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阳光滨州

滨州经开区完善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

“科创经开”建设跑出加速度

2025-02-07 作者: 赵旭东 张军波 李元春 来源: 经济导报
  滨州经开区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图为魏桥工业园数字智能纺纱工厂升级改造项目。
  随着省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在滨州经开区加速集聚,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4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科创经开”建设目标,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完善全区“市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全力打造经开区创新平台发展新方阵,努力实现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跑出“科创经开”建设加速度。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取得新突破

  2024年12月30日,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建设方案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这标志着滨州市首家山东省实验室筹建工作进入新阶段。
  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按照“政企共建、地方支持、企业出资”模式,由滨州市政府牵头,依托魏桥创业集团和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建设,是全省首家由民营企业承建的山东省实验室。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作为全省第11家省实验室,是山东省“1313”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省打造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补齐了全省省实验室建设布局的重要一环。
  随着省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在滨州经开区加速集聚,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全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引领全市、全省在铝产业先进制造领域高水平发展,有力支撑“科创经开”建设。
高水平创新平台效能
赢得新提升

  2024年12月6日,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下称“渤海活塞”)牵头组建的山东省先进发动机活塞组件重点实验室重组获得省科技厅批复同意,标志着开发区唯一一家省重点实验室开启重组升级之路。
  渤海活塞省重点实验室曾先后承担“发动机活塞绿色制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7项,具备国内外领先的活塞综合性能试验评价手段和材料研发能力。渤海活塞作为全球一流的发动机活塞组件供应商,深耕发动机领域70余年,其省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升级,将进一步巩固渤海活塞的技术领先优势,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和批量化生产。近五年,渤海活塞平均新产品产值率达61.6%,新产品新增产值达53.93亿元,前沿技术的迅速应用大大巩固了渤海活塞在活塞制造企业中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行业地位。
  位于魏桥国科科技园的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由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大学、山东铝协等18家单位作为核心成员共同建设,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创新要素成员单位62家。自共同体建立以来,共开展技术联合攻关47项,带动研发投入6.15亿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形成国家、行业标准20余项,新增税收20余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300余人。此外,完成成果转化项目3个,产业投资项目7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其他科技型企业10家,总投资额超过30亿元。
高潜力创新平台培育
博得新成效

  滨州经开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按照“一个重点产业集群、一个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思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运用资本投入、科技分红等方式打造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和“双创”平台,建立完善创新平台培育库、储备库,定期开展政策宣讲、金融对接、专题培训活动,打造从战略平台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从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阵,加快提升滨州经开区科创品质,推动科创引领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4年,滨州经开区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平台:滨州市正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新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科天骥(山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航空学院合作共建的滨州市半导体光刻材料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筹建,滨州思达材料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滨智享(山东)有限公司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备案,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备案市级技术服务转移机构、先研院双创孵化示范基地备案市级众创空间……目前,滨州经开区共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86家,铝基复材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形成优势产能,极紫外光刻胶等一大批“中科系”项目落地转化,带动了全区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202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6.79%,占比居全市第一位。
 (赵旭东 张军波 李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