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设立实训基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邀请业界精英分享经验,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此外,学校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师生互访、联合培养等活动,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鼓励师生参与国际竞赛、国际会议等,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和师生的风采。在三维共建的过程中,我校还注重与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合作项目、联合研发、技术咨询等形式,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志愿服务,展现师范学院的担当与情怀。
第一个“三”概念涉及三层级协同推进,即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旨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化”、“个性化”与“精英化”差异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和精神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全面覆盖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针对对创新创业抱有浓厚兴趣的全校学生,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并依据专业特色及学生个人选择,规划个性化的创业培训项目,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同时,依托专业群和工作室,借助企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撰写商业计划书到模拟训练,直至项目实际落地,以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精英化。
第二个“三”概念强调三维协同构建,即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学校层面,通过完善机制、推动变革、优化管理,自上而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架构,并提供相应的场地、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教师层面,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企业实际运营。学生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适应变化、勇于实践,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选修课程及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第三个“三”概念涉及三方面融合共育,即整合通识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核心理论和前沿拓展理论。研究如何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各理论模块的比重和衔接,确保理论教学既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能引导他们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成果为导向,将“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策划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将学校在创新创业竞赛中的成果转化为思政教育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创新青年。
在“七色育人,三维共建”的理念引领下,我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路径。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交流等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校将继续书写辉煌篇章,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沧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