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物质基础,其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国有企业党建提升至战略高度,强调党建与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然而,面对数字化转型与能源革命的双重挑战,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组织生活虚化、党建业务“两张皮”、队伍能力滞后等实践梗阻,弱化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与治理效能。因此,本文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国有企业党建理论框架与企业实践案例,以期为国有企业实现党建与改革发展的动态适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国能神东煤炭;党组织建设;党组织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支柱力量,其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经济领域的“神经末梢”,更是引领企业改革、护航国家战略的实践主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党组织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功能定位转型,如何破解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表层化、空转化难题,成为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1]。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既面临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实践载体日益丰富的机遇,也遭遇着传统路径依赖下的深层矛盾。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的“三基建设”存在短板,组织生活僵化、政治功能弱化等现象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体制机制的设计偏差导致党建与经营难以形成协同闭环,党务干部队伍的能力不足也进一步制约了党建引领效能[2]。文章聚焦能源行业典型企业的实践样本,挖掘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国有企业党组织重构治理权威、激发制度活力提供可操作性框架。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定位与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核心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思维锚定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坐标,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论述聚焦于三个维度:国有企业党组织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压舱石”,明确“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深刻阐释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的逻辑必然性,要求通过制度设计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基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的双重属性,提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强调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整体性功能,要求党组织在深化改革、技术创新、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发挥把关定向作用;针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弱化问题,创造提出“三基建设”原则(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主张通过强化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党务干部培养体系、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等方式筑牢基层堡垒[3]。
(二)政策法规与制度支撑
党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建构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赋予刚性的制度保障与实践指南。《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了国有企业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中党组织的法定地位,规定党委(党组)须通过“前置研究讨论”程序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进行政治把关,从制度层面破解了“治理权责模糊”的历史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属性,通过“把党的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的要求,压实了党组织在意识形态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廉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在实践操作层面,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逐步形成了“战略协同型”党建制度体系[4]。
二、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一)实践成效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实践中构建了具有能源行业特色的党建引领体系。通过党委全面领导与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以党建责任制为核心的动力传导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企业治理中“重业务轻党建”的路径依赖。集团党委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深度嵌入董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确保党组织在战略规划、重大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政治把关作用常态化运作。在实践中,党建思想引领力显著增强,通过“第一议题”制度固化政治理论学习流程,依托“能源先锋”党性教育品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在企业改革创新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同时,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通过“支部到清单”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组织生活实施细则,破解了基层支部活动目标模糊、形式单一等难题。
(二)现存问题
1.基础短板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的基础性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仍存在制度空转与执行悬浮现象。部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停留于台账完善、阵地装修等表象层面,组织生活规范化程度与实际质量存在落差,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场景结合紧密度不足,理论学习内容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安全管理等现实需求的适配性有待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的均衡性呈现两极分化,生产一线党支部能够依托项目载体形成常态运行机制,但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因业务分散性、人员流动性等原因,出现组织生活“零敲碎打”和党员管理“松散化”倾向,削弱了党组织在企业末端的凝聚力。
2.功能弱化
