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六尺巷工作法”运行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2025-03-19 作者: 徐俊 王立志 张庆霞 赵琳 刘健 来源: 经济导报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深入探讨了“六尺巷工作法”的运行机制及其提升路径。通过分析桐城市社会治理现状,梳理了“六尺巷工作法”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其运行机制。同时,从党建引领、文化赋能、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及畅通治理五个维度,提出了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旨在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六尺巷工作法”运行机制
  (一)桐城市社会治理现状
  桐城市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桐城派”的发源地,素有“文都”之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桐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桐城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桐城市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四级书记一起抓”的基层治理责任体系,即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共同负责基层治理工作。这一体系确保了治理工作从顶层到底层的有效衔接,提升了治理效能。同时,桐城市还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形成了多方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此外,桐城市还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建设“文都e家”社会治理平台,实现了对常住人口、地表建筑、问题事件等信息的可视化、动态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将基层治理工作细化到了每一个网格,确保了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六尺巷工作法”运行机制
  “六尺巷工作法”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六大机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首先,党建领事机制确保党组织在治理中的领导地位,通过“四级书记一起抓”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其次,礼让和事机制弘扬“和为贵”文化,通过调解和协商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再次,群众说事机制搭建平台,鼓励群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同时,多元解事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元化矛盾化解体系。此外,网格管事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实现治理的精准化和高效化。最后,群力防事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共同预防和应对社会风险,构建群防群治格局。这六大机制相互协同,推动“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实效。
  二、优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路径
  (一)党建引领:构建治理共同体
  首先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此外,还应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在构建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如设立社区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等,让群众有渠道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社区微信群、公众号等,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提高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二)文化赋能:凝聚和合价值共识
  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重要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注重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相结合,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具体而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如桐城的“六尺巷”文化,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文化讲座等形式,弘扬“和为贵”“礼让和谐”等优秀传统价值观,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发挥文化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作用,将文化元素融入调解过程,通过情感沟通、心理疏导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此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内在要求。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营造出一种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积极社会风气。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还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道德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机制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体系
  机制创新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具体而言,要建立健全多元共治机制,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群众等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治理格局。同时,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互补,提高治理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要完善调解机制,建立专业调解队伍,制定科学的调解流程和标准,提高调解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在网格化管理方面,要优化网格设置,明确网格员职责,加强网格员培训和管理,提升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此外,建立“心理疏导+法律调解”融合模式,健全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对潜在的社会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有效防控,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
  (四)资源整合: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六尺巷工作法”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桐城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信访、调解、仲裁、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及社会组织等资源,打造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现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和高效化解。同时,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组建“文都义警”队伍,吸纳社区党员、商户、学生家长等近4万人,形成“干警+义警”的群防群治模式,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在资金保障方面,桐城市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引入,确保基层治理的可持续性。在人才保障上,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如社会心理工作师、法律调解员等,提升了基层治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资源整合的深入推进,不仅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也为“六尺巷工作法”的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畅通治理: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畅通治理是确保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基石。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精准把握其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困难,迅速响应群众关切。为此,需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如设立便捷的群众意见箱、开通高效的群众服务热线等,确保民意畅通无阻。通过这些渠道,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上传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真正实现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三、结语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治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广移动政务服务等方式,实现治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治理工作的效率和便捷性。同时,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桐城市委党校(六尺巷社区治理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安徽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编号:QS20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