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低空经济领域率先形成政策协同网络。上海发布《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首次提出“三区联动”战略,建设浦东新区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打造临港新片区空天海一体化应用场景,构建虹桥商务区低空服务贸易枢纽,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江苏以南京、苏州、无锡为核心,推出《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聚焦空域管理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安徽通过连续举办低空经济发展大会,通过《皖江低空经济走廊建设规划》,推动合肥、芜湖等地形成特色产业园区。浙江省则依托“十四五”规划及“数字长三角”优势,以杭州、宁波为枢纽,构建空港经济示范区。区域政策联动性强,覆盖研发支持、场景开放、资金补贴等多维度,为低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长三角已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材料端实现关键突破,光威复材研发的T1100级碳纤维大幅降低量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40%,中复神鹰开发出全球首款航空级玄武岩纤维,耐温性提升至800℃;中游制造端,上海汇聚御风未来、峰飞航空等头部eVTOL企业,占全国研发企业半数以上;下游应用端呈现“三螺旋”创新模式,杭州的“低空物流”、南京的“政府端+交通端”场景、安徽的“低空+8大领域”等模式多元化发展。此外,上海依托大飞机产业链优势(如C919技术外溢),推动低空飞行器适航取证与供应链协同;江苏亿航智能产业基地、无锡丁蜀产业园等载体加速技术转化。其次,长三角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从传统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向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文旅等新业态延伸。上海金山区开通全国首条跨省低空物流航线,苏州试点低空智慧物流网络,安徽芜湖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模式。杭州作为全国首批无人机试验区,已实现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化运营。据统计,长三角地区2024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占全国近30%,成为全国应用场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在无人机基地、通用机场、空管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上领先全国。例如,上海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拥有1370平方公里跨省空域,无锡建成5个低空产业集聚区。然而,通用机场密度仍不足(长三角仅占全国15%),低空通信网络覆盖不均,空域开放率低于30%,制约规模化应用。
但尽管长三角在整机制造领域领先,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例如,eVTOL所需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需400Wh/kg)尚未突破(当前仅285Wh/kg),航空发动机、主控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此外,适航认证体系滞后,国内拥有TC、PC、AC、OC四证齐全的企业屈指可数,影响商业化进程。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仍以政府端需求为主(占比超80%),消费端潜力未充分释放。例如,低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私人飞行市场占比不足5%。企业盈利模式单一,eVTOL运营成本高企(早期综合成本超6元/吨公里),规模化推广难度大。同时长三角内部存在政策碎片化问题,空域划分、审批流程、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例如,上海与江苏的低空航线审批时间差异大,跨省飞行需重复报备,影响效率。此外,“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民航、工信、地方政府的权责边界模糊,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与监管盲区并存。长三角虽在整机制造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际供应链。例如,eVTOL所需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需400Wh/kg)目前仅达285Wh/kg,航空发动机、主控芯片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超过60%。适航认证体系滞后进一步制约商业化进程,国内仅少数企业(如御风未来、时的科技)具备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适航证)、OC(运营合格证)四证资质,取证周期普遍长达3-5年,远高于欧美标准。此外,低空智联网技术尚不成熟,长三角区域仅30%的低空飞行器接入了统一空管系统,数据实时共享能力不足。数据显示,长三角低空经济80%以上收入来自政府端项目(如应急救援、城市治理),而私人飞行、商务通勤等消费场景占比不足5%。商业模式单一问题突出:eVTOL运营初期成本高达6元/吨公里,企业盈利依赖政府补贴,而低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客单价超2000元的高端服务难以普及。此外,市场教育不足导致公众对低空交通安全性存疑,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长三角内部存在政策碎片化问题。例如,上海与江苏的低空航线审批时间分别为7天和15天,跨省飞行需重复报备,导致运营效率降低30%。监管层面,“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民航局、工信部门、地方政府权责交叉,无人机与有人机空域冲突频发,2024年长三角共报告低空飞行安全事件27起,其中60%因空域协调不足引发。此外,长三角尚未建立统一的低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区域产业协同缺乏数据支撑。