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在具体场景中面临功能边际模糊的困境,企业重大决策程序中党组织的“前置研究”功能虽已制度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议题筛选机制不够精细、政治把关与专业判断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部分经济类决策事项中党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评估细则。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新兴业务领域,党组织的参与路径尚未形成清晰框架,对战略风险的前瞻性研判和方向把控能力与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存在错位。支部的战斗堡垒功能在部分基层单位呈现出“工具化”倾向,组织动员更多聚焦于应急任务或短期目标达成,而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企业文化塑造等需要长期深耕的领域缺乏系统布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逻辑的深层共鸣尚未完全建立。
3.融合困境
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模式尚处于机制探索阶段,实践中仍存在“物理叠加”多于“化学反应”的结构性矛盾。“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多集中于设立示范岗、突击队等传统形式,与智能化矿山建设、清洁能源转型等企业核心战略的融合深度不足,活动载体与企业价值链升级中的技术痛点、管理堵点之间的精准对接有待加强。业务部门与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闭环,部分党建项目的策划实施仍游离于企业年度重点任务之外,导致资源投入与实际效能产出不匹配。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评估指标多停留在参与率、活动频次等量化维度,缺乏对思想引领转化为生产力、组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等质性成效的动态监测工具[5]。
4.队伍能力
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专职党务人员存量结构中,传统政工干部占比偏高,兼具党建理论素养与企业管理经验、科技创新认知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在指导基层党支部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党建新课题时存在能力短板。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尚未完全落地,部分技术型干部因业务压力对党建工作的规律性、系统性把握不足,在统筹党建与业务关系时易陷入“顾此失彼”的操作困境。青年党员融入党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尚未充分激发,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Z世代”党员的价值认同方式存在代际差异,导致部分年轻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参与呈现“仪式化在场”与“情感性疏离”并存的状态。
三、优化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与思想筑基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需在深化政治引领中突破“思想悬浮”困境,构建与企业战略发展同进退的意识形态渗透机制。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煤炭强国”主题党课体系,围绕矿井智能化、生态治理等核心业务设计实践导向的理论学习场景,增强政治理论对技术攻关的指导价值。在企业战略决策层强化“政治逻辑先行”原则,建立党组织对国家能源安全、双碳战略等重大议题的常态化研判机制,确保政治属性在科技创新规划、产能布局调整中的贯穿作用。深化“红色基因”与企业文化融合,以“能源精神”为主线打造先进典型培树品牌,通过劳模工匠宣讲、岗位建功擂台赛等活动载体,将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职工行为范式。
(二)夯实组织根基与队伍能力
基层组织力提升需针对生产单元差异性构建分类赋能的动态管理模式。在生产一线实施“支部建在连上”升级版,以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为单元设立党建微阵地,推行“党员积分制”与安全生产责任绑定的考核机制。对科研、管理等部门建立跨专业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课题揭榜挂帅”激发组织活力,破解“组织覆盖空洞化”难题。在队伍建设端重点培育“红专并进”型党务干部,建立“业务专家-党务骨干”双向挂职通道,开发能源行业党建实务案例库,提升党务干部对生产数据化、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认知能力。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赋予其在技术攻关团队中的政治协调权,通过“书记领办项目”促进党建与业务能力同步提升。优化青年党员成长生态,设计“职业导师+政治辅导员”双轨培养体系,在数字孪生矿井建设等前沿领域设立青年党员创新工坊,激活新生代党员的技术攻坚潜能与政治引领意识。
(三)破解党建与业务融合难题
党建与经营的深度融合需从表层依附转向价值共生,通过构建“战略—流程—文化”三层穿透机制实现有机耦合。在企业战略规划阶段建立党组织嵌入式协同设计平台,将党建工作目标转化为安全生产、成本管控等业务管理语言,形成改革任务书中的“党建维度”。在操作层面开发“价值创造型”融合载体,如在煤矿灾害防治中组建党员技术突击队,以“支部包保责任区”形式承接智能预警系统优化任务,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技术迭代加速度。健全融合效能评估体系,打造“思想转化率”“组织赋能值”等特色指标,通过数字化党建平台实时监测党建投入对生产效率、员工满意度的传导效应。探索“业务逆供给”党建创新模式,将生产部门在供应链管理、设备运维中的痛点需求反哺为党建工作课题,形成“业务出题、党建解题”的闭合回路。针对能源转型跨区域合作特点,组建党建联盟协调多方利益,在煤电联营、新能源开发等重大项目中凸显党组织统筹资源的平台功能。
(四)健全制度保障与督导闭环
长效机制构建需强化制度供给的靶向性与刚性约束,形成党建责任“PDCA螺旋上升”治理结构。修订党委前置研究清单,建立“战略合规性审查+政治风险评估”双过滤机制,细化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领域党组织研究讨论的具体介入点和表决规则。创新党建责任制考核维度,在传统“三会一课”达标率基础上,增加“党员先锋指数对设备故障率的消减贡献度”等融合性指标,推动考核重心向价值创造端转移。构建智慧督导系统,通过对党委会议决议、支部项目进展等数据的多源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党建任务从部署到反馈的数字化追踪预警。建立纪检监察、审计风控与党建督查的联动响应机制,在投资决策、招标采购等关键环节设置“党建合规审计点”,防范政治责任在业务链条中的衰减风险。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建工作现存的基础短板、功能弱化、融合困境与队伍能力四大问题链条,其本质是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在能源国企改革深化期与治理现代化要求间的结构性张力。因此,提出政治引领、组织重塑、融合再造、制度迭代的优化策略,通过激活政治势能转化、构建分类赋能机制、创新价值共生模式、强化闭环治理体系,为破解煤矿企业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痼疾提供了科学路径,开创了党建引领央地能源战略协同的新型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曹博文.构建“四聚四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24(11):48-49.
[2]魏永胜,王存飞,高会武,等.国有企业高质量党建考评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2024(04):48-50.
[3]王玉丽,赵晓蕊.企业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基于神东公司问卷调查的分析[J].企业管理,2023(03):118-122.
[4]刘志杰.以六个“重要抓手”提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2022(11):54-56.
[5]尚鹏.当前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统战工作的调查[J].陕西煤炭,2019,38(S1):81-84.
