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躺平”现象呈现出复杂的社会镜像。本文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系统解构大学生“躺平”现象的三种类型特征及其生成机理,强调通过文化浸润、心理调适、实践赋能、评价革新构建起立体化、动态化的综合治理体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
关键词:教育强国;大学生;躺平;治理
一、教育强国战略与“躺平”现象的冲突
大学生“躺平”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面前,一部分学生主动选择降低个人成就动机,减少奋斗投入,表现为“缓就业”“慢奋斗”“低竞争”等行为模式。教育强国战略强调通过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内在要求与青年群体中蔓延的“躺平”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呈现出的目标缺失、竞争回避、需求简化等群体行为不仅导致人力资本浪费,更与教育强国强调的“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形成鲜明冲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命题。
二、“躺平”现象的多维解构
(一)大学生“躺平”类型
1.主动躺平类型
大学生基于价值理性选择,通过降低物质欲望实现心理脱嵌,表现为对学业、工作、家庭、婚恋的“去内卷化”操作,其核心逻辑是对竞争的自觉疏离,也是自我孤立的外在表现。
2.被动躺平类型
大学生在结构性压力下的生存策略,多源于阶层流动通道收缩与机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遭遇求职困境、升职无望、学历贬值、婚恋不畅、经济压力大等超过能力之外的难题,导致大学生被动性躺平。
3.策略躺平类型
其本质是大学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形成的动态博弈策略。这类群体常通过间歇性努力+周期性休整的节奏调节,在学业考评、入党入团、评先评优等关键节点实施精准投入,而在非核心领域则主动收缩精力以换取缓冲空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工具理性驱使下,正以“选择式努力”重构自身发展路径的实践逻辑。
(二)大学生“躺平”生成机理
1.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躺平”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教育领域过度竞争引发的“内卷化”趋势,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扩招政策引发的学历供给过剩与产业升级需求错配,导致毕业生面临“学历高但就业难”的困境。
2.非主流的文化影响
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风气的流行催生出“反成功学”“反内卷”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就业竞争加剧与社会资源分配失衡的双重挤压下,当代大学生通过“佛系”“摆烂”“摸鱼”“划水”等解构性话语体系,在社交媒体平台以表情包、段子、恶搞视频为载体,建构出具有代际特征的青年亚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出对主流精神文化的戏谑性抵抗。
3.异化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在长期教育竞争压力下形成的心理代偿机制,呈现出认知偏差、情绪耗竭、动机消退的三重异化。认知层面表现为大学生抗压能力不足,尤其是当面对失败时容易产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心理变化,导致自我效能感逐渐瓦解;情绪层面则体现为持续性焦虑激发的心理防御机制,部分学生通过情感麻木化处理应激情境,发展出“低欲望—低期待—低投入”的情绪闭环,表现为对知识探索、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萎缩。
三、教育强国视角下的治理逻辑
(一)价值导向:从工具理性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强国的治理逻辑需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需从传统的“学历生产车间”转变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全人培养生态”。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深度融合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抵御“躺平”思潮的精神抗体。
(二)主体协同:构建国家+社会+个体的共同体
依据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于1997年提出的元治理理论,国家层面需完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配套措施,将高校毕业生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社会层面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个体层面要因材施策、因人施策,精确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只有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理网络才能有效破解“躺平”存在的内外不利环境。
(三)评价转型:从量化竞争到质性成长
破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评价惯性,需构建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社会贡献为核心的多维评价标准。只有当学习成果认定回归教育本质,多元化成才路径获得制度性保障,大学生因评价机制异化产生的价值虚无感将得以纾解,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躺平”行为的心理诱因与社会结构性矛盾。
四、综合治理路径设计
(一)文化浸润:重塑价值生态
1.构建主流价值传播体系