对于政策性大突破,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设立长三角低空经济联合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固态电池、航空芯片、智能飞控系统研发。推动商飞、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组建“低空技术攻关联盟”,联合攻关高能量密度电池(目标500Wh/kg)和国产化航空发动机。在上海浦东、合肥高新区试点“预认证+容错免责”机制,缩短取证周期至2年以内;推动长三角适航标准互认,建立跨省联合审查委员会。
开发差异化产品,如黄山“空中观景走廊”(结合VR技术)、苏州园林夜间无人机光影秀(票价控制在500元以内),并试点“低空通勤+高铁”联票模式,提升大众接受度。推广“共享空域”模式,允许企业分时段租赁低空空域资源;建立长三角低空经济保险共保体,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成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制定空域分类标准(如划分10类低空飞行区)、审批流程(实现“一网通办”),并试点跨省税收分成机制(如按投资比例分配产业园区税收)。
以上海为研发总部(集聚60%以上eVTOL企业)、江苏为制造基地(承接70%零部件生产)、浙江为数字空管中心(建设低空智联网)、安徽为测试验证枢纽(提供全域试飞空域),形成梯度分工。2027年前新建50个通用机场及起降点,重点布局杭州湾、长江口等交通枢纽,构建“15分钟响应网络”;建设长三角低空智联网,整合北斗导航、5G专网与AI算法,实现空域数据毫秒级传输。在上海自贸区发行低空经济REITs(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支持苏州、无锡产业园升级;设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创投母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定向投资载人飞行器、无人机物流等细分赛道。
长三角的低空经济实践不仅关乎区域竞争力,更是中国参与全球低空产业规则制定的关键抓手。面对全球低空经济“三极格局”(美国侧重城市空中交通、欧盟专注绿色航空、中东主攻高端旅游),长三角选择“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策略。在技术标准方面,主导制定ISO《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架构》国际标准,推动中国eVTOL适航标准与EASA互认;在场景输出方面,推广“低空经济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中航国际在沙特建设的智慧物流港,全套采用长三角技术标准。当前,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5万亿美元,而长三角凭借以下优势有望成为国际标杆。在产业链完整性上,从碳纤维材料(光威复材)到eVTOL整机(御风未来)、从空管系统(上海电科所)到应用场景(杭州无人机物流),形成全球少有的全链条布局。在政策创新性上,上海金山区的1370平方公里跨省空域管理、浙江的“低空数字身份证”制度等,为国际低空监管提供“中国方案”。在区域协同性上,依托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如规划中的长三角港口管理局)、大飞机产业集群(C919技术外溢),实现空海陆立体资源整合。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也是区域协同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平衡。通过“政策精准化、技术自主化、场景多元化、生态开放化”四维发力,长三角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万亿级低空经济集群,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复制的“天空之城”范式。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sx046);2022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价值观、方法论、案例库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研究”(2022jyxm010);2022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价值观、方法论、案例库三位一体的保险硕士业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研究”(cxjhjyyb2216)阶段性成果】
长三角已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材料端实现关键突破,光威复材研发的T1100级碳纤维大幅降低量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40%,中复神鹰开发出全球首款航空级玄武岩纤维,耐温性提升至800℃;中游制造端,上海汇聚御风未来、峰飞航空等头部eVTOL企业,占全国研发企业半数以上;下游应用端呈现“三螺旋”创新模式,杭州的“低空物流”、南京的“政府端+交通端”场景、安徽的“低空+8大领域”等模式多元化发展。此外,上海依托大飞机产业链优势(如C919技术外溢),推动低空飞行器适航取证与供应链协同;江苏亿航智能产业基地、无锡丁蜀产业园等载体加速技术转化。其次,长三角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从传统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向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文旅等新业态延伸。上海金山区开通全国首条跨省低空物流航线,苏州试点低空智慧物流网络,安徽芜湖探索“低空+应急救援”模式。杭州作为全国首批无人机试验区,已实现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化运营。据统计,长三角地区2024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占全国近30%,成为全国应用场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在无人机基地、通用机场、空管系统等硬件设施建设上领先全国。例如,上海金山华东无人机基地拥有1370平方公里跨省空域,无锡建成5个低空产业集聚区。然而,通用机场密度仍不足(长三角仅占全国15%),低空通信网络覆盖不均,空域开放率低于30%,制约规模化应用。
