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小星星”语桥志愿服务队,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语言服务实践,为学生成长开辟新路径,打造“语言服务+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为新时代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实干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语桥不仅是一支语言服务志愿队,更是一支劳动实践先锋队。
一、实施背景:政策导向与项目介绍
(一)政策驱动,劳动教育重要性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语桥”服务队,通过专业化劳动实践,推动学生将外语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为福建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输送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
在政策指导下,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服务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外事接待等实际任务,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劳动中培养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
此外,学院还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我先行
在校党委统筹指导下,学院构建“党委领导、师生协同、品牌驱动”的全员育人机制,实现党建与语言服务深度融合。学生在跨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锤炼责任意识,展现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实干笃行”的精神风貌。
学院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将党员先锋岗与语言服务项目相结合。例如,在“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中,三位党员学生分别担任艺术类第一、第二嘉宾组,综合类第二嘉宾组负责人,同时对接超80位中美嘉宾,带头承担重要沟通翻译任务,发挥了模范作用。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还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学院定期组织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参与过语言服务的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将志愿服务中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政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思政功能。这种“党建引领、实践育人”的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专业结合,语言服务展风采
依托学院多语种教学资源与国际化平台,“语桥”团队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及“海丝”核心区建设需求,以语言服务为载体,助力区域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学院已有1000人次参与语言服务,高质量完成由省外事办、省外经中心等主办的30余场国际活动的语言服务,累计时长4万+小时,服务了2000余位外宾,收获了中国友协、省市外事办等多方一致好评。在具体实践中,学院注重将语言服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例如,在2023“中国—东盟青年周”活动中,学生不仅承担外宾接待及沟通翻译工作,还参与活动策划和文化交流,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场景。这种“专业+实践”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语桥人才库”,对参与语言服务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确保服务质量。这种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为语言服务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内容:工作阐述与创新思考
“语桥”团队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会议、文博翻译、外事接待、国际传播等高端语言服务项目。通过“训前强化—实战锤炼—复盘提升”全流程管理,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
训前:学院系统开展外事礼仪、保密规范与跨文化交际培训,夯实服务基础;例如,针对“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学院通过模拟实战演练,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突能力,确保他们在实际服务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实战:高效应对高强度任务,出色完成包括2024年“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随行口译、2023年中国-东盟青年周等30余场国际活动;例如,在2024年“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中,学生承担了随行口译任务,全程陪同外宾参与各项活动。这种高压力、高要求的实践环境,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锤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复盘:建立常态化总结机制,与主办单位及时互动,持续优化服务能力与团队协作效能。例如,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活动后,团队发现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升,于是针对性增加了相关培训内容。这种“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模式,确保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熊泽辰、林子成于“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中精准传递国际交流核心要义;陈贝琳、罗帅以全英文演讲展现中国青年创新思维,获东盟代表团高度赞誉;刘佳佳、林君锐在省外办涉外实践中以卓越专业素养赢得主管部门高度评价。这充分彰显了福外青年立足专业、胸怀世界的国际素养与家国情怀。
三、项目成效: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语桥”立足外语专业语言服务特性,创新融合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一方面,引导外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供特色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构建起全方位劳动育人新模式;另一方面,借助语言实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劳动实践-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闭环,为劳动教育成果的广泛推广筑牢根基。
“语桥”项目创新构建“思政引领、专业赋能、劳育铸魂”三维育人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育人模式升级:以语言服务为载体,推动“劳动实践—专业教学—思政教育”闭环联动,打造全方位育人新范式;
学生素养提升:通过跨文化实践深化家国情怀,锤炼语言应用、应急处突与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如校友李祥立就职于麦肯锡,张思源担任中铁翻译,获用人单位认可;
社会效益显著:服务事迹获中国友协、省市外事部门表彰,并被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该项工作获批省级思政精品实践育人项目,成为区域国际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