【作者兰彩英工作单位系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萱萱工作单位系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刘沁玮工作单位系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系2024年度鄂尔多斯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2024S659;选题编号:2024F13)】
关键词:国能神东煤炭;党组织建设;党组织作用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支柱力量,其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经济领域的“神经末梢”,更是引领企业改革、护航国家战略的实践主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纵深推进,党组织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功能定位转型,如何破解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表层化、空转化难题,成为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1]。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既面临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实践载体日益丰富的机遇,也遭遇着传统路径依赖下的深层矛盾。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的“三基建设”存在短板,组织生活僵化、政治功能弱化等现象降低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体制机制的设计偏差导致党建与经营难以形成协同闭环,党务干部队伍的能力不足也进一步制约了党建引领效能[2]。文章聚焦能源行业典型企业的实践样本,挖掘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为国有企业党组织重构治理权威、激发制度活力提供可操作性框架。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定位与理论依据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建的核心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思维锚定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政治坐标,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论述聚焦于三个维度:国有企业党组织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压舱石”,明确“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深刻阐释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的逻辑必然性,要求通过制度设计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基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的双重属性,提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的实践路径,强调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整体性功能,要求党组织在深化改革、技术创新、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发挥把关定向作用;针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弱化问题,创造提出“三基建设”原则(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主张通过强化支部标准化建设、优化党务干部培养体系、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等方式筑牢基层堡垒[3]。
(二)政策法规与制度支撑
党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建构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赋予刚性的制度保障与实践指南。《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了国有企业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中党组织的法定地位,规定党委(党组)须通过“前置研究讨论”程序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进行政治把关,从制度层面破解了“治理权责模糊”的历史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属性,通过“把党的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的要求,压实了党组织在意识形态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廉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在实践操作层面,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代表的国有企业,逐步形成了“战略协同型”党建制度体系[4]。
二、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一)实践成效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建设工作在实践中构建了具有能源行业特色的党建引领体系。通过党委全面领导与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以党建责任制为核心的动力传导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企业治理中“重业务轻党建”的路径依赖。集团党委将“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深度嵌入董事会、经理层议事规则,确保党组织在战略规划、重大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政治把关作用常态化运作。在实践中,党建思想引领力显著增强,通过“第一议题”制度固化政治理论学习流程,依托“能源先锋”党性教育品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在企业改革创新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同时,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通过“支部到清单”管理模式,制定针对性组织生活实施细则,破解了基层支部活动目标模糊、形式单一等难题。
(二)现存问题
1.基础短板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组织的基础性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仍存在制度空转与执行悬浮现象。部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停留于台账完善、阵地装修等表象层面,组织生活规范化程度与实际质量存在落差,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场景结合紧密度不足,理论学习内容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安全管理等现实需求的适配性有待提升。基层党组织覆盖的均衡性呈现两极分化,生产一线党支部能够依托项目载体形成常态运行机制,但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因业务分散性、人员流动性等原因,出现组织生活“零敲碎打”和党员管理“松散化”倾向,削弱了党组织在企业末端的凝聚力。
2.功能弱化