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深度嵌入专业课程模块,构建“理论讲授+实践浸润+价值引领”三维育人体系;同步建立包含组织活力、项目创新性、育人成效等维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指数评估体系,重点扶持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等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类社团,通过实施动态管理,配套“挑战杯”专项孵化资金和社区服务项目对接机制,全面重构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色、校本特质的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生态氛围。
2.创新网络文化治理范式
高校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针对“躺平”亚文化传播特征进行深度语义解析,研发包含关键词智能匹配、情感倾向分析、话题动态聚类等功能的价值引导算法包,在B站、小红书等青年集聚平台推出短视频互动、直播连麦等融媒体载体,实现分众化传播、精准化触达、沉浸式体验。线下可组建由思政教师、心理专家、网络大V构成的“网络文化观察团”,建立定期研讨、舆情研判、内容共创工作机制来实施文化对冲策略,形成文化浸润矩阵。
(二)心理调适:重建主体动能
1.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高校可以构建三级心理危机动态监测网络,通过辅导员日常观察、心理委员定期汇报、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形成立体化监测体系,同时开发具备信效度的“躺平倾向评估量表”,配套建立AI辅助决策模型,实现心理危机的精准识别与分级预警,建立可视化心理成长档案实现动态跟踪;还可以将心理韧性训练模块化嵌入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分年级设计抗压能力培养体系。
2.发展积极心理干预模式
高校可以建立校园心理能量站,在图书馆、宿舍区和体育场馆周边配置正念冥想舱、VR挫折模拟器及AI心理画像系统。正念冥想舱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实时监测心率变异性,结合自然场景声光引导大学生进行呼吸节奏调整;VR挫折模拟器预设求职面试、公众演讲等12种高压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渐进式提升抗压阈值;AI心理画像系统则整合课堂表现、社交数据等28个维度,通过机器学习生成三维心理图谱,这些辅助措施能够有效重建自我效能感认知体系。
(三)实践赋能:激活成长内驱
1.深化社会实践改革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实操,可以实施“国情认知计划”,通过构建理论培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三维课程体系,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转化为社会实践必修模块。比如依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开展助农直播、非遗活化等沉浸式实践,还可以组织学生赴城市社区参与网格化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基层治理调研,支持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或学术论文,配备专业导师团队提供商业模式论证、论文发表指导等全流程支持。
2.构建创新创业支持网络
高校可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通过构建课程培育+实践孵化+政策护航的全链条支持体系,降低大学生的机会成本焦虑。具体而言可搭建涵盖创意发掘、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技巧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校内外协同的孵化平台,并配套弹性学制、学分转换等政策支持。比如允许将入驻创业园区的项目折算为专业实践学分,为优质创业团队提供学业保留期;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在创业园区内设立法律咨询站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学生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评价革新:破除发展桎梏
1.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高校要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维立体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学生成长动态档案,系统记录课堂表现、项目实践、学术研讨等日常学习轨迹;增值性评价运用教育数据模型,对学生的知识增量、能力提升幅度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发展性评价则组建由专业导师、行业专家构成的评估团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从而形成涵盖知识应用、创新素养、社会责任的多维评价矩阵。
2.构建弹性认证机制
高校需开发具有兼容性、互通性的学习成果认证平台,针对学生参与的跨校选修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创新创业项目等非传统学习经历,建立“学时累加—能力评估—学分兑换”的三级认证体系。同时探索“学习成果护照”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大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分布式存储与跨机构认证,实现从单一学历证书向“学历+能力”双认证体系的转变。这种弹性认证机制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性,更能通过制度性创新消解“唯学历论”引发的内卷焦虑,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五、结束语
