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筑高质量教育体系、培育高质量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辨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研判数字技术的发展特性和时代契机,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具体领域,可更好明确其在教育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层面的变革作用。通过构建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构筑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评价体系,可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一、引言
步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随着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向纵深拓展,社会各大领域正面临激烈的数字化变革和智能化转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建教学、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以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通过树立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能力、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机制等方式,可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更好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作用领域
面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义,立足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多重维度,探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理,可研判其对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塑效果。
(一)教育理念:由知识传授转为思维品质塑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以满堂灌为主,注重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一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在数字化情境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言传身教,从“教师之变”入手,创新方法、探索路径、转变观念,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形态,真正实现“满堂灌”变“大家谈”,“独角戏”变“群英会”,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和新经济模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科学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展开科学的思维训练,落实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育人关键点,通过创设人机交互的生成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习方式:由大众化传授转为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度嵌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强化学习和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可助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大众化传授转为个性化定制。首先,数字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新型教与学环境,助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得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真正落地应用。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成长行为的精准画像和分析,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为学生实施精准教学。同时,通过多维度采集学习数据和分析评价,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学生规划最适合的学习路径。更进一步,借助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数据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进行精准判断和把握,及时调整和改进个性化学习策略,最终将可持续地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式:由传统课堂教学转为多样化教学
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逐渐依赖于电子媒介和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将推动教学方式由传统课堂教学转为多样化教学。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新型业态、模式和条件增强自身教学专业化能力,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身的授课模式,进而更好地丰富、实现、创新课堂的教学过程。其次,在教学中也可运用种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将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中互动教学、课后活动教学等全环节助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以新颖的教学素材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教学,可形成寓教于乐的主客体互动互补教学机制。更进一步,教师可借助微信群、企业微信、教务网、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带领学生组建学习互动讨论小组,高效率地开展探索式学习、辅导项目式研究、小组谈论型等协作性学习活动,更好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素养。
(四)培养模式:由满足就业需求转为人才全面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未来社会和新经济模式的变革诉求,高等教育体系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助力培养模式由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转为人才全面发展。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适应社会变化。数字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可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此外,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重诉求需求。因此,要通过引入数字技术,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类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助推教育模式向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好提升学生的技术视野、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要紧抓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发挥数字技术效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变革教学体系、构建教育平台等领域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好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发挥数字技术效能,构筑多样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教学资源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数字技术可助力打破因地区、经济、行业等因素所形成的教育壁垒,助力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形成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大数据模型、区块链技术的整合功能,将高等教育所需的教辅材料、实践场所、文化要素等各类资源贯通起来,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导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对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科技发展与技术变迁,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也促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才能。因此,要逐步探索数字技术与教师发展相互融合的新路径,推动实现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数字化建设。
(二)立足数字时代需求,制定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资源,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培育目标。立足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高等教育要实施“未来导向、需求服务、技能引领、精准施教”的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跨学科人才培育。为应对未来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亟须进行专业改革,使用大数据共享等技术贯通各大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直面市场终端和企业目标针对性培养创新人才,更好促进教学产研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精准人才培养。大数据所具有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判断等功能,可为学生的成长行为进行精准“画像”。借助大数据掌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动态等信息,并对应地构建个性化学情图谱,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打造数字教育平台,建立多元参与治理的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互通已成为历史趋势。打造数字教育平台,将推动教学场景、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智能化转型。一方面,要建立各种数字教学平台,营造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教学环境。通过5G通信、VR、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创设面向未来的智能教室,可打破传统教学的场地和时间束缚,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多样化、高效率的教学场景。其次,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综合创新”逐层递进的教学路径,可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书本单向传授变为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为其提供兴趣化、主动式、开放性的数字教学体验。
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评价平台。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可及时检验并反馈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数字技术的使用,可助力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同行、学生家长协同参与教学评价。同时,依据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及时获得教学环节的问题,为学生建立起信息化档案,实现全过程动态评价。此外,大数据、云共享等采集技术,也将提高教育决策的透明度、精准性和科学性,更好推动教育改革和理念重塑。
