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广西民族地区流动儿童的城市教育融入路径探索

霍静静

2025-04-30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西民族地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问题日益凸显。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政策,但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仍存在执行偏差、资源分配不均、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流动儿童深层次的教育需求。因此,本文将从制度保障、经济支持、文化融合三个维度展开探讨,旨在提出可行的教育融入路径,从而优化流动儿童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关键词:流动儿童;城市教育融入;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其人口流动呈现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其中,流动儿童在进入城市后面临的教育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代际公平。然而,当前城市教育体系对流动儿童的接纳能力仍显不足,部分城市仍以“五证齐全”等条件限制流动儿童入学,少数民族家庭因语言不通、政策信息获取滞后等原因更易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此流动家庭普遍从事低技能、不稳定的工作,经济压力使其难以为子女提供课外辅导或文化体验机会,进一步拉大了教育差距。在此背景下,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教育融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广西而言,探索民族地区流动儿童的教育融入路径不仅能缓解本地城乡发展矛盾,还可为西部多民族省份提供经验借鉴。基于此,文章旨在厘清广西民族地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的核心障碍,提出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构建包容、多元的城市教育生态提供方案借鉴。 
  一、广西民族地区流动儿童城市教育融入的核心障碍
  (一)户籍制度与入学政策限制
  当前,尽管《广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规定》提出对已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实施分类排序入学,但实际操作中仍以户籍为优先标准,城市公办学校的学位分配、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均与本地户籍人口挂钩,流动儿童因户籍身份在入学排序中处于劣势。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城乡发展差异显著,虽然政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但城市公共资源的扩容速度远低于人口流动规模[1]。公办学校学位数量增长缓慢,且优先满足本地户籍家庭,流动儿童只能通过“分类排序”竞争剩余名额。此外,政策中关于落户时长、社保缴纳年限、稳定住所证明等条件的权重比例等规定并不明确。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或学校根据自身压力灵活调整门槛,进一步加剧了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二)家庭经济条件与教育投入不足
  广西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流动家庭多从事低技能的岗位,收入难以覆盖城市生活成本与教育支出。城市公立学校虽免学费,但校服、课外活动、交通住宿等隐性开支仍形成经济压力;如果选择民办学校,则需承担更高学费,部分儿童因经济压力被迫中断学业。由于许多家庭依靠临时性工作维持生计,收入波动大且难以积累储蓄,导致一旦遭遇疾病、失业或意外支出,教育投入就会成为优先削减的部分。广西民族地区许多流动家庭来自偏远农村,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城市教育体系的价值认知不足,难以通过课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式弥补子女的教育差距。现在仍有部分家长认为“完成义务教育即可务工”,缺乏支持子女升学的长远规划;另一些家庭则因语言障碍无法有效参与学校活动或监督子女学习。
  (三)心理适应困难
  广西民族地区的流动儿童多来自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农村,其成长环境带有鲜明的乡土性与民族性,进入城市后,面临语言、行为规范的调整。城市学校强调竞争与个体成就,而少数民族文化更注重集体协作与自然传承,这种价值观错位易使儿童产生自我怀疑与孤独感。广西城市学校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多以主流汉文化为中心,缺乏对少数民族语言、节日、习俗的融合,流动儿童在课堂中难以找到文化共鸣点,常因语言口音、服饰习惯等差异遭受歧视,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文化,又与原生民族社区产生疏离,进一步加深了其心理不适应性[2]。流动家庭因忙于生计,父母无暇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沟通较少且内容局限于学业成绩,当儿童遭遇校园歧视、学习上的困境时,往往难以从家庭获得疏导。 
  二、广西民族地区流动儿童城市教育融入的实践路径
  (一)突破户籍制度壁垒与入学政策改革
  广西需进行政策调整,明确入学政策中“分类排序”的标准化规则,减少执行中的模糊性与地方裁量权。政策制定部门联合教育机构统一设定落户时长、居住证明、社保缴纳等条件的优先级,可规定以连续居住年限为主要依据,弱化户籍权重,从而使流动儿童与本地户籍儿童在入学机会上逐步趋近平等。在此基础上,还应新建学校、扩建现有校区、优化师资配置,缓解学位紧张问题,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入学选择[3]。政府应鼓励城市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学校结对帮扶,以教师轮岗、课程共享等方式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简化学籍转接程序,确保儿童随迁时教育衔接不断档,从而确保政策红利真正能够惠及流动群体。
  (二)建立家庭经济支持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广西应主导设立专项教育帮扶资金,对于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全额覆盖子女的学杂费、教材费和基本学习用品支出;对于收入略高于贫困线但仍有压力的家庭,提供按比例减免的阶梯式补贴。同时,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设立流动儿童教育基金。企业可采用定向捐赠、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特定学校;社会组织可提供课外辅导、营养餐补等补充性服务,并对对接收流动儿童较多的民办学校给予财政补贴,降低其收费标准,使更多家庭能够承担。此外,还应托社区教育中心、职业院校开设面向流动人口的家政服务、手工艺制作、电商运营等短期技能课程,帮助家长获得稳定收入,从而增强其教育投入能力[4]。
  (三)建立社区与家庭协同支持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设立“儿童成长服务站”,招募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团队,利用社区活动室、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为儿童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针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文化需求,服务站可定期组织民族语言交流、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帮助儿童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建立自信,缓解城乡文化冲突。同时,社区工作者应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以讲座、手册、线上课程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城市教育政策、家校沟通技巧及儿童心理知识[5]。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少数民族家庭,社区应配备双语工作人员协助家长理解学校通知、填写表格或参与家长会,从而消除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对于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社区的志愿者、邻居可提供临时照料与情感陪伴,从而使流动儿童在物质支持与情感关怀的双重保障下更好地融入城市教育环境。
  三、结语
  广西民族地区流动儿童的城市教育融入需通过政策调整、资源整合与社会协同形成合力,其中,户籍制度壁垒的突破是流动儿童平等获取教育机会的前提,家庭经济支持与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能够缓解流动家庭的实际负担,社区与家庭的协同支持机制则能为儿童提供情感归属与文化适应的缓冲带,增强儿童对城市教育的认同感。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可尝试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教育体系,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融合模式,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锦华,龚钰涵,陈博欧.教育准入、长期留城意愿与流动人口市民化[J].管理世界,2024,40(10):36-55. 
  [2]张冰怡,张冠李.提供、保护和参与:城市流动儿童数字使用鸿沟的田野调查[J].少年儿童研究,2024(05):40-48+112.
  [3]王慧娟.补偿教育:流动儿童教育福利保障的新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4(10):30-31.
  [4]贺缌莉,苗春凤.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23(05):81-91.
  [5]陈媛媛,傅伟.特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入学门槛与儿童留守[J].经济学(季刊),2023,23(01):91-107.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课题“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流动儿童城市教育融入研究”(编号:2023C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