治理大学生“躺平”现象需遵循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只有实现教育生态优化、社会支持强化、个体发展活化的三重突破,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摆脱“躺平”困境,将个人奋斗自觉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洪流,最终达成个体价值实现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高校大学生‘躺平’”现象透视及其引导研究(JSZF2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教育强国;大学生;躺平;治理
一、教育强国战略与“躺平”现象的冲突
大学生“躺平”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面前,一部分学生主动选择降低个人成就动机,减少奋斗投入,表现为“缓就业”“慢奋斗”“低竞争”等行为模式。教育强国战略强调通过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内在要求与青年群体中蔓延的“躺平”心态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呈现出的目标缺失、竞争回避、需求简化等群体行为不仅导致人力资本浪费,更与教育强国强调的“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形成鲜明冲突。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命题。
二、“躺平”现象的多维解构
(一)大学生“躺平”类型
1.主动躺平类型
大学生基于价值理性选择,通过降低物质欲望实现心理脱嵌,表现为对学业、工作、家庭、婚恋的“去内卷化”操作,其核心逻辑是对竞争的自觉疏离,也是自我孤立的外在表现。
2.被动躺平类型
大学生在结构性压力下的生存策略,多源于阶层流动通道收缩与机会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遭遇求职困境、升职无望、学历贬值、婚恋不畅、经济压力大等超过能力之外的难题,导致大学生被动性躺平。
3.策略躺平类型
其本质是大学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形成的动态博弈策略。这类群体常通过间歇性努力+周期性休整的节奏调节,在学业考评、入党入团、评先评优等关键节点实施精准投入,而在非核心领域则主动收缩精力以换取缓冲空间,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工具理性驱使下,正以“选择式努力”重构自身发展路径的实践逻辑。
(二)大学生“躺平”生成机理
1.教育的结构性矛盾
“躺平”现象的形成是多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教育领域过度竞争引发的“内卷化”趋势,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扩招政策引发的学历供给过剩与产业升级需求错配,导致毕业生面临“学历高但就业难”的困境。
2.非主流的文化影响
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风气的流行催生出“反成功学”“反内卷”的非主流价值取向,在就业竞争加剧与社会资源分配失衡的双重挤压下,当代大学生通过“佛系”“摆烂”“摸鱼”“划水”等解构性话语体系,在社交媒体平台以表情包、段子、恶搞视频为载体,建构出具有代际特征的青年亚文化,这种文化表现出对主流精神文化的戏谑性抵抗。
3.异化的心理机制
大学生在长期教育竞争压力下形成的心理代偿机制,呈现出认知偏差、情绪耗竭、动机消退的三重异化。认知层面表现为大学生抗压能力不足,尤其是当面对失败时容易产生“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心理变化,导致自我效能感逐渐瓦解;情绪层面则体现为持续性焦虑激发的心理防御机制,部分学生通过情感麻木化处理应激情境,发展出“低欲望—低期待—低投入”的情绪闭环,表现为对知识探索、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萎缩。
三、教育强国视角下的治理逻辑
(一)价值导向:从工具理性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强国的治理逻辑需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指导思想,高等教育需从传统的“学历生产车间”转变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全人培养生态”。这要求高等教育机构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深度融合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抵御“躺平”思潮的精神抗体。
(二)主体协同:构建国家+社会+个体的共同体
依据英国学者鲍勃·杰索普于1997年提出的元治理理论,国家层面需完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相关配套措施,将高校毕业生发展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社会层面建立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通毕业生就业“最后一公里”;个体层面要因材施策、因人施策,精确把握学生发展需求,只有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治理网络才能有效破解“躺平”存在的内外不利环境。
(三)评价转型:从量化竞争到质性成长
破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评价惯性,需构建动态发展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社会贡献为核心的多维评价标准。只有当学习成果认定回归教育本质,多元化成才路径获得制度性保障,大学生因评价机制异化产生的价值虚无感将得以纾解,才能从根本上消解“躺平”行为的心理诱因与社会结构性矛盾。
四、综合治理路径设计
(一)文化浸润:重塑价值生态
1.构建主流价值传播体系
高校可以将思政教育深度嵌入专业课程模块,构建“理论讲授+实践浸润+价值引领”三维育人体系;同步建立包含组织活力、项目创新性、育人成效等维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指数评估体系,重点扶持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等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类社团,通过实施动态管理,配套“挑战杯”专项孵化资金和社区服务项目对接机制,全面重构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色、校本特质的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生态氛围。
