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喀什大学田鑫

2025-02-26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以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引领作用及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包括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这些特征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文章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最后,文章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金融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以期为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背景下,更具有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为基础,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等特征,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格局,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其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构建路径和实施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本文力求为我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挑战,把握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机遇。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新质生产力则是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新”,以知识、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为核心,还包括“新技术”“新产业”等为主要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驱动和智能应用,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跃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大数据和创新能力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变革和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网络化。智能化是指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要素与路径的桎梏,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资源、数字技术等要素重构生产流程和价值链,推动实现现代化产业链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绿色化则践行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可持续发展,通过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网络化则体现在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二、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机制
  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
  首先,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催生出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新业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特征可以更加有效地驱动现代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通过汇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挖掘行业前沿技术、构建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产业生态体系,进而更快地推进产业核心技术的更新迭代与行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率得到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灵活性增强。同时,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发展格局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促进了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优化,在国际社会挖掘更加优质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培育优化新质生产力,铸牢与中亚、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国家的合作生产链,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产业链体系。
  最后,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大数据分析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决策过程。通过将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服务管理流程,不但可以在生产流程中加速科研人才培育、产业数智化转型与数字创新的深度融合,还有利于促使企业形成协同产业链的生产要素环节,从而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进产业的数字实体融合化进程。绿色化技术则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在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驱动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路径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这包括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相关部门要保证技术供给过程中各项科技创新活动与国家现代化产业发展保持目标一致性,为各个私营部门的投资创新提供方向指导,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二者的有效整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创新升级,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第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链现代化。这需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同时,要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释放数据价值。在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前提下,利用好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和高链接性,推动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的紧密融合,落实精益制造战略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战略,为现代化产业发展赋能。
  第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强化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缩小地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差距。
  最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要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同时,要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及区域间产业分工,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首先,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完善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鼓励机制和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聚焦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围绕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指定产业政策。同时,还要注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加速智能化技术的场景应用和数字技术融合转化,构建有竞争力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让新质生产力更好地为现代化体系建设服务。
  其次,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经济要发展,人是关键。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链建设关系密切。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向人才红利期转换的重要阶段,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以及国际的高端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再次,推进金融创新,强化资本支撑作用。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在国际社会间资源、技术的有效交流与合理呼唤,推动资源、技术的创新升级,共同将生产力发展推向更高水平。鼓励发展共享经济、共享资源,在资源流通、技术流通等方面减小重复成本,最大程度实现资源技术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还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的保护,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发展。
  最后,深化国际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球合作形式日益迫切与紧密,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必须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特别是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五、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把握其对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机制,我们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构建路径和实施策略。未来,我国应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彭波,高子阳.推动新质生产力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J].服务外包,2024(4):14-18.
  李修远.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内涵、困境与路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5(01):97-107.
  佘硕,王巧,张阿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的影响渠道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8).
  吕姝宜.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28):77-80.
  钟俊生,李敖.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策略[J].郑州师范教育,2015(01).
  李文军,郭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挑战与应对[J].长春:经济纵横,2022(8) :65-75.
  李雪松.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J].区域经济评论,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