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接续红色血脉—数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潘俊哲肖佳辉赵乐雷轶童吴毅

2025-04-0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本文以江西狗牯脑茶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数字赋能助力家乡振兴的路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深入剖析了狗牯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传统生产模式、品牌影响力不足、销售渠道单一和人才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数字化生产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和培养数字化人才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狗牯脑茶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家乡振兴提供新的动力。本文为类似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课题。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其中狗牯脑茶作为当地特色产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品质。本研究以狗牯脑茶为切入点,探讨数字赋能助力家乡振兴的可行路径,旨在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狗牯脑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不仅关注产业发展本身,还注重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家乡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一、背景及意义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传承红色文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与“数商兴农”的融合发展方向。目前红色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与农产品特性的深度融合,文化附加值低。此外农产品产销矛盾,技术协同不足。
  我们的项目初期以江西省赣州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试点,并和江西省赣州市的农户达成合作意向。江西省赣州市作为革命老区,形成了将浓厚的红色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浓厚氛围。《赣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和“数商兴农”工程的推进,为红色基因与农业产业链结合提供顶层支撑。构建“红色基因—数智驱动—市场适配”的创新路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深度融合,实现红色血脉赓续与乡村振兴的“双向激活”。
  二、调研中发现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
  目前我国农产品普遍面临附加值提升困境,究其原因在于产业链条在品牌营销与市场流通环节存在系统性断裂。以江西特色农产品茶叶和脐橙为例,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价值传导机制严重失衡。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种植结构失衡,造成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脐橙集中上市引发的价格踩踏现象屡见不鲜。产地优秀带来的附加值提升,需要溯源技术的支持,但是此技术的应用推广遭遇操作复杂性与设备适配性的双重障碍,致使质量追溯体系形同虚设。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元素简单堆砌导致的视觉形象同质化,削弱了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传统农户过度依赖传统批发渠道形成的多级分销体系,致使终端利润被中间环节层层截留,最终形成“优质难优价”的价值困局。这种生产端与市场端的双向脱节,不仅造成农产品溢价能力薄弱,更使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兴旺维度面临实质性挑战。     (二)农户认知与目标客户认知存在巨大代沟
  在消费升级与代际更迭的双重驱动下,年轻消费群体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基础功能价值向“感官体验+健康价值”的复合维度跨越。然而,传统农户对Z世代消费逻辑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呈现深度脱节。新生代消费者追捧的“国潮美学”“ins风视觉设计”等审美取向未被有效转化,大量农产品包装仍停留在简陋的瓦楞纸箱配毛笔字标签的原始形态,与年轻群体偏好的极简主义、互动式开箱体验形成强烈冲突。以江西茶叶为例,市场调研显示85后消费者中64%愿为高颜值礼盒支付30%以上溢价,但省内70%茶企仍采用透明塑料袋简易包装。同时,健康诉求的精细化趋势未被及时捕捉,Z世代关注的零添加,低GI功能成分量化标识等要素在农产品开发中严重缺位,当上海白领在盒马抢购148元/盒的玻尿酸橙子时,赣南脐橙仍以甜度15°等模糊概念营销,缺乏花青素、维生素C等成分的检测认证。
  (三)农户缺乏相关技术人才改进销售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面临的核心桎梏,在于技术人才供给与农业现代化需求间的结构性断裂。以江西茶叶、脐橙等特色产业为例,技术引留困境集中表现为三重矛盾。首先,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新媒体运营、视觉设计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城乡人才流动失衡之间的矛盾,县域农业企业影视包装设计岗位空缺率长期高于75%,导致产品视觉体系长期停滞于“红色标语+简易包装”的粗放形态。其次,影视艺术领域技术成果的高度专业化与农业生产场景适配性不足之间的矛盾,区块链溯源系统、AR交互技术等数字化工具因缺乏“农业语言”转化能力,陷入“农户不会用、人才不愿教”的双向排斥困境。这种人才生态的恶性循环,不仅造成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文化叙事失效等显性问题,更深层制约着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的价值重构进程。
  三、团队的解决策略
  (一)销售端拓展 
  基于江西红色文化资源禀赋,运用符号学原理进行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S)创新设计,重点打造具有革命文化特质的品牌标识体系。与河北传媒学院创新创业产学基地结合,组织设计专业师生开展包装创新工作坊,通过参数化设计与用户体验研究,提升产品包装的视觉传达效能与美学价值。其次,组建数字内容创作团队,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茶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系列微纪录片。通过多模态叙事策略,深度挖掘狗牯脑茶的历史文脉与工艺传承,构建江西农产品“人—事—魂”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矩阵。我们还将依托河北传媒学院直播实训室构建OMO(Online-Merge-Offline)营销体系;运用主播系统,建立“展销+品鉴+文化体验”三维参展模式。针对高端市场开发“艺术茶品”系列,可以通过“奢侈品营销”策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河北传媒在校学生也将利用自己专业创作一组茶主题艺术作品、开发一条产业路线,构建完整的品牌文化资产体系。
  (二)人才培养及措施
  目前在导师的带领下,已系统化培养团队成员的新媒体营销实务能力,并提升了团队成员多平台直播运营及文化叙事能力,通过设备共享与项目共研实现技术反哺。课题组加入河北传媒学院摄影专业文化振兴专项计划,成员依托摄影专业组织的《还乡计划:回到童年》工作坊构建“文化记忆挖掘—非遗技艺活化—产业价值转化”的模式,形成“艺术+学生项目实践”的协同创新路径。其次,在项目老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参与摄影专业组织的以吕家村“光影诗画”艺术展为定点靶向示范性实践载体,通过整合摄影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民居以及当地农产品文化进行非遗元素解码与可视化重构,开发出兼具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的系列文创衍生品。在实施路径上初期实践,依托产业增值模型,将特色农产品包装系统升级为“可食用艺术装置”,实现文化叙事与产品品质的双重认证。该路径经实践已形成较为显著的辐射效应,为艺术乡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文化再生”范式。
  (三)产业延伸及发展
  开发高附加值衍生产品,通过研究开发狗牯脑茶油、茶饮料、茶糕点等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线,提高附加值。从当地政府文旅局入手,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整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出“文旅结合”项目,同时利用团队成员艺术专业优势,对其进行更好的宣传,赋予产品附加值,当地文旅局提议建设农博园、农产品博物馆等运用公共艺术打造“行走的田野美术馆”。
  四、结语
  本研究以江西狗牯脑茶为例,探讨了数字赋能助力家乡振兴的可行路径。研究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构建数字化生产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和培养数字化人才等策略,可以实现狗牯脑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将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革命精神,还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本研究为革命老区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数字赋能的实施仍需考虑地区差异和产业特点。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化应用,以及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本文系河北省2024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编号S20241278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