但尽管长三角在整机制造领域领先,但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例如,eVTOL所需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需400Wh/kg)尚未突破(当前仅285Wh/kg),航空发动机、主控芯片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此外,适航认证体系滞后,国内拥有TC、PC、AC、OC四证齐全的企业屈指可数,影响商业化进程。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仍以政府端需求为主(占比超80%),消费端潜力未充分释放。例如,低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私人飞行市场占比不足5%。企业盈利模式单一,eVTOL运营成本高企(早期综合成本超6元/吨公里),规模化推广难度大。同时长三角内部存在政策碎片化问题,空域划分、审批流程、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例如,上海与江苏的低空航线审批时间差异大,跨省飞行需重复报备,影响效率。此外,“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民航、工信、地方政府的权责边界模糊,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与监管盲区并存。长三角虽在整机制造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国际供应链。例如,eVTOL所需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需400Wh/kg)目前仅达285Wh/kg,航空发动机、主控芯片等核心部件进口依赖度超过60%。适航认证体系滞后进一步制约商业化进程,国内仅少数企业(如御风未来、时的科技)具备TC(型号合格证)、PC(生产许可证)、AC(适航证)、OC(运营合格证)四证资质,取证周期普遍长达3-5年,远高于欧美标准。此外,低空智联网技术尚不成熟,长三角区域仅30%的低空飞行器接入了统一空管系统,数据实时共享能力不足。数据显示,长三角低空经济80%以上收入来自政府端项目(如应急救援、城市治理),而私人飞行、商务通勤等消费场景占比不足5%。商业模式单一问题突出:eVTOL运营初期成本高达6元/吨公里,企业盈利依赖政府补贴,而低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客单价超2000元的高端服务难以普及。此外,市场教育不足导致公众对低空交通安全性存疑,进一步抑制需求释放。长三角内部存在政策碎片化问题。例如,上海与江苏的低空航线审批时间分别为7天和15天,跨省飞行需重复报备,导致运营效率降低30%。监管层面,“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民航局、工信部门、地方政府权责交叉,无人机与有人机空域冲突频发,2024年长三角共报告低空飞行安全事件27起,其中60%因空域协调不足引发。此外,长三角尚未建立统一的低空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区域产业协同缺乏数据支撑。
对于政策性大突破,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设立长三角低空经济联合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固态电池、航空芯片、智能飞控系统研发。推动商飞、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组建“低空技术攻关联盟”,联合攻关高能量密度电池(目标500Wh/kg)和国产化航空发动机。在上海浦东、合肥高新区试点“预认证+容错免责”机制,缩短取证周期至2年以内;推动长三角适航标准互认,建立跨省联合审查委员会。
开发差异化产品,如黄山“空中观景走廊”(结合VR技术)、苏州园林夜间无人机光影秀(票价控制在500元以内),并试点“低空通勤+高铁”联票模式,提升大众接受度。推广“共享空域”模式,允许企业分时段租赁低空空域资源;建立长三角低空经济保险共保体,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成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统筹制定空域分类标准(如划分10类低空飞行区)、审批流程(实现“一网通办”),并试点跨省税收分成机制(如按投资比例分配产业园区税收)。
以上海为研发总部(集聚60%以上eVTOL企业)、江苏为制造基地(承接70%零部件生产)、浙江为数字空管中心(建设低空智联网)、安徽为测试验证枢纽(提供全域试飞空域),形成梯度分工。2027年前新建50个通用机场及起降点,重点布局杭州湾、长江口等交通枢纽,构建“15分钟响应网络”;建设长三角低空智联网,整合北斗导航、5G专网与AI算法,实现空域数据毫秒级传输。在上海自贸区发行低空经济REITs(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支持苏州、无锡产业园升级;设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创投母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定向投资载人飞行器、无人机物流等细分赛道。
长三角的低空经济实践不仅关乎区域竞争力,更是中国参与全球低空产业规则制定的关键抓手。面对全球低空经济“三极格局”(美国侧重城市空中交通、欧盟专注绿色航空、中东主攻高端旅游),长三角选择“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策略。在技术标准方面,主导制定ISO《城市空中交通系统架构》国际标准,推动中国eVTOL适航标准与EASA互认;在场景输出方面,推广“低空经济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中航国际在沙特建设的智慧物流港,全套采用长三角技术标准。当前,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5万亿美元,而长三角凭借以下优势有望成为国际标杆。在产业链完整性上,从碳纤维材料(光威复材)到eVTOL整机(御风未来)、从空管系统(上海电科所)到应用场景(杭州无人机物流),形成全球少有的全链条布局。在政策创新性上,上海金山区的1370平方公里跨省空域管理、浙江的“低空数字身份证”制度等,为国际低空监管提供“中国方案”。在区域协同性上,依托长三角港口群一体化(如规划中的长三角港口管理局)、大飞机产业集群(C919技术外溢),实现空海陆立体资源整合。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也是区域协同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平衡。通过“政策精准化、技术自主化、场景多元化、生态开放化”四维发力,长三角有望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万亿级低空经济集群,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复制的“天空之城”范式。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sx046);2022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价值观、方法论、案例库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研究”(2022jyxm010);2022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价值观、方法论、案例库三位一体的保险硕士业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研究”(cxjhjyyb22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