“语桥”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语言为桥、以实践为径,引领学子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明互鉴之声。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语言服务+劳动教育”融合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实施背景:政策导向与项目介绍
(一)政策驱动,劳动教育重要性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外国语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语桥”服务队,通过专业化劳动实践,推动学生将外语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为福建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输送高素质外语应用型人才。
在政策指导下,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语言服务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外事接待等实际任务,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劳动中培养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
此外,学院还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要求,将劳动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我先行
在校党委统筹指导下,学院构建“党委领导、师生协同、品牌驱动”的全员育人机制,实现党建与语言服务深度融合。学生在跨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锤炼责任意识,展现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实干笃行”的精神风貌。
学院通过“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将党员先锋岗与语言服务项目相结合。例如,在“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中,三位党员学生分别担任艺术类第一、第二嘉宾组,综合类第二嘉宾组负责人,同时对接超80位中美嘉宾,带头承担重要沟通翻译任务,发挥了模范作用。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觉悟,还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学院定期组织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参与过语言服务的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将志愿服务中的典型案例融入思政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思政功能。这种“党建引领、实践育人”的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专业结合,语言服务展风采
依托学院多语种教学资源与国际化平台,“语桥”团队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及“海丝”核心区建设需求,以语言服务为载体,助力区域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学院已有1000人次参与语言服务,高质量完成由省外事办、省外经中心等主办的30余场国际活动的语言服务,累计时长4万+小时,服务了2000余位外宾,收获了中国友协、省市外事办等多方一致好评。在具体实践中,学院注重将语言服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例如,在2023“中国—东盟青年周”活动中,学生不仅承担外宾接待及沟通翻译工作,还参与活动策划和文化交流,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场景。这种“专业+实践”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学院还建立了“语桥人才库”,对参与语言服务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确保服务质量。这种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为语言服务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内容:工作阐述与创新思考
“语桥”团队充分发挥外语学科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会议、文博翻译、外事接待、国际传播等高端语言服务项目。通过“训前强化—实战锤炼—复盘提升”全流程管理,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
训前:学院系统开展外事礼仪、保密规范与跨文化交际培训,夯实服务基础;例如,针对“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学院通过模拟实战演练,提升学生的应急处突能力,确保他们在实际服务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实战:高效应对高强度任务,出色完成包括2024年“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随行口译、2023年中国-东盟青年周等30余场国际活动;例如,在2024年“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中,学生承担了随行口译任务,全程陪同外宾参与各项活动。这种高压力、高要求的实践环境,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锤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复盘:建立常态化总结机制,与主办单位及时互动,持续优化服务能力与团队协作效能。例如,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活动后,团队发现学生在非正式场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升,于是针对性增加了相关培训内容。这种“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模式,确保了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熊泽辰、林子成于“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中精准传递国际交流核心要义;陈贝琳、罗帅以全英文演讲展现中国青年创新思维,获东盟代表团高度赞誉;刘佳佳、林君锐在省外办涉外实践中以卓越专业素养赢得主管部门高度评价。这充分彰显了福外青年立足专业、胸怀世界的国际素养与家国情怀。
三、项目成效: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语桥”立足外语专业语言服务特性,创新融合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劳动教育。一方面,引导外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供特色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构建起全方位劳动育人新模式;另一方面,借助语言实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劳动实践-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闭环,为劳动教育成果的广泛推广筑牢根基。
“语桥”项目创新构建“思政引领、专业赋能、劳育铸魂”三维育人体系,实现三大突破:
育人模式升级:以语言服务为载体,推动“劳动实践—专业教学—思政教育”闭环联动,打造全方位育人新范式;
学生素养提升:通过跨文化实践深化家国情怀,锤炼语言应用、应急处突与团队协作能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如校友李祥立就职于麦肯锡,张思源担任中铁翻译,获用人单位认可;
社会效益显著:服务事迹获中国友协、省市外事部门表彰,并被主流媒体专题报道,该项工作获批省级思政精品实践育人项目,成为区域国际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
“语桥”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语言为桥、以实践为径,引领学子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明互鉴之声。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语言服务+劳动教育”融合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