2.创新网络文化治理范式
高校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系统,针对“躺平”亚文化传播特征进行深度语义解析,研发包含关键词智能匹配、情感倾向分析、话题动态聚类等功能的价值引导算法包,在B站、小红书等青年集聚平台推出短视频互动、直播连麦等融媒体载体,实现分众化传播、精准化触达、沉浸式体验。线下可组建由思政教师、心理专家、网络大V构成的“网络文化观察团”,建立定期研讨、舆情研判、内容共创工作机制来实施文化对冲策略,形成文化浸润矩阵。
(二)心理调适:重建主体动能
1.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高校可以构建三级心理危机动态监测网络,通过辅导员日常观察、心理委员定期汇报、智能系统大数据分析形成立体化监测体系,同时开发具备信效度的“躺平倾向评估量表”,配套建立AI辅助决策模型,实现心理危机的精准识别与分级预警,建立可视化心理成长档案实现动态跟踪;还可以将心理韧性训练模块化嵌入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分年级设计抗压能力培养体系。
2.发展积极心理干预模式
高校可以建立校园心理能量站,在图书馆、宿舍区和体育场馆周边配置正念冥想舱、VR挫折模拟器及AI心理画像系统。正念冥想舱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实时监测心率变异性,结合自然场景声光引导大学生进行呼吸节奏调整;VR挫折模拟器预设求职面试、公众演讲等12种高压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暴露疗法渐进式提升抗压阈值;AI心理画像系统则整合课堂表现、社交数据等28个维度,通过机器学习生成三维心理图谱,这些辅助措施能够有效重建自我效能感认知体系。
(三)实践赋能:激活成长内驱
1.深化社会实践改革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实操,可以实施“国情认知计划”,通过构建理论培训+田野调查+案例分析三维课程体系,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转化为社会实践必修模块。比如依托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开展助农直播、非遗活化等沉浸式实践,还可以组织学生赴城市社区参与网格化管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基层治理调研,支持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或学术论文,配备专业导师团队提供商业模式论证、论文发表指导等全流程支持。
2.构建创新创业支持网络
高校可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通过构建课程培育+实践孵化+政策护航的全链条支持体系,降低大学生的机会成本焦虑。具体而言可搭建涵盖创意发掘、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技巧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校内外协同的孵化平台,并配套弹性学制、学分转换等政策支持。比如允许将入驻创业园区的项目折算为专业实践学分,为优质创业团队提供学业保留期;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在创业园区内设立法律咨询站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学生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
(四)评价革新:破除发展桎梏
1.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
高校要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维立体化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建立学生成长动态档案,系统记录课堂表现、项目实践、学术研讨等日常学习轨迹;增值性评价运用教育数据模型,对学生的知识增量、能力提升幅度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发展性评价则组建由专业导师、行业专家构成的评估团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从而形成涵盖知识应用、创新素养、社会责任的多维评价矩阵。
2.构建弹性认证机制
高校需开发具有兼容性、互通性的学习成果认证平台,针对学生参与的跨校选修课程、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创新创业项目等非传统学习经历,建立“学时累加—能力评估—学分兑换”的三级认证体系。同时探索“学习成果护照”制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大学生在校内外获得的知识技能进行分布式存储与跨机构认证,实现从单一学历证书向“学历+能力”双认证体系的转变。这种弹性认证机制不仅能够拓宽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多样性,更能通过制度性创新消解“唯学历论”引发的内卷焦虑,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五、结束语
治理大学生“躺平”现象需遵循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只有实现教育生态优化、社会支持强化、个体发展活化的三重突破,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摆脱“躺平”困境,将个人奋斗自觉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洪流,最终达成个体价值实现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的育人新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高校大学生‘躺平’”现象透视及其引导研究(JSZF2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