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要素流动赋能县域经济,推动城乡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梁高杨

2025-03-1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县域经济将形成“要素互通、产业升级、服务共享”的城乡融合新格局,助力城乡融合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战略枢纽”,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要素双向流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点作用。
  县域经济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激活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县域“数字乡村”实现电商全覆盖带动农产品经济快速增长,还有县域发展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从“单向输血”向“内生造血”的转变。同时,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融合基石,构建“1小时城乡生活圈”,推进教育、医疗资源下沉,缩小城乡“体验差”。
  县域经济承担着城乡融合的“转换器”功能。以县域为重点构建“城县村”三级联动体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下沉,还有县域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土地增值反哺乡村的良性循环。县域经济正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以科技赋能重构链条,成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二、城乡融合受阻: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堵点”
  (一)土地要素流通不充分:城乡土地市场分割,农村土地资产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城乡土地二元产权制度是土地要素流通的核心障碍,导致农村土地难以通过市场化机制释放价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仍受制度性限制,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缓慢,闲置宅基地盘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资产证券化路径。部分县域农村建设用地因手续不全、规划缺失等问题,难以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市场,农民难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虽部分县域通过“数字乡村”实现电商全覆盖,但土地要素市场化仍受制于产权模糊和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二)资本下乡难破局:金融体系对县域经济支持不足,资本“进不来、留不住”
  金融资本下乡面临三重困境:一是农业项目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领域占比较小;二是政策预期不稳定,部分企业因政策调整选择观望策略,甚至中途“跑路”(农批城项目烂尾现象);三是资本与乡村利益分配失衡,部分县域出现资本圈占农地开发房地产现象,威胁粮食安全。尽管江苏、浙江等地尝试“农村产权+信用”普惠金融模式,但县域金融机构仍偏好固定资产项目,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定制化产品。
  (三)人才外流成痛点:县域吸引力不足,“孔雀东南飞”,本土人才难培养
  县域人才流失呈现“结构性空心化”:东部县域高技能人才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县域年均人口外流情况较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县域就业机会有限,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岗位稀缺;二是公共服务短板明显,教育、医疗资源与城市差距显著,部分县域城镇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加剧人才外流;三是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尽管四川等地尝试“县管校聘”制度促进城乡教师流动,但多数县域仍缺乏有效的人才回流激励机制。
  三、盘活要素引擎:探索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让“要素活水”自由流动,打破城乡资源流通壁垒
  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强县域土地市场的活力。同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动农村闲置土地进入现代农业、乡村产业链,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经济价值。
  二要畅通金融支持通道。创新金融产品,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设立农业产业基金等,增强县域经济的融资能力。政府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科技型农业企业、县域特色产业提供融资保障,吸引社会资本下沉乡村,助力县域产业升级。
  三要打造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县域要通过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等激励措施,增强对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并且,依托职业院校、技能培训机构,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推动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构建县域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
  (二)以“产业集群”塑造县域竞争力,激活城乡融合发展动能
  一要培育特色产业链。依托县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文旅、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打造全产业链农业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推广、电商销售等多元化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于具备生态优势的县域,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经济,吸引城市居民消费,推动城乡互动。
  二要构建县域产业协同体系。通过“县城、乡镇、村庄”联动模式,打破单一经济结构,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互补。在县城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在乡镇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在村庄推广特色种养基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县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广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物联网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公司+农户”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农业现代化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以“城乡共建”促进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县域宜居宜业水平
  一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城乡道路互联互通,完善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优化公共交通体系,缩短城乡出行时间,增强城乡经济互动。加强城乡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智慧物流等新基建下沉,构建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
  二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福利差距。在县域建立优质教育联合体,推动县域优质中小学资源向乡镇延伸;推广“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医疗体系。同时,完善社保体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政策衔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三要创新县域治理模式。推动“县域统筹、城乡一体”治理机制,提高县域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数字治理平台,提高县域行政管理能力,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作者系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河北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涵养路径研究”(编号:BJS202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