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汉语言专业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宁波大学张诗涵

2025-04-1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汉语言专业的审美教育通过经典艺术研习与数字技术创新,构建文化传承与精神培育的复合路径。该教育体系融合意象感知、技艺研习与跨文化对话,引导青年学子从形式认知深入文化内核,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命力,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的创新转化,最终实现文化自觉与人格塑造的统一。
  关键词:审美教育;文化基因;汉语言专业;跨文化对话
  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审美形态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意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相应伴随着美育的实际需要。具体而言,汉语言专业作为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学术领域,其审美教育突破艺术鉴赏层面,既在历史维度上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在空间维度上交互多语种的文学鉴赏与更为广泛的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与数字文明交织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汉语言专业的审美教育激活文化基因,培育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成为长期以来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审美教育的多重路径
  《文心雕龙》构建了早期汉语言文化传递之中的意象感知与精神传承,因而其提出的审美境界揭示了汉语言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学生通过研习经典艺术作品,既能感受笔墨韵律等外在形式,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精神。此时,诗词的学习与书法的临摹并存,文学鉴赏与对汉语言文字的赏析共同引导学习者领会艺术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考,并在技艺的传承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这一角度考虑,可以认为审美认知具有复合型特征,既包含直观感悟,也涉及理性分析。例如,传统戏曲教学案例显示,程式化表演训练可转化为理解传统美学的实践途径。这种教育方法印证艺术本质的深层属性,要求教育者建立从形式感知到精神领悟的系统引导。数字时代背景下,汉语言专业的教育革新催生跨媒介审美模式,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实验探索,既保持文化根脉又体现创新发展,符合艺术演进的客观规律。
  二、文化传承的核心机制
  技艺研习与价值体认相伴相生,此时审美教育的多样化路径共同导向了多模态经验与传承汇聚的核心机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体系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其教育功能突破技艺传承层面而构成了更为完整的文化传承。技艺的学习中,程式化训练过程可转化为理解民族美学的重要路径,实现技艺研习与精神体认的有机统一,这种教育模式印证技艺精进与精神提升的辩证关系,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规律。
  多维审美教育体系通过文字、图像、器物等载体构建认知网络。古代文字形态的象形特征、诗歌创作的意境营造、经典文学的叙事结构,共同形成复合型教育矩阵。器物美学研究表明,传统工艺装饰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哲学观念的物质表达。这种教育方式引导学习者穿透表象符号,把握深层文化内涵,完成认知层级的本质提升。在经典艺术品的共同研读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转化为精神对话,体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种育人方式在传统文化作品之中得到了反复锤炼和哲学思想层面的持续传承,也同样可以期待在数字时代保持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
  三、美育创新的时代路径
  全球化语境要求审美教育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其不仅需要文化传承,也同样需要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美育和育人模式在历史中的洗练,更多中外艺术理论的互鉴研究能够促进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印证人类审美认知的共通性。这种研究路径避免简单类比,通过学理分析实现文化价值的深度对话,通过更为丰富、多样化的文学赏析和广泛的通识教育形成对于自然哲学思想及其发展的整体把握,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美育及其创新的时代变革。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实践案例证明,美育过程能够融合文化传承与人格塑造,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现代公民。这种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文人培养模式,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汉语言专业的审美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青年学子通过经典艺术的系统研习,理解民族文化的哲学智慧,体认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实现文化认知向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这种教育实践以审美体验为媒介,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命力,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姚林群,吴昱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母语教育使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06):73-82.
  张敬雅,邵征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诗学素养培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4(11):45-53.
  韩经太.中国美学与汉语智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6):106-116+156-157.
  郑昀,徐林祥.语文美育学的学科性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6):93-9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