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在具体场景中面临功能边际模糊的困境,企业重大决策程序中党组织的“前置研究”功能虽已制度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议题筛选机制不够精细、政治把关与专业判断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部分经济类决策事项中党组织的价值引领作用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评估细则。在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新兴业务领域,党组织的参与路径尚未形成清晰框架,对战略风险的前瞻性研判和方向把控能力与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存在错位。支部的战斗堡垒功能在部分基层单位呈现出“工具化”倾向,组织动员更多聚焦于应急任务或短期目标达成,而在职工思想动态分析、企业文化塑造等需要长期深耕的领域缺乏系统布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逻辑的深层共鸣尚未完全建立。
3.融合困境
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模式尚处于机制探索阶段,实践中仍存在“物理叠加”多于“化学反应”的结构性矛盾。“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多集中于设立示范岗、突击队等传统形式,与智能化矿山建设、清洁能源转型等企业核心战略的融合深度不足,活动载体与企业价值链升级中的技术痛点、管理堵点之间的精准对接有待加强。业务部门与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闭环,部分党建项目的策划实施仍游离于企业年度重点任务之外,导致资源投入与实际效能产出不匹配。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评估指标多停留在参与率、活动频次等量化维度,缺乏对思想引领转化为生产力、组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等质性成效的动态监测工具[5]。
4.队伍能力
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专职党务人员存量结构中,传统政工干部占比偏高,兼具党建理论素养与企业管理经验、科技创新认知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在指导基层党支部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党建新课题时存在能力短板。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机制尚未完全落地,部分技术型干部因业务压力对党建工作的规律性、系统性把握不足,在统筹党建与业务关系时易陷入“顾此失彼”的操作困境。青年党员融入党建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尚未充分激发,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与“Z世代”党员的价值认同方式存在代际差异,导致部分年轻党员对组织生活的参与呈现“仪式化在场”与“情感性疏离”并存的状态。
三、优化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与思想筑基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需在深化政治引领中突破“思想悬浮”困境,构建与企业战略发展同进退的意识形态渗透机制。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煤炭强国”主题党课体系,围绕矿井智能化、生态治理等核心业务设计实践导向的理论学习场景,增强政治理论对技术攻关的指导价值。在企业战略决策层强化“政治逻辑先行”原则,建立党组织对国家能源安全、双碳战略等重大议题的常态化研判机制,确保政治属性在科技创新规划、产能布局调整中的贯穿作用。深化“红色基因”与企业文化融合,以“能源精神”为主线打造先进典型培树品牌,通过劳模工匠宣讲、岗位建功擂台赛等活动载体,将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职工行为范式。
(二)夯实组织根基与队伍能力
基层组织力提升需针对生产单元差异性构建分类赋能的动态管理模式。在生产一线实施“支部建在连上”升级版,以智能化采煤工作面为单元设立党建微阵地,推行“党员积分制”与安全生产责任绑定的考核机制。对科研、管理等部门建立跨专业联合党支部,通过“党建课题揭榜挂帅”激发组织活力,破解“组织覆盖空洞化”难题。在队伍建设端重点培育“红专并进”型党务干部,建立“业务专家-党务骨干”双向挂职通道,开发能源行业党建实务案例库,提升党务干部对生产数据化、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的认知能力。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赋予其在技术攻关团队中的政治协调权,通过“书记领办项目”促进党建与业务能力同步提升。优化青年党员成长生态,设计“职业导师+政治辅导员”双轨培养体系,在数字孪生矿井建设等前沿领域设立青年党员创新工坊,激活新生代党员的技术攻坚潜能与政治引领意识。
(三)破解党建与业务融合难题
党建与经营的深度融合需从表层依附转向价值共生,通过构建“战略—流程—文化”三层穿透机制实现有机耦合。在企业战略规划阶段建立党组织嵌入式协同设计平台,将党建工作目标转化为安全生产、成本管控等业务管理语言,形成改革任务书中的“党建维度”。在操作层面开发“价值创造型”融合载体,如在煤矿灾害防治中组建党员技术突击队,以“支部包保责任区”形式承接智能预警系统优化任务,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技术迭代加速度。健全融合效能评估体系,打造“思想转化率”“组织赋能值”等特色指标,通过数字化党建平台实时监测党建投入对生产效率、员工满意度的传导效应。探索“业务逆供给”党建创新模式,将生产部门在供应链管理、设备运维中的痛点需求反哺为党建工作课题,形成“业务出题、党建解题”的闭合回路。针对能源转型跨区域合作特点,组建党建联盟协调多方利益,在煤电联营、新能源开发等重大项目中凸显党组织统筹资源的平台功能。
(四)健全制度保障与督导闭环
长效机制构建需强化制度供给的靶向性与刚性约束,形成党建责任“PDCA螺旋上升”治理结构。修订党委前置研究清单,建立“战略合规性审查+政治风险评估”双过滤机制,细化科技创新、资本运作等领域党组织研究讨论的具体介入点和表决规则。创新党建责任制考核维度,在传统“三会一课”达标率基础上,增加“党员先锋指数对设备故障率的消减贡献度”等融合性指标,推动考核重心向价值创造端转移。构建智慧督导系统,通过对党委会议决议、支部项目进展等数据的多源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党建任务从部署到反馈的数字化追踪预警。建立纪检监察、审计风控与党建督查的联动响应机制,在投资决策、招标采购等关键环节设置“党建合规审计点”,防范政治责任在业务链条中的衰减风险。
四、结论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党建工作现存的基础短板、功能弱化、融合困境与队伍能力四大问题链条,其本质是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在能源国企改革深化期与治理现代化要求间的结构性张力。因此,提出政治引领、组织重塑、融合再造、制度迭代的优化策略,通过激活政治势能转化、构建分类赋能机制、创新价值共生模式、强化闭环治理体系,为破解煤矿企业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痼疾提供了科学路径,开创了党建引领央地能源战略协同的新型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曹博文.构建“四聚四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24(11):48-49.
[2]魏永胜,王存飞,高会武,等.国有企业高质量党建考评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2024(04):48-50.
[3]王玉丽,赵晓蕊.企业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基于神东公司问卷调查的分析[J].企业管理,2023(03):118-122.
[4]刘志杰.以六个“重要抓手”提升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2022(11):54-56.
[5]尚鹏.当前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统战工作的调查[J].陕西煤炭,2019,38(S1):81-84.
【作者兰彩英工作单位系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萱萱工作单位系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刘沁玮工作单位系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本文系2024年度鄂尔多斯社会科学课题(课题编号:2024S659;选题编号:2024F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