【(作者葛晨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何亚兴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Z019。】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人才强国
一、引言
步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随着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向纵深拓展,社会各大领域正面临激烈的数字化变革和智能化转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可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建教学、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以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通过树立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能力、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机制等方式,可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更好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作用领域
面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义,立足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多重维度,探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机理,可研判其对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整体性重塑效果。
(一)教育理念:由知识传授转为思维品质塑造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以满堂灌为主,注重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一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在数字化情境下,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言传身教,从“教师之变”入手,创新方法、探索路径、转变观念,创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形态,真正实现“满堂灌”变“大家谈”,“独角戏”变“群英会”,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和新经济模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科学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推动力。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展开科学的思维训练,落实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育人关键点,通过创设人机交互的生成式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二)学习方式:由大众化传授转为个性化定制
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度嵌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强化学习和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可助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大众化传授转为个性化定制。首先,数字技术可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的新型教与学环境,助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得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真正落地应用。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学生成长行为的精准画像和分析,有助于高等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差异,为学生实施精准教学。同时,通过多维度采集学习数据和分析评价,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为学生规划最适合的学习路径。更进一步,借助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数据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进行精准判断和把握,及时调整和改进个性化学习策略,最终将可持续地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式:由传统课堂教学转为多样化教学
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逐渐依赖于电子媒介和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将推动教学方式由传统课堂教学转为多样化教学。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新型业态、模式和条件增强自身教学专业化能力,借助信息化技术及时反馈、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身的授课模式,进而更好地丰富、实现、创新课堂的教学过程。其次,在教学中也可运用种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将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中互动教学、课后活动教学等全环节助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以新颖的教学素材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教学,可形成寓教于乐的主客体互动互补教学机制。更进一步,教师可借助微信群、企业微信、教务网、智慧树等网络平台,带领学生组建学习互动讨论小组,高效率地开展探索式学习、辅导项目式研究、小组谈论型等协作性学习活动,更好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素养。
(四)培养模式:由满足就业需求转为人才全面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未来社会和新经济模式的变革诉求,高等教育体系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助力培养模式由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转为人才全面发展。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能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适应社会变化。数字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和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可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技能。此外,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学科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多重诉求需求。因此,要通过引入数字技术,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类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助推教育模式向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好提升学生的技术视野、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
三、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要紧抓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契机,发挥数字技术效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变革教学体系、构建教育平台等领域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更好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发挥数字技术效能,构筑多样化的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教学资源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数字技术可助力打破因地区、经济、行业等因素所形成的教育壁垒,助力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形成教育生态系统。发挥大数据模型、区块链技术的整合功能,将高等教育所需的教辅材料、实践场所、文化要素等各类资源贯通起来,打造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导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对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科技发展与技术变迁,知识的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也促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才能。因此,要逐步探索数字技术与教师发展相互融合的新路径,推动实现教师研修与专业发展的全过程数字化建设。
(二)立足数字时代需求,制定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
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资源,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培育目标。立足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高等教育要实施“未来导向、需求服务、技能引领、精准施教”的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跨学科人才培育。为应对未来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亟须进行专业改革,使用大数据共享等技术贯通各大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直面市场终端和企业目标针对性培养创新人才,更好促进教学产研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精准人才培养。大数据所具有的数据采集、综合、分析、判断等功能,可为学生的成长行为进行精准“画像”。借助大数据掌握学生的个体特征、兴趣爱好、学习动态等信息,并对应地构建个性化学情图谱,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打造数字教育平台,建立多元参与治理的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互通已成为历史趋势。打造数字教育平台,将推动教学场景、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智能化转型。一方面,要建立各种数字教学平台,营造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教学环境。通过5G通信、VR、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创设面向未来的智能教室,可打破传统教学的场地和时间束缚,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多样化、高效率的教学场景。其次,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综合创新”逐层递进的教学路径,可将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由书本单向传授变为理论和实践双向互动,为其提供兴趣化、主动式、开放性的数字教学体验。
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评价平台。教学评价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可及时检验并反馈教学效果,有助于改进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式。数字技术的使用,可助力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同行、学生家长协同参与教学评价。同时,依据数字技术的天然优势,可及时获得教学环节的问题,为学生建立起信息化档案,实现全过程动态评价。此外,大数据、云共享等采集技术,也将提高教育决策的透明度、精准性和科学性,更好推动教育改革和理念重塑。
【(作者葛晨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何亚兴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Z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