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深观

山东实数融合再添新“增量”

45个“产业大脑”开建 十大门类产业全覆盖

2025-02-19 作者: 杜杨 来源: 经济导报
  山东省的“产业大脑”不断丰富和细化。图为浪潮智能工厂内的智能机器人。
  本次“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将按照“一行业一大脑”原则,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山东省2025年度“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加快推动山东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通知》明确,本次“产业大脑”揭榜挂帅榜单涵盖机械工业、轻工业等十大门类45个特色细分行业,按照“一行业一大脑”原则,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组织试点建设。
  近年来,山东一直在布局“产业大脑”建设。山东省数字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张镇表示,在有“产业大脑”赋能的产业链上,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所需的服务,尤其是中小企业,将借助“产业大脑”减少企业运维成本,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
新一批“大脑”细化赋能产业
  “产业大脑”是以产业集群数智转型场景为驱动,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产业大数据+行业大模型”搭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决策中枢。
  山东“产业大脑”建设工作一直在推进:2023年4月,组织开展了首批“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2024年7月,“化工新材料”“高端软件”产业大脑等32个项目分别被确定为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和培育入库名单;10月,12个项目又被确定为2024年度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与前几批名单相比,本次新增了造纸(新闻纸)和微纳传感器两个“产业大脑”。
  根据《通知》,本次揭榜挂帅的“产业大脑”将面向全省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与2024年度榜单相比,本次榜单能源工业不再设为一级分类;在二级分类中,不再设“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他产业用纺织品制造”类别,挂帅项目有一定程度的精简。
  在三级分类中,本次榜单又有一定的细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例,2024年度榜单中原有的“纺织机械”“钢铁装备”在本次榜单中被撤销;原有的“农机装备”“暖通设备”分别被“节水灌溉设备”“暖通空调设备”取代,同时新增“矿机设备”“动力设备”“数控机床”“安全应急装备”“机器人”行业。
  《通知》首先明确了揭榜挂帅的各个主体。根据产业集群跨县区分布与否,分别由市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功能区管委会作为组织单位,组织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推动“产业大脑”建设。揭榜单位须是组织单位指定的国有平台公司、产业集群头部企业、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运营机构或数字化服务商,牵头推进“产业大脑”建设。
  《通知》还明确了“产业大脑”申报所需条件。要求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数据基础,要求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明确推进和保障机制,并且揭榜单位和联合单位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与2024年的相关文件相比,《通知》在描述亟须数智赋能的应用场景时,还提出“明确产业精准治理、产业协同创新、企业数智转型和企业综合服务”等要求。
搭建“1+N+X”架构体系
  前段时间,《山东省“产业大脑”建设指引(1.0)》(下称《产业指引》)印发。该文件提出了“产业大脑”的建设思路、原则和总体框架,推动全省“产业大脑”建设迈向高质量、规范化新阶段。
  《产业指引》提到,“产业大脑”的建设思路,就是深化“产业大脑+晨星工厂”实数融合新模式,面向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重点行业“产业大脑”,推动一批数智赋能型“晨星工厂”建设,构建省级“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加速数据共享、能力复用,实现全省产业数据资源“一本账”、数据可信流通“一张网”、数据创新应用“一张图”,为加快推进山东新型工业化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为此,山东“产业大脑”建设总体采用“1+N+X”架构体系,即构建1个省级能力中心,培育一批行业“产业大脑”,赋能一批“晨星工厂”。
  其中,省级能力中心作为全省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治理智能决策平台和各行业“产业大脑”能力底座,与各行业“产业大脑”进行能力共享和服务共用;行业“产业大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算力调度平台、数据汇聚平台、算法开发平台、服务开放平台、平台服务门户,以及标准规范、制度规则、可信认证、安全防护等支撑体系;“晨星工厂”交互系统则是行业“产业大脑”与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链接的核心模块,支持企业与行业“产业大脑”进行数据共享和服务交互,助力企业快速打造“晨星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将“产业大脑”细分为“链主式产业大脑”和“集群式产业大脑”,并提出了两种建设模式:由市、县(区、市)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或省属企业作为组织单位,分别统筹产业集群头部企业(适用于“链主式”)或具备影响力的国有平台公司等(适用于“集群式”)作为揭榜单位,推动“产业大脑”的建设。
中小企业成实数融合“生力军”
  在张镇看来,“产业大脑”的赋能对象是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大脑”建设运营的同样也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或与集群相关的平台公司。建设运营“产业大脑”,也是为了服务包括自身在内整个产业集群中的每一家企业。
  同时,他强调“产业大脑”赋能的是整个产业集群,无论相关企业规模是大是小、是位于上游还是下游。
  众所周知,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很多,但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面临众多难点痛点。原因也不复杂:受限于体量,中小企业很难针对数字化转型组建专门团队。
  然而随着“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的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尤其是赋能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有了新的方案。
  张镇认为,“产业大脑”可以成为相关产业集群的服务平台,产业链上或集群中的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所需的服务,“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这个平台有助于他们找到企业经营所需的服务,而且还能通过平台与规上企业一同采购,进一步降低采购价格。”
  对于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张镇表示,“产业大脑”还设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模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直接借用这些模块,作为自己企业的对外OA系统,直接将企业的招投标和采购信息放到平台上。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企业运维的成本,助力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
  据了解,目前山东已分5批认定了省级产业集群136家,集聚企业超过15万家。
  张镇认为,“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的推进在汇聚形成一个庞大的“山东工业经济大脑”的同时,必将赋能产业集群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成为山东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新的“增量”。
中小企业如何对接“产业大脑”?
  中小企业对接“产业大脑”需要从需求分析、平台选择、数据接入、流程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持续迭代。通过有效对接“产业大脑”,中小企业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具体而言,首先要分析企业在生产、供应链、营销等环节的痛点,明确希望通过“产业大脑”解决哪些问题、实现哪些具体目标。其次,要选择与自身行业契合的“产业大脑”平台。再次,要整理企业内部数据,确保数据格式统一、质量高,然后通过API、数据接口等方式将企业数据接入“产业大脑”平台。最后,将“产业大脑”与企业现有系统(如ERP、CRM、MES等)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并利用“产业大脑”的智能分析功能,推动业务流程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