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校友文化静态资源开发”模式过于依赖校友捐赠、企业合作等有限的静态资源,忽视了校友之间动态的互动及其情感联结。而当前,思政教育日益被赋予更为广泛的社会职能,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将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探索高校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机制,重点分析校友工作中的仪式特征及其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旨在为高校的校友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校友工作;思政教育;共生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推进,校友作为高校的重要社会资源在高校的管理、发展与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任务,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集体认同感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其单一化、形式化的问题,亟须创新和突破。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能够从群体互动与情感能量的角度揭示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基于此,文章旨在探索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如何通过优化校友工作中的互动性与仪式性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四要素解析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第一个要素是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聚集。人们聚集在同一场所是形成有效互动的前提,这个场所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空间。这样,个体就能够从日常生活的忙碌状态中脱离,进入一个被规范化、具有仪式感的社交场景中。互动仪式的第二个要素是界限的设定,即通过仪式活动的进行,划定参与者与局外人之间的界限。参与者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对比。互动仪式的第三个要素是共同的焦点,即群体成员在互动仪式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1],通过对共同事物的关注与投入,参与者的情感能量得以凝聚并得到传递。互动仪式的第四个要素是群体成员通过共同的焦点而分享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能感受到集体认同,还能体验到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情感。
校友工作场景中的仪式特征
校庆活动是高校校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仪式性和社会性特征。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友们通过返回母校参与活动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聚集现象,这个聚集不仅体现在参与者的空间相对集中,还在于校庆活动所营造的共同情境——即对母校的记忆、对校园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期许。具体而言,校庆活动中常见的校史展览、合影留念等都是集体关注和情感共享的载体。校史展览展示了母校的历程和辉煌,校友们通过回顾和讨论这些历史瞬间,重新审视自己与母校的情感联系;合影留念则标志着每个校友在集体中所占有的位置与归属感。通过这些共同焦点的强化,校庆活动不仅使校友们的身份认同得到确认,还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情感联系,进而推动了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同时,校友返校活动和校友座谈会作为较为集中的小范围仪式活动,具有更加深入的情感交织和身份认同功能。返校期间,校友们围绕母校的发展、历史传承以及未来的展望展开互动,而这些话题和讨论成了集体的共同焦点。校友们通过讨论与分享个人经历,彼此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一种情感能量的流动。而座谈会作为一种相对小型的互动仪式,为校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而深刻的交流平台。座谈会上,校友们回忆起自己在校园中的经历,分享自己如何通过母校获得了知识与力量,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巩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2]。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机制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仪式教育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必须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3],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国旗的升挂、国徽的使用、国歌的奏唱等礼仪活动。特别是在国庆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全国城乡社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升国旗仪式,进一步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高校中,学生通过参与宣誓仪式不仅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责任感,也在集体仪式的环境中体验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归属感。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与国家、与集体的紧密联系,还能通过集体的参与体验强化思政教育在实践中的效果。
2.校友工作对思政教育的助力作用
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出发,校友工作能够通过校庆、讲座等仪式活动加强校友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从而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些活动中,校友传递的正面信息和积极态度可以极大地激励在校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同时,校友作为学校教育成果的体现,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案例分享既能够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能够通过校友的真实经历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校友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向在校学生展示如何将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在社会上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回馈社会。这种从实际生活中抽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深远性。
3.思政教育对校友工作的反向促进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思政教育通过其深刻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校友工作的推动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反向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能够引导校友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回报母校和社会。具体而言,思政教育强化了校友们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更加重视回馈社会和支持母校的建设。校友们不再单纯看待校友活动为一项娱乐或社交活动,而是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发展项目,以捐赠资金、提供行业资源、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积极发挥其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校友工作的开展,同时校友工作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使思政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结语
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校友工作通过各种仪式化的活动有效激发了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开展强化了校友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使得校友群体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回馈母校。此外,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仪式教育要求可知,仪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集体认同感,还能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深化。因此,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更多维度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南开新传量化研究公众号.研究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RitualChainTheory)[EB/OL].(2024-01-15).https://gzlz.gzhu.edu.cn/info/1023/2514.htm.
