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三链四环五维”园本课程建设共同体新探

2025-04-30 作者: 张一楠 来源: 经济导报
  张一楠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园本课程建设突破传统单一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课程治理新机制。然而,当前园本课程建设仍面临课程建设主体协同壁垒、教师课程建设意识与能力不足,以及制度性框架与动态课程需求的脱嵌等问题。由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引领建设的“三链四环五维”协同模式,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实践共同体”理论为基础,为学前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模式通过多方协同,构建起一张立体化、系统化的课程建设网络,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一、核心理念: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动态协同
  园本课程建设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动态调整课程走向。
  儿童是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其发展需求应成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但在实践中,幼儿的声音和需求往往被忽视。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的课程诉求与课程体验,设置“儿童议事角”,通过倾听幼儿心声,充分考量幼儿学习需求,支持幼儿对课程的体验与表达,平衡课程内容与儿童现实需求的盥洗。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机制,是提升课程建设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园本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幼儿园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社区、高校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园本课程团队,联合高校、教研机构与幼儿园,组建“三位一体”课程建设共同体,纵向构建高校理论研发与幼儿园实践验证的迭代升级机制,横向贯通幼儿园主阵地与家庭、社区延伸课堂。
  课程建设需根据幼儿发展需求、社会环境变化和政策导向进行灵活调整。园本课程研发团队,以幼儿园为核心枢纽,整合高校研发资源、家庭教养资源、社区实践资源。通过教联体数字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建立“需求分析—资源匹配—效果追踪”动态优化机制,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
  二、理论模型:“三链四环五维”协同模型
  基于上述核心理念,在园本课程建设背景下,初步凝练园本建设共同体“三链四环五维”协同模型。该模型由纵向的三链驱动机制、横向的四环保障机制以及五维协同机制构成,形成动态网状结构。
  (一)三链驱动机制
  三链主要包括需求链、资源链和实践链,三链作为纵向驱动轴,推动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需求链方面,从儿童发展需求出发,连接家长社会期望和政策导向,形成课程建设的核心动力。通过整合家长的期待、社会的需求和政策导向,确保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资源链方面,整合本土文化资源、理论资源,为课程建设提供多样化支持。通过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关键是实践链,通过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迭代的循环,形成动态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二)四环保障机制
  四环作为横向保障环,通过家长深度参与、倾听幼儿表达、行政—社区联动以及高校与幼儿园联合,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文化、协作和评价支持:
  1.家长深度参与机制
  通过建立家长课程观察员制度,定期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提升家长参与度,增强家长对课程的认同感。家长作为课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参与能够提供家庭教育与课程建设的桥梁,帮助幼儿园更好地理解家长的期望和需求。
  2.幼儿表达保障机制
  开发可视化课程反馈工具,如可视化自评表、多元表征调查表等,增强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参与感,确保幼儿的声音和需求能够被充分听取和尊重。通过增强幼儿的主体性,课程建设能够更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实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
  3.行政—社区联动机制
  推动教育行政部门与社区课程共建,提升社会成员参与园本、班本课程的深度和持续性,为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同时,通过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如农场、图书馆、公园等,构建园所社区生态圈,促进幼儿园与社区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丰富课程实施的实践场所和内容。
  4.高校嵌入支持机制
  通过高校专家团队的课程引领与实践指导,促进园本课程研发,缩短课程研发周期,提升课程开发效率。通过高校与幼儿园的深度合作,将高校的理论研究与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进行优势互补,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开发出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为幼儿园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和指导。
  (三)五维协同机制
  五维协同机制是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主体协同、资源整合、过程管理、制度保障和文化生态五个维度的协同推进,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全面保障,确保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主体协同
  主体协同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通过明确家长、教师、专家、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工与权责分配,建立团结协作的共同体关系,避免协作混乱。各主体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家长参与、教师主导、专家指导、社区支持的协同机制,共同推动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2.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专家理论资源,形成多元化的资源支持体系。内乡县幼儿园深度挖掘菊乡文化(如菊展、宛梆、县衙、小吃、老街等),将其转化为“童乐菊乡课程”模块,通过“高校嵌入支持机制”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
  3.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确保课程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的关键,通过建立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迭代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课程建设的持续改进。从课程开发的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再到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到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形成完整的过程管理链条,保证课程建设的动态化和精细化。
  4.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的审议、培训、激励和动态调整机制,为园本课程建设提供制度化支持。通过定期课程审议,不断优化迭代园本课程,并保障园本课程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
  5.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是促进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环境,通过营造民主参与、开放合作、反思创新的人文氛围,增强园本课程建设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的方式,定期组织课程建设共同体会议,建设课程建设意见征集平台,鼓励各主体积极参与课程讨论和决策,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文化生态,促进课程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综上,“三链四环五维”协同模式,以儿童为中心,通过需求链、资源链、实践链的纵向驱动,家长、幼儿、行政-社区、高校四环的横向保障,以及五维协同机制的系统整合,重构园本课程建设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课程建设各要素互相协同共建共促,确保课程建设的系统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发展。
  三、成效斐然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务实的支持,为园本课程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嵌入式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不仅助推了园本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更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助力多项国家级、省、市级教学成果奖的产生。在助力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创新的多元主体联动和动态调适机制,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斐然,并在区域学前教育的“提质扩优”转型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园本课程建设共同体研究”(课题编号:2023YZX0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