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层机制与治理策略

四川外国语大学江亲祥

2025-03-2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当今世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已然进入到数智化新时代。而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深刻重塑社会知识生产体系,变革信息收集、处理及分发模式,而且使意识形态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安全态势也发生了巨变。文化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具侵蚀性的错误思潮,在数智时代借助算法推荐、虚拟社群、数据驱动等技术手段,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群组、小众论坛等多元渠道,以碎片化、隐蔽化、娱乐化等传播方式渗透进入大学生群体,对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为此,面对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必须深入剖析其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层机制,并据此探寻有效的治理策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筑牢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固防线。
  一、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层机制
  在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通常借助算法推荐、虚拟社群、数据驱动等数智技术精准推送虚无内容,并从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维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一)在认知层面,通过解构与误导知识体系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大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本领的关键时期,其知识体系尚未建构完成,很容易受到文化虚无主义信息的误导,导致对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误解和曲解,进而动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事实上,文化虚无主义传播者正是利用这一点,一方面,通过篡改历史事件、编造虚假史料,歪曲历史知识,混淆大学生的认知逻辑;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恶搞或歪曲解读,颠覆传统价值观,破坏大学生的文化根基,使其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和抵触。
  (二)在情感层面,通过消解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民族情感是维系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大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和英雄,才能在思想上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然而,文化虚无主义者通常会通过大肆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贬低中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制造东西文化对立,引发大学生文化自卑心理,还会通过恶意抹黑、诋毁民族英雄,质疑英雄事迹真实性,动摇大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削弱他们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纽带。总之,无论是引发情感冲突,还是伤害民族感情,都会从情感深处动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在行为层面,通过诱导不良行为倾向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后一个机制主要体现在行为选择上。一方面,在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肆意发表不当言论,散布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甚至参与网络暴力。这些行为不仅破坏网络秩序,还可能影响其他学生的正常网络生活。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受文化虚无主义“个人至上”观念影响,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选择牺牲集体利益满足个人私欲,在职业道路上,他们过分追求物质回报,忽视了社会责任,从而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轨道。
  二、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策略
  基于数智时代文化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多维深层机制,需从多维度制定智能治理策略。
  (一)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势能
  利用智能推荐算法,根据大学生兴趣偏好、行为习惯,精准推送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例如在短视频平台,通过AI分析大学生历史观,向其推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短视频,提升主流文化的触达率。搭建沉浸式虚拟学习场景,借助VR、AR技术再现历史文化场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主流价值观内涵,增强学习体验与认同。
  (二)要从源头上阻断传播路径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网络舆情,精准识别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源头与扩散路径。一旦发现,立即联动网络监管部门,利用技术手段切断传播链接,封禁违规账号。建立智能谣言粉碎机机制,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相关谣言,自动生成辟谣内容并广泛传播,及时澄清事实。
  (三)要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开发智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教导大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分析传播意图。利用AI模拟虚假信息传播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辨别能力。定期推送媒介素养提升资料,如信息分析技巧文章、案例分析视频等,潜移默化增强大学生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拥护‘两个确立’协同培育研究”(23SKSZ036);2023年四川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Y238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