[2]高凯东.校友工作对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创新发展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1):103-1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9-1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4]李天娇.开展校友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J].文化产业,2023,(31):95-97.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校友工作;思政教育;共生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推进,校友作为高校的重要社会资源在高校的管理、发展与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也愈发突出。思政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核心任务,承载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增强集体认同感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逐渐显现出其单一化、形式化的问题,亟须创新和突破。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能够从群体互动与情感能量的角度揭示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基于此,文章旨在探索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如何通过优化校友工作中的互动性与仪式性更好地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四要素解析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第一个要素是群体成员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聚集。人们聚集在同一场所是形成有效互动的前提,这个场所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空间。这样,个体就能够从日常生活的忙碌状态中脱离,进入一个被规范化、具有仪式感的社交场景中。互动仪式的第二个要素是界限的设定,即通过仪式活动的进行,划定参与者与局外人之间的界限。参与者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对比。互动仪式的第三个要素是共同的焦点,即群体成员在互动仪式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1],通过对共同事物的关注与投入,参与者的情感能量得以凝聚并得到传递。互动仪式的第四个要素是群体成员通过共同的焦点而分享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仅能感受到集体认同,还能体验到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等情感。
校友工作场景中的仪式特征
校庆活动是高校校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仪式性和社会性特征。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校友们通过返回母校参与活动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聚集现象,这个聚集不仅体现在参与者的空间相对集中,还在于校庆活动所营造的共同情境——即对母校的记忆、对校园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期许。具体而言,校庆活动中常见的校史展览、合影留念等都是集体关注和情感共享的载体。校史展览展示了母校的历程和辉煌,校友们通过回顾和讨论这些历史瞬间,重新审视自己与母校的情感联系;合影留念则标志着每个校友在集体中所占有的位置与归属感。通过这些共同焦点的强化,校庆活动不仅使校友们的身份认同得到确认,还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情感联系,进而推动了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同时,校友返校活动和校友座谈会作为较为集中的小范围仪式活动,具有更加深入的情感交织和身份认同功能。返校期间,校友们围绕母校的发展、历史传承以及未来的展望展开互动,而这些话题和讨论成了集体的共同焦点。校友们通过讨论与分享个人经历,彼此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了一种情感能量的流动。而座谈会作为一种相对小型的互动仪式,为校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私密而深刻的交流平台。座谈会上,校友们回忆起自己在校园中的经历,分享自己如何通过母校获得了知识与力量,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巩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母校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支持[2]。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高校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共生机制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仪式教育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必须注重运用仪式礼仪,组织重大纪念活动[3],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规范国旗的升挂、国徽的使用、国歌的奏唱等礼仪活动。特别是在国庆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全国城乡社区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升国旗仪式,进一步使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在高校中,学生通过参与宣誓仪式不仅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责任感,也在集体仪式的环境中体验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归属感。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形成与国家、与集体的紧密联系,还能通过集体的参与体验强化思政教育在实践中的效果。
2.校友工作对思政教育的助力作用
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出发,校友工作能够通过校庆、讲座等仪式活动加强校友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从而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些活动中,校友传递的正面信息和积极态度可以极大地激励在校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同时,校友作为学校教育成果的体现,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案例分享既能够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还能够通过校友的真实经历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校友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向在校学生展示如何将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在社会上实现个人价值同时回馈社会。这种从实际生活中抽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深远性。
3.思政教育对校友工作的反向促进
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思政教育通过其深刻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校友工作的推动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反向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教育能够引导校友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不忘回报母校和社会。具体而言,思政教育强化了校友们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更加重视回馈社会和支持母校的建设。校友们不再单纯看待校友活动为一项娱乐或社交活动,而是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发展项目,以捐赠资金、提供行业资源、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积极发挥其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思政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校友工作的开展,同时校友工作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使思政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结语
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校友工作通过各种仪式化的活动有效激发了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开展强化了校友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使得校友群体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回馈母校。此外,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仪式教育要求可知,仪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集体认同感,还能促进思政教育目标的深化。因此,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索校友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更多维度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南开新传量化研究公众号.研究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RitualChainTheory)[EB/OL].(2024-01-15).https://gzlz.gzhu.edu.cn/info/1023/2514.htm.
[2]高凯东.校友工作对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创新发展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21):103-1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9-11-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4]李天娇.开展校友工作,为高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J].文化产业,2023,(3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