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地区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汪磊

2025-03-1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条件与政策优势率先崛起,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经济增速滞后、产业支撑乏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跨区域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核心要义。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均衡布局,更是制度、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协同的系统工程。实践中既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成功范式,但也存在跨区域合作机制碎片化、政策精准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将探讨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旨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构建高质量协调发展机制。这对培育国家发展新动能、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理念下地区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
  (一)共同富裕战略内涵的多维阐释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的战略内涵包含了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既要激活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又要通过公共政策校正市场失灵的负面效应。在此框架下,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存在具有阶段合理性,但当差异超出合理阈值并固化为结构性矛盾时,将对社会公平与整体发展潜力造成阻碍。这要求区域协调政策既需要促进增量财富的持续创造,又需完善制度安排以确保增值部分能够反哺弱势区域。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三次分配理论框架提供了操作方向:初次分配依靠市场竞争实现效率价值,二次分配依赖政府调控实现基本公平,三次分配借助社会力量强化道德责任。共同富裕指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人力资本投入的均衡化,要求破除行政壁垒导致的要素流动阻滞,同时防范无序竞争引发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物理空间层面,资源分布的自然不均衡与运输成本的经济约束形成了区域经济初始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借助港口便利降低国际循环成本,内陆地区则面临要素流通门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高收益区域的持续集聚最终形成了“核心-边缘”的梯度经济结构。在制度空间层面,早期发展战略中的投资倾斜、税收减免等措施的实施使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路径依赖效应,区域间制度红利获取能力差异固化。发达地区的技术外溢与产业延伸理论上可为邻近区域创造增长机遇,但现实却因行政边界与经济利益分割形成了虹吸效应而非辐射效应,导致边缘区域难以突破低端发展困境。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进一步加剧区域间创新能力的断层,欠发达地区陷入“追赶-差距扩大”的悖论循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与政府干预的导控效能的协同成为破解空间分异难题的核心命题。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推动政务服务改革与政策精准匹配
  政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能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跨域通办、异地互认等机制创新则能够消解地域行政分割对市场主体活动的束缚。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主体应联合建立区域间政策效能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将政策目标从单一区域增长转向全局利益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其既能够提供技术支持,又能帮助打破信息孤岛,重构区域间信任关系的制度基础。政策精准匹配需充分考虑区域禀赋差异与发展阶段,构建“政策需求识别-供给适配-效果反馈”的闭环系统。在需求端,建立科学的多维度评估模型识别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核心短板;在供给端,依据区域功能定位分类施策,为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提供财税支持,为具备产业升级潜力的区域提供创新要素导入与技术转化扶持服务。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需融入风险对冲思维,在红利释放期与瓶颈突破期的不同阶段灵活切换政策工具的组合模式,以使政策效力能够精准契合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痛点。
  (二)构建生产要素跨域流动共享机制
  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机制的建立需重构要素定价机制与收益分配规则,通过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设计将区域竞争转化为协同发展动能。在土地要素方面,探索跨区域占补平衡与指标交易制度,从而既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地区的土地需求,又通过收益转移补偿强化农业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劳动力要素层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且这一改革应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推进,降低人口流动的显性与隐性成本。要素流动要保持“双向平衡”,避免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优质资源的单向虹吸。
  建立覆盖全域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确权机制与交易规则创新也能够形成数据资产跨区域流通的标准化模式。应构建区域间技术交易的市场化定价体系,消除知识产权交易中的地方保护倾向,以专利池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形式促进核心技术的梯度转移。由于技术溢出效应会因区域承接能力的差异导致收益分配失衡,因此,还需配套技术转移的风险补偿基金与收益再分配机制,以确保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应用环节获得发展动能。 
  (三)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区域特色经济培育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需警惕“低端锁定”陷阱,升级过程中应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流程的柔性化改造,既保留产业根基的就业容纳能力,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适应性。其中,中小企业的转型要通过区域级共享工厂、产业集群协作网络等载体降低技改成本,实现“渐进式升级”。自然禀赋与人文传统的独特性构成特色经济的根基,但其价值实现需要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效衔接。基于此,农业大省可围绕绿色农业与食品加工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山地丘陵地区依托地理多样性发展康养旅游与生物医药产业。特色经济构建应主动嵌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分工体系,通过品牌共建、渠道共享等方式突破本地市场的容量限制。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应从主导者转为服务者,重点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与质量标准体系,为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三、结语
  共同富裕目标下,区域协调发展需借力市场机制激活要素流动,依托技术扩散与产业升级重塑区域功能分工;同时,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禀赋特征精准施策,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区域协调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资源重整,更是制度规则、创新能力与发展理念的协同进化。未来,可深入探索数字化转型与绿色经济带来的协同机遇,构建更具时空适应性的差异评估模型,评估区域协调发展的效果,据此优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