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刘静陈管玉洁

2025-01-0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社会认知理论是理解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和经验进行学习,并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框架。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仅依赖于学术知识的积累,还受到实践经验、社交网络及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研究生面临的创新创业环境复杂多变,探索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能力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社会认知理论述评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由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行为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核心要素涵盖认知过程、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即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这是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持久性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关乎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心理状态,还直接对其创新能力和创业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模仿他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在创新和创业领域观察他人如何应对风险、开发创意以及解决问题,这对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创新示范项目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模仿学习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社会交互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容忽视。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概念反映了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经验而进行学习的情况,尤其在团队项目、社团活动中,学生在共同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能够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显示,参与小组项目的研究生,其创新思维能力较强,而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团队的有效沟通及协作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的丰富性、多元性与开放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创造包容性的课程设计、鼓励团队合作以及构建支持性的学术氛围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此外,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认识到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在创新与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助于增强其应对挑战的能力。
  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中,针对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个性化辅导、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大赛、撰写创业计划书与进行演讲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其面对风险的心理。
  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日益受到重视。据《中国高等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全国研究生人数已达到438万人,其中选择创业的比例为8.5%。然而,研究表明,大多数研究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该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仅达15%,远低于本科生和中小企业创始人的成功率。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个体对环境和自我的认识会影响其行为选择。调研数据显示,约70%的研究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且仅有30%的人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创业知识。此外,他们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不足,导致其创业项目多集中于模仿而缺乏独创性。
  其次,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制约研究生创业的重要因素。据调查,80%的研究生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实习或创业实践,即使有幸参与,也只是短期项目,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运营管理经验。这种经验的缺失导致研究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较为薄弱,通常无法及时调整商业策略。此外,仅有10%的研究生获取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创业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建议与支持。
  社会支持体系的缺乏也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制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设置在学校、社区及企业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只有35%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且孵化器的服务多为初步的资金援助和场地支持,而缺乏系统性的项目指导和市场链接服务。因此,研究生在创业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立无援。
  提升路径实证研究
  在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样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我们设计了涵盖自我效能、观察学习、社会支持与成就动机等维度的问卷,并收集了306份有效问卷,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
  问卷内容涉及以下几个关键部分:自我效能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设置包括“我能成功实现我的创业想法”等相关条目,评分区间为1(强烈不同意)至5(强烈同意)。观察学习部分则集中在同行模范的作用上,例如通过“我从同学的创业经历中获得灵感”这一条目进行评价。社会支持方面围绕“我获得了来自导师与家人的积极支持”这一内容进行调查。成就动机则通过“我愿意承担创业风险以实现我的目标”的条目来体现。
  根据SPSS 26.0软件对数据分析的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后,我们发现自我效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而观察学习虽然与创新能力有关联(r=0.45,p<0.05),但其对创业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作为调节变量的社会支持,其作用显著(β=0.22,p<0.05),这强调了他在提升路径中的关键性。
  在定性研究中,我们随机选择了30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题聚焦于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支持。受访者强调了实战经历与校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表示参加创业项目实训和校外实习对其能力提升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是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实践反馈被认为是关键因素。
  进一步分析了参与不同类型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生后,发现实际参与项目(包括创业竞赛、实践活动)能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提升约22%。此外,社会支持因素,包括家庭、朋友及学校的鼓励,能提高受访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具韧性,并强化了他们对成功的期望。
  实证研究结果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提供了数据支持,并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提升策略:建设多元化的支持网络,鼓励导师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具体实践机会;强化自我效能的培养,开设关于成功创业案例分析与自我评估的课程;营造积极的校园创业文化,鼓励学生彼此学习与合作,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依赖于教育体系的改革,更需关注社会支持结构的优化与资源的整合,创建持续激励机制。
  结语
  综合而言,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强调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实践,通过引导意识、环境塑造、知识增长与技能训练,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未来,建议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搭建更为广泛的实践平台,以实现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长效提升。
  【作者刘静系新疆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教授;陈管玉洁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质量评价研究”(XJGXZHJG202301)的阶段性成果。】