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长株潭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关键路径

——以数字创新与制度协同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2025-03-12 作者: 曾祥明 来源: 经济导报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数字创新与人工智能发展成为高频议题。有代表委员提出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智能升级,有代表委员则呼吁通过数字技术“激发乡村振兴的‘数智力量’”。这些政策导向为长株潭城乡融合一体化提供了战略指引。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引擎,长株潭都市圈需立足城乡融合的“空间交互”逻辑,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制度创新为保障,探索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协同、治理创新”的融合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样本。
  一、以数字技术重构城乡要素流动体系
  城乡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长株潭的实践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2022年启动的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规划至2025年建成1000P算力规模,为三市农业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提供了底层支撑。例如,株洲市通过“渌口(长沙)飞地孵化器”引入长沙的算力资源,推动农业遥感监测、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使水稻种植效率提升30%以上。这一模式印证了“算力即生产力”的论断,也体现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以数字技术解放乡村生产力”的要求。然而,要素流动的深度协同仍需突破两大瓶颈:
  一是数据壁垒。当前长株潭三市的政务数据尚未完全互通,制约了跨区域产业协作。二是农民数字素养不足。据《中国乡村振兴智库报告》,农村地区仅23%的劳动力具备数字技能。对此,可考虑建立“数字乡村人才驿站”,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数字新农人”,同时推广“政务云平台”,推动三市社保、医疗、教育数据共享,真正实现“数惠城乡”。
  二、以产业链协同培育城乡融合新动能
  城乡融合需以产业为纽带,构建“城市创新+乡村承载”的协同体系。长株潭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一方面,长沙依托“世界计算长沙智谷”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株洲聚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湘潭发展海工钢新材料,形成错位互补的工业格局;另一方面,三市共建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如浏阳烟花爆竹产业通过“智能生产+文化IP”转型,产值增长40%。这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模式,与《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的“县域产业融合”高度契合。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协同,需聚焦三大方向:
  首先,农业工业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如“好想你”集团通过智能分拣系统将红枣加工附加值提升50%,带动周边农户标准化种植。
  其次,服务业嵌入。发展“认养农业”“乡村文旅”等新业态,借鉴湘潭“万楼·青年码头”项目,以数字平台整合民宿、非遗、生态资源,打造城乡消费融合场景。
  再次,绿色化转型。利用长株潭“绿心”生态优势,建设碳汇交易市场,推动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向低碳循环经济转型,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民生福祉”的闭环转化。
  三、以制度创新破解城乡融合深层梗阻
  城乡融合的难点在于行政分割与利益分配矛盾。长株潭虽已建立“一体化领导小组”,但跨市域的规划协同仍显不足。例如,渌口区因快速城镇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暴露出“重城轻乡”的制度惯性。对此,需从三方面推进改革:
  首先,建立“双向考核”机制。将城乡要素流动效率、乡村公共服务覆盖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倒逼政策资源向乡村倾斜。可参考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设立“城乡融合指数”,量化评估融合成效。
  其次,创新土地政策。在长株潭融城示范社区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乡村土地以股权形式参与城市开发,形成“土地增值-村民分红-产业升级”的共享机制。
  最后,完善金融支持。设立“城乡融合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数字农业、智慧物流等领域。例如,株洲市通过“飞地孵化器”吸引长沙风投资本,为乡村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一模式可扩大至全域。
  四、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融合民生基础
  城乡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长株潭在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已取得进展:城际铁路网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社保一卡通”覆盖三市90%居民。但乡村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如农村养老机构床位数仅为城市的1/3。未来需重点推进:
  首先,数字化普惠服务。建设“15分钟智慧生活圈”,推广天元区与岳塘区“跨域通办”经验,利用AI政务助手实现医保报销、证照办理“村级代办”。
  其次,教育资源下沉。依托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搭建“乡村慕课平台”,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推行“城乡教师轮岗制”,破解乡村师资短缺难题。
  再次,医疗协同网络。以湘雅医院为枢纽,构建“5G+远程诊疗”体系,推动三级医院资源直达乡镇卫生院,缩小城乡医疗质量差距。
  五、结语
  长株潭城乡融合的探索表明,数字化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密钥。通过算力基建重构生产要素流动、产业链协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制度变革打破行政藩篱、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长株潭正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数字赋能、全民共享”的融合范式。未来,随着《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一个“科创协同、生态共保、民生同质”的城乡共同体必将加速崛起,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湖湘篇章”。
  【作者曾祥明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24LLZZA098);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面上课题“价值·特质·路径:行业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选育研究”(BJGJ2024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