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大思政课”的内涵、梗阻及改进路径

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艺媛

2025-03-0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大思政课”的提出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紧密相关,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守正创新。必须进一步拓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广度、加强其理论深度和实际效度;资源平台进一步系统化、精确化、科学化建设;着重加强教师工作队伍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资源平台
  “大思政课”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其发展不仅是思政课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内涵是首要:“大思政课”的内涵辨析
  “大思政课”归根到底是思政课,是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的思政课,是对当前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是将时事热点、各学科内容元素、社会资源、实践教学和多方师资运用到思政课建设中来,而不是泛化、模糊思政课概念,将任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定义为“大思政课”。
  问题是导向:“大思政课”的现实梗阻
  “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广度有待拓展,开发的数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有待进一步集约化、系统化。“社会大课堂”的理论深度有待加强,与学生发展实际、教材内容的讲授关联性不够紧密。“社会大课堂”的实际效度有待提高,在大班级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把控教育实效,教师精力有限,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资源平台的内容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目前多数教育资源平台栏目下没有做更系统化的区分,理论知识的整合和类别的区分不够系统化。资源平台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精确化,未对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具体划分。指向资源平台的评价体系有待科学化,暂未形成统一的科学明确的方法对资源平台的利用效果进行检验。
  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所教授的教学内容未完全吃透。多元教育主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不良思潮对少部分教师产生不利影响。校内外多元教育主体难以配合,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在准备“大思政课”的过程中,需要去与多方协调,联系事宜较为繁琐,教师时间被压缩,工作压力上升。
  路径是关键:“大思政课”的改进路径
  (一)“社会大课堂”的改进路径
  拓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广度。目前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增加志愿服务活动、乡村振兴等专题实践教育基地的开发。加强“社会大课堂”的理论深度。增强社会实践资源与学生发展实际、教材内容的关联性。提高兼职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学教学水平。加强当代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先进科技等社会资源和教材理论知识的结合。提高“社会大课堂”的实际效度。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收集不同主体的反馈;评价内容应该是偏重于学生的思想发展,必须在过程评价或结果性评价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发展、情感培养、思维能力等的评价;评价方法应该是现代化的,结合科学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评价。
  (二)资源平台的改进路径
  系统化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资源分散局面。地方性的资源整合难度更低,应积极鼓励各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县、市或省为单位,积极整合当地“大思政课”教育资源。依据受众需求精确分区,提升资源适配性。资源平台加强在类别上的细化区分,针对使用者不同身份的个人需求、不同的学段、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具体划分。科学评价平台使用效度,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大思政课”资源平台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平台的“时长累计制”和“积分制”等,时长累计和积分的数据由资源平台的开发者提供。
  (三)多元教育主体的改进路径
  构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以高校为主体建设多方协调机制,必须厘清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明确划分职责内容、奖惩方法和对各角色的评价方法。有条件的学校确定固定的社会合作人员,以减轻思政课教师工作压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理论中感悟,从实践中体会。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仅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教材的研读,还需要加强教师对先进科技的了解和前沿问题的掌握,提高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琳.协同视角下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03):97-101.
  王晓骊,张玉晨.善用“大思政课”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7-38+61.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