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功能拓展与创新

吴楚升叶家宜

2025-03-3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支持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实践基地应该将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作为重要目标。基于此背景研究实践基地功能拓展与创新,旨在为实际建设与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乡村作为国家发展之根,必须稳固和坚韧。但是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城市建设处于中心位置,乡村建设无形之中被忽略。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可有效改变这一局面,任何战略的实施均需要人才支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力量,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功能拓展中,引导大学生深入认识乡村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爱上乡村、以更饱满热情为乡村建设作贡献打下基础。首先要在实践基地中融入与乡村建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并通过开设“定向班”、布置“试验田”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乡村,亲身去体验乡村事务,逐步强化学生知农爱农情怀。之后应与提升学生强农兴农能力对接,比如从“试验田”入手可构建“认知田—试验田—双创田—责任田”四大实践场域,让学生全程参与到作物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中,实现自主生产、经营规划等能力的提升。其次要落实思想教育。实践基地应安排教师负责思想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引导,为他们思想成长提供助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更主动、更自觉地担负起乡村建设重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抓手,实践基地应围绕产业振兴进行布局。农业作为乡村主导产业,设立农业方面的实践课程必不可少。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应成为该类课程的重要着手点,这要求实践基地能够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成果,并在基地内部设立科研场所,一方面可为基地打造本土化农业与科技融合课程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提升建设现代农业的能力和素质。除了农业外,乡村也要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加工业等,这要求基地开设相关实践课程,但是要紧紧围绕乡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比如旅游开发课程中要融入“如何开发和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如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等内容,旨在培养出更优秀乡村旅游开发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如果凋零,便会失去灵魂,难以持久发展。实践基地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开展培养工作时,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应是最基本任务,当思想认知夯实后,逐步过渡到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方面,比如可设立“文化调研”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调研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挖掘乡村文化,为后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素材和入手点;设立“数字化记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记录能力,即使用数字化工具将乡村文化以视频、音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这能为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打下基础;设立“文化建设和开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化建设和开发能力,如依托短视频拍摄技能拍摄出呈现乡村文化的视频,为扩大乡村文化影响力作出贡献,也能依托3D打印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全新呈现,既宣传乡村文化,又能创造产值。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这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财富,但要开发有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基地要基于“生态环保”理念设计实践课程,将绿色生产模式、清洁能源等融入其中,并且可围绕乡村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如对于草原地区的乡村,可探究“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课程,其中需要加苦咸水治理、盐碱地改良等技术,同时从生态环境治理维度进行构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比如可重点规划生态农场,将清洁能源技术充分应用,减少传统能源对环境的损害。乡村治理也是大学生为乡村建设作贡献的重要环节,现代很多大学生进入乡村当“村官”,正是这一渠道下的产物。实践基地可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并且要与真实乡村紧密对接,落实与乡村治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进入乡村参与“进言献策”,利用专业知识为村民和村干部提供建议,也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去审视乡村建设过程,对其中的经验进行记录和总结。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功能拓展不能拘泥于一时,而是要始终保持长远审视态度,确保功能层面不滞后、脱节,而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创新推动。具体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可通过以下策略来为“创新”助力。一是项目化运作。该方式以“项目”为抓手,针对性更强,可助力实践活动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开展,进而收获更大实效。乡村建设涵盖产业振兴、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等领域,在项目化运作助力下,产业振兴可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产业链来布局,如农产品存在滞销问题时,可基于该问题迅速制定应对策略,如设计电商营销方案、搭建线上销售平台等;文化传承可将挖掘乡村非遗资源作为重点,文创产品设计、乡村文化直播等策略可有效提出,并构建可行的操作体系;生态治理可将现代环保技术引入项目,实现智能垃圾分类、污水精准处理等目标。二是校地深度融合。校地合作是乡村振兴有力引擎。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更强的创新合力。在产业孵化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农业科技园,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在文化传承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培养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在生态治理方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生态环保项目,如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三是数字化赋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更迭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实践基地建设要重视数字技术引入,并与实践课程紧密融合,也要积极创新。比如在乡村治理中,除了引入数字化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外,还可以引入3D数字沙盘去精确了解村庄布局、建筑、道路等详细情况,为实时采集数据和监测分析提供支撑;在产业发展中,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来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实现精准灌溉,提升作物产量和质量。四是打造多元评价体系。从“创新”驱动层面分析,该评价体系主要发挥两项作用,一项是评价实践基地建设质量,及时发现短板和不足;二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将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也融入其中。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该平台体系打造时,应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在实践基地评价方面可引入高校、政府、企业、教师、乡村干部、村民、学生等主体,而在学生评价方面可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前者主要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开发效率等;后者除了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看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贡献度,如提出的创新方案、解决的问题数量等。
  【作者吴楚升系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叶家宜系广东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沙浦乡村振兴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SHSJJD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