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优化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社团活动是高等院校文化课程之外的活动,将其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意义重大。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意义
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内化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等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使得思政教育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即能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学生在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其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并且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社交圈狭窄、学习自主性较弱或沉迷网络等问题,对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基于其兴趣、专业或个人爱好,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在社团活动中可以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带动校园整体学习氛围的优化。此外,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党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党建与社团工作的双向促进,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措施
高等院校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范畴。坚持用党政方针政策指导社团建设,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确保其发展方向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注重社团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高等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社团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为祖国未来发展添砖加瓦;制定完善的社团章程。高等院校为社团制定详细且全面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性质、成立目的和追求的核心价值,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规定成员在社团中享有的权益以及需要履行的职责,规范领导机构,明确学生社团的社长、副社长的职责和权力范围,避免职责重叠或缺失;规定社团的日常运作流程等。其中社团章程需要详细而清晰,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团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等院校推动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具备充足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在人力支持方面,高等院校应为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配备符合其性质,与预期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指导教师,即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社团活动相关内容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知识,以便在社团活动中能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知识。例如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国家政策进行研究,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提升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完整性,并且专业教师加入社团活动,可以保证社团活动更加规范,降低社团活动开展的阻力,增强社团活动的教育意义,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财力支持方面,高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将社团经费管理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合理规划资金投入,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整合校内外资源,为社团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与当地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志愿服务类社团搭建实践平台,使社团成员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为科技创新类、学术研究类社团提供实践空间。
高等院校完善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体制,对社团的成立、运行到退出的整个流程进行科学化规范,确保各类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其一,高等院校完善社团成立机制,严格把控社团的准入标准,即申请成立的社团需要具有明确的宗旨和定位,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且能够促使大学生获得成长。其二,优化社团运行机制,确保社团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对社团活动的组织、经费使用等制定明确规范,确保社团运行有章可循。最后,完善社团退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社团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表现不佳、管理混乱、考核屡次不达标的社团,给予整改机会,如若社团整改后仍无明显改善,则对该社团进行淘汰管理。
三、结语
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营造优良学风,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为了促使高等院校的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并且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优势,高等院校需要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范畴;加大对社团的资金、人力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即完善社团成立、推出机制、优化社团运行机制。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意义
传统的思政教育多以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主,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如此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内化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等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使得思政教育能够突破空间的限制,即能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学生在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其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并且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出现社交圈狭窄、学习自主性较弱或沉迷网络等问题,对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是基于其兴趣、专业或个人爱好,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在社团活动中可以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带动校园整体学习氛围的优化。此外,学生社团在高等院校党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可以实现党建与社团工作的双向促进,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措施
高等院校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范畴。坚持用党政方针政策指导社团建设,准确把握学生社团的功能定位,确保其发展方向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保持一致。与此同时,注重社团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社团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高等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社团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为祖国未来发展添砖加瓦;制定完善的社团章程。高等院校为社团制定详细且全面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性质、成立目的和追求的核心价值,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规定成员在社团中享有的权益以及需要履行的职责,规范领导机构,明确学生社团的社长、副社长的职责和权力范围,避免职责重叠或缺失;规定社团的日常运作流程等。其中社团章程需要详细而清晰,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团发展的实际需求。
高等院校推动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具备充足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在人力支持方面,高等院校应为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配备符合其性质,与预期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专业指导教师,即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社团活动相关内容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知识,以便在社团活动中能以身作则地引导学生内化思想政治知识。例如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国家政策进行研究,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提升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完整性,并且专业教师加入社团活动,可以保证社团活动更加规范,降低社团活动开展的阻力,增强社团活动的教育意义,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财力支持方面,高校为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将社团经费管理纳入学校财务预算,合理规划资金投入,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整合校内外资源,为社团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与当地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志愿服务类社团搭建实践平台,使社团成员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为科技创新类、学术研究类社团提供实践空间。
高等院校完善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体制,对社团的成立、运行到退出的整个流程进行科学化规范,确保各类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其一,高等院校完善社团成立机制,严格把控社团的准入标准,即申请成立的社团需要具有明确的宗旨和定位,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且能够促使大学生获得成长。其二,优化社团运行机制,确保社团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对社团活动的组织、经费使用等制定明确规范,确保社团运行有章可循。最后,完善社团退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社团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表现不佳、管理混乱、考核屡次不达标的社团,给予整改机会,如若社团整改后仍无明显改善,则对该社团进行淘汰管理。
三、结语
学生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营造优良学风,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为了促使高等院校的社团活动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并且充分发挥二者融合的优势,高等院校需要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范畴;加大对社团的资金、人力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大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机制,即完善社团成立、推出机